对《连城诀》的一点看法

之前我感觉我对“人性”这个话题,说得太粗糙。说作品单纯地反映人性没啥意义——这个说法太粗糙。当然下面的话题,不是对金庸的不敬,而是单纯的思考。

小时候看《连城诀》小说,感觉特别震撼,是对人性的震撼。从一般意义上来说,这是金庸非常经典的武侠小说。而且很多人认为,这部小说(连同《鹿鼎记》),是金庸最接近传统文学的经典著作。

小时候看多了批判性的文学作品,感觉作家特别有正义感。所以感觉当作家是一件特别荣耀的事儿。比如看了《连城诀》后,感觉到了人性对名利的贪婪(主要是对《连城剑诀》象征名利)。而且那个时候,也不知道金钱为何物,总觉得应该批判对金钱的追逐。即便是追逐名利,也应该“取之有道”。


对《连城诀》的一点看法


不过长大后,我对很多事情有了更深入的看法。比如固然要批判人性的贪婪,但问题是,人性的贪婪是常态。人性为什么贪婪,反面人物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他们难道除了“虚伪”,就没有美好的一面吗?即便再虚伪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得有亲情吧?反面人物是如何成为反面人物的?他们名利争夺,从来没有累的感觉吗?也许他们也会累,那么他们累的时候,会想什么?

正面人物,难道没有一点贪婪之心吗?或者一点这样的心思都没动过?他们为什么能做到不动心?难道就是因为自己是正面人物?

总之,我对小说中,所谓的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产生过很多怀疑。所以很多小说中,只是有了正派和反派,还有虚伪的人。作家的任务,变成了单纯的批判。

所以我认为,很多作家,只是单纯地批判人性,没有对人性进入深入挖掘。批判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但批判的目的是什么?只是为了批判而批判吗?

比如文学杂志赞扬叶广苓的《青木川》(一代枭雄),摆脱了非黑即白的价值观。其实摆脱非黑即白是非常容易的,问题是,为什么要摆脱?

有网友还说,网文中出现了以前传统文学喜欢讨论的新形式——杀父。其实杀父,并不意味着就是突破。

单纯地突破传统文学的既有规则,是非常容易的。我们可以写一个以反面人物为主角的人物(网文中也有),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