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元帝的大宝藏已被他自己毁了,不会留到《连城诀》时代|文史宴


梁元帝的大宝藏已被他自己毁了,不会留到《连城诀》时代|文史宴


《连城诀》里面各路武林人士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梁元帝埋在江陵的大宝藏。梁元帝埋下金银宝藏的事,可能只是出于他自己的一句戏言,但他另有一桩大宝藏,却被他亲手焚毁,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难以挽回的损失。


梁元帝的大宝藏已被他自己毁了,不会留到《连城诀》时代|文史宴


《连城诀》是金庸于其武侠小说创作中期撰写的一部武侠小说,因其篇幅不长(金庸的小说一般篇幅越长写得越好),相关的影视作品也不多,所以受到的关注度要低一些,然而在小众范围内却有不少追捧者。


《连城诀》一书因其情节和人物与后来的《笑傲江湖》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有“小《笑傲江湖》”之称,金庸后来创作《笑傲江湖》,于《连城诀》一书仍有不少借鉴和袭用。然而细揆之,两书仍颇有一些不同之处。


梁元帝的大宝藏已被他自己毁了,不会留到《连城诀》时代|文史宴

《连城诀》是袖珍版的《笑傲江湖》


这里略举两点:


其一是《连城诀》的整体氛围更为阴暗,这一方面取决于人物和情节的设定,另一方面则是环绕人物和情节的故事环境或者说格局更小,节奏也更紧凑,加剧了心理压迫感。


其二则是《笑傲江湖》一书作为政治寓言,书中反面人物的终极追求是武林中至高无上的 的权利,而《连城诀》一书中反面人物的动机却是追求金钱。


试举其中的三人:戚长发是湘西的农民(虽然是一时的假扮);万震山是荆州的富商;而为人残忍,令人毛骨悚然的凌退思却是荆州的知府。不管富贵贫贱,大部分人的目光都望向了那令人无比垂涎的《连城剑诀》中所指向的宝藏。


那么《连城剑诀》与宝藏有何关系?宝藏又是何人所埋藏,又该如何发现,如何开启?这里不妨引用书中原文一观。


宝藏的来由:


又有一天晚上,凌小姐对我说,她父亲所以不做清贵的翰林,又使了数万两银子,千方百计的谋求来做荆州府知府,乃是有一个重大图谋。原来他从史书之中,探索到荆州城中某地,一定埋藏有一批数量巨大无比的财宝。凌小姐说,六朝时梁朝的梁武帝经侯景之乱而死,简文帝接位,又被侯景害死,湘东王萧绎接位于江陵,是为梁元帝。梁元帝懦弱无能,性喜积聚财宝,在江陵做了三年皇帝,搜刮的金珠珍宝,不计其数。承圣三年,魏兵攻破江陵,杀了元帝。但他聚敛的财宝藏在何处,却无人得知。魏兵元帅于谨为了查问这批珍宝,拷打杀掠了数千人,始终追查不到。他怕知道珍宝所在的人日后偷偷发掘,将江陵百姓数万口尽数驱归长安。杀的杀,坑的坑,几乎没什么活口幸存。几百年来,这秘密始终没揭破。时候长了,更加谁也不知道了。凌小姐说,她爹爹花了多年工夫,翻查荆州府志,以及各种各样的古书旧录,断定梁元帝这批财宝,定是埋藏在江陵城外某地。梁元帝性子残忍,想必是埋了宝物之后,将得知秘密的人尽数杀了,因此魏兵元帅不论如何的拷掠百姓,终究得不到丝毫线索。


——《连城诀》第三章·人淡如菊


寻找宝藏的线索:


只听万圭道:“爹,到底这剑谱有什么好处?你说咱们要发大财,可以富甲天下?难道……难道这不是武功秘诀,却是金银财宝?”万震山道:“当然不是武功秘诀,剑谱中写的,是一个大宝藏的所在。梅念笙老儿猪油蒙了心,竟要将这剑谱传给旁人,嘿嘿,这老不死的。圭儿,快,快,将那剑谱去取来。”


万震山低声道:“这剑谱咱父子能不能保得住,实在难说。咱们先查知了书中的奥秘,就算再给人夺去,也不打紧了。你拿支笔来,写下来好好记着。连城剑法的第一招,出自杜甫的‘春归’。”他伸手指沾了唾涎,去湿杜甫那首“春归”诗旁的纸页,轻轻欢呼了一声:“是个‘四’字!好,‘苔径临江竹’,第四个字是‘江’,你记下了。第二招,仍是杜甫的诗,出自‘重经昭陵’。”他又沾湿手指,去湿纸页:“嗯,是‘五十一’!”他一个字一个字的数下去:“一五、一十、十五、二十……‘陵寝盘空曲,熊罴守翠微’,第五十一个字,那是个‘陵’字。‘江陵’、‘江陵’,妙极,原来果然便在荆州。”


