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很少翻拍《连城诀》

金庸的作品当中,经典化程度最高的,就是《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记》和“射雕三部曲”这六部大长篇,翻拍次数也是最多的。

  相比之下,《连城诀》的热度就要低得多了。这部作品面世时,并没能引发类似《射雕》那样的热潮。根据其改编的电视剧,收视状况自然也比不上《射雕》改编的剧集。大家众所周知的2003版,由吴越和舒畅主演的《连城诀》之外,早年还有邵氏电影版、TVB版,甚至是广播剧,所以2003板已然算得上是翻拍了,当然在2003版之后,2018年之前这十几年间没有再次翻拍。

  电视剧看的人少,传播度低,知名度自然也难以提高。要知道,很多人是不读小说的。他们对金庸作品的认识,主要来源于电视剧。

  在金庸的作品内部,也有马太效应。热度高的,优势不断累积,热度越来越高,把热度低的作品,彻底甩在了后面。

 

  《天龙八部》和“射雕三部曲”都有宏大的历史背景。乔峰为制止辽帝侵宋而自戕,郭靖死守襄阳,杨过击毙蒙哥,张无忌领导明教驱逐鞑虏,主人公的这些事迹大大升华了主题,使得小说在江湖仇杀、寻宝比武等旧套路之上,加了一层宏大叙事,小说格局立即开阔了起来。

  人们从来都有欣赏悲壮的心理需求,而家国情怀天然带着悲壮色彩。所以这些奋力止战、抵御外侮的英雄,自然而然地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欢迎。

  《笑傲江湖》虽然没有明确的历史背景,但包含着精巧的政治隐喻;《鹿鼎记》则是优秀的讽刺文学,艺术成就很高。

  这六部大长篇都是武侠文学中的旷世巨著,其中的人物和情节早已深入人心,这一点都不奇怪。


  但《连城诀》的品质就差了吗?一点都不差。可是艺术水准高,不等于传播价值高。有几个因素,导致《连城诀》的故事不会成为上佳的电视剧题材:

  1. 游离于金庸武侠世界之外

  “射雕三部曲”的内容是一脉相承的,自不用说;《天龙八部》和《笑傲江湖》的情节虽然相对独立,但很多设定与先前的作品都是相通的。比如少林寺、武当派、大理段氏、丐帮、降龙十八掌、打狗棒法、一阳指、易筋经等元素,都在多部作品中出现过。这些跨书存在的元素,成为一根根丝线,让不同的作品之间有了联系,组成了一个颇为紧实的整体。

  但《连城诀》游离于这个整体世界之外,是一个孤岛。里面的武功、江湖势力等,与其他作品几乎没有联系。