万震山道:“敌人得了剑谱,推详不出其中的秘奥,又有什么屁用?咱们的连城剑法,每一招的名称都是一句唐诗,别门别派的人,任他武功通天,却也不知。这世界上,只有我和言达平二人,才知道第一招是什么诗句,第二招又是什么诗句。才知道第一个字要到‘春归’这首诗中去找,第二个字要到‘重经昭陵’这首诗中去寻。”


——《连城诀》第十一章·砌墙


综上所述,连城诀中所指宝藏是南朝时的梁元帝在国都江陵被攻破时埋藏在江陵城郊的,而寻找宝藏的线索隐藏在一套“唐诗剑法”和一本《唐诗选辑》中。


以唐诗剑法的招式顺序去《唐诗选辑》中寻绎剑招名称所出自的唐诗篇名,再用相关唐诗篇章旁所隐藏的数字找到诗中所对应的文字,最后按顺序将找到的文字连缀起来,就是埋藏宝藏的详细地址。


梁元帝究竟有没有埋藏宝藏呢?书中是有的,并且被一干武林“群豪”找到了。不过这宝藏里所有的金银财宝都喂上了剧毒,所有的贪婪之徒也因此葬送了性命。


梁元帝的大宝藏已被他自己毁了,不会留到《连城诀》时代|文史宴

连城诀的宝藏埋在大佛像里


那么,历史上梁元帝是否埋藏了宝藏呢?很遗憾的告诉大家:没有任何史书有与这宝藏相关的记载。


不过,梁元帝本来有机会留下一笔更有价值的宝藏,但是可惜,他无纣王只能却要效纣王之事,亲自把这一笔大宝藏给焚毁了。我们先来看相关的史料记载:


帝入东阁竹殿,命舍人高善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将自赴火,宫人左右共止之。……或问:“何意焚书?”帝曰:“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

——《资治通鉴·梁纪第二十一》


因此,梁元帝的真正宝藏不是天宁寺里堆积如山的金银财宝,而是早已化作飞灰的十四万卷图书!


十四万卷图书有多少?我们要知道,唐宋以前的六朝时代,造纸业处于发轫阶段,印刷业都还没有,文教也不甚发达,十四万卷是一个天文数字。所以诗圣杜甫才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而我们所熟知的《史记》也才一百三十卷而已。


用数字来对比数字,印象可能更为清晰,我们再来看相关史料:


……命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太医监李柱国校方技……大凡三万三千九十卷。王莽之末,又被焚烧……董卓之乱,献帝西迁……两京大乱,扫地皆尽。
魏氏代汉,采掇遗亡,藏在秘书中、外三阁……大凡四部合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

东晋之初,渐更鸠聚……其见存者,但有三千一十四卷……宋元嘉八年,秘书监谢灵运造《四部目录》,大凡六万四千五百八十二卷。元徽元年,秘书丞王俭又造《目录》,大凡一万五千七百四卷……齐永明中,秘书丞王亮、监谢朏,又造《四部书目》,大凡一万八千一十卷

。齐末兵火,延烧秘阁,经籍遗散。梁初,秘书监任昉躬加部集,又于文德殿内列藏众书,华林园中总集释典,大凡二万三千一百六卷,而释氏不豫焉。……梁武敦悦诗书,下化其上,四境之内,家有文史。元帝克平侯景,收文德之书及公私经籍,归于江陵,大凡七万余卷。周师入郢,咸自焚之。陈天嘉中,又更鸠集,考其篇目,遗阙尚多。
其时中原则战争相寻,干戈是务,文教之盛,苻、姚而已。宋武入关,收其图籍,府藏所有,才四千卷。……后周始基关右,外逼强邻,戎马生郊,日不暇给。保定之始,书止八千,后稍加增,方盈万卷。周武平齐,先封书府,所加旧本,才至五千
隋开皇三年,秘书监牛弘表请分遣使人,搜访异本……凡三万余卷……

大唐武德五年,克平伪郑,尽收其图书及古迹焉……今考见存,分为四部,合条为一万四千四百六十六部,有

八万九千六百六十六卷。

——《隋书·经籍志》


由此可见,十四万卷书在六朝时代是多么大的书目。即使以《隋书·经籍志》中所记载的打了对折的七万卷来计算,也仅次于唐初文教初备时所统计的近九万卷而已。


那为什么梁元帝对书籍有这么大的仇恨,竟然采取了主动焚书的这种极端方式?梁朝的败亡和他的帝王勋业的失败真的是由读书太多造成的吗?


恐怕未必。不过要说梁元帝就要说到侯景之乱,我们来看看这位才子皇帝在侯景之乱前后的作为。


梁元帝的大宝藏已被他自己毁了,不会留到《连城诀》时代|文史宴

梁元帝萧绎是独眼龙


侯景之乱起源于公元548年,结束于公元552年,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梁武帝的子孙中乃心王室,亲自带兵讨侯景的并不乏见(如卲陵王萧纶等),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成功,但都不似梁元帝(登基前为湘东王)一般始终坐守江陵,只派部将前往勤王以坐观成败,欲取渔翁之利。


由于张缵的挑拨(或许梁元帝并不全信张缵,他正好需要一个借口),梁元帝与他的侄子辈——镇守湖南长沙一带的河东王萧誉,镇守襄阳的岳阳王萧詧(音chá)构成嫌隙,并举兵相攻,不仅损兵折将,而且浪费了时间,延缓了扑灭侯景之乱的进程,加深了无数江南人民所受的伤害和痛苦。而梁元帝最终也死在了自己的死敌萧詧手里。


如果说煮豆燃萁的故事是帝王家的家常便饭,毫不稀奇,那么与武陵王萧纪的战争和与宇文泰的和战更能暴露他的政治与军事智慧的水平。


当侯景之乱时,梁元帝的弟弟武陵王萧纪正在蜀地镇守,而且颇有治绩。萧纪接到朝廷勤王的命令时,也准备出兵东下,然而梁元帝担心萧纪勤王会增加他的政治资本,并与自己争夺地位,因此写信劝阻萧纪,并忽悠他说“蜀人勇悍,易动难安,弟可镇之,吾自当灭贼”,“ 地拟孙、刘,各安境界;情深鲁、卫,书信恒通”。由于自蜀东下,必过梁元帝镇守的荆州,萧纪只好作罢。


不过梁元帝的作为反而刺激了萧纪,越得不到的越想要,在手下一班文武和儿子的鼓动下,萧纪索性自己在蜀地称帝,随即发兵东下,欲攻灭梁元帝。


梁元帝地狭兵寡,只好想出了一昏招,遣使求救于西魏宇文泰,给了觊觎蜀地已久的宇文黑獭绝好的机会。虽然最终萧纪在西魏和梁元帝的夹攻下败亡,然而宇文泰也老实不客气的将殷富的蜀地收入囊中。


面对强大的西魏,梁元帝并没有摆正心态,而是既不知己,也不知彼,又出了一昏招。他居然写信给宇文泰,要求按照以前的地图重新划定疆界。此举惹恼了宇文泰,宇文泰遂命于谨、杨忠、宇文护等率五万大军攻取江陵。梁元帝挥螳斧,当车辙,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末日,不久之后江陵城破,他被萧詧用装土的袋子闷压致死。


梁元帝的大宝藏已被他自己毁了,不会留到《连城诀》时代|文史宴

萧绎多才多艺

此乃其名作《职贡图》的宋人摹本


我们回到前面的问题,梁元帝是被读书太多害死的吗?显然不是。


如果他读了晋初的八王之乱和刘宋、萧齐宗室相残等史事,并善于从中吸取经验,那么他就不会如此对待他的兄弟子侄,或者吃相不会那么难看。


如果他读懂了“假途灭虢”等故事,就不会将他与萧纪的争斗处理得如此难看,以致白白便宜西魏这个大患。


如果他读懂了《左传》,就应该学学其中小国的自存之道……


可见梁元帝的死因不是因为他读书太多,而是因为他性格褊狭,多疑善妒,残忍酷烈,且根本不善读书而已。


那梁元帝的书读到哪里去了?请看:


帝见执,如梁王萧詧营,甚见诘辱。他日,乃见魏仆射长孙俭,谲俭云:“埋金千斤于城内, 欲以相赠。”俭乃将帝入城,帝因述察相辱状,谓俭曰:“向聊相谲,戏言耳;岂有天子自埋金乎?”俭乃留帝于主衣库。

——《梁书·元帝纪》


不过是学了些诡诈欺骗的手段而已,而且居然还有些自鸣得意的味道。


这一段文字,可能也是金庸《连城诀》创作中的江陵宝藏的灵感来源。


难道真应了那句话:“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


真是“湘东一目诚堪死,天下中分尚可持”!


专业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专业

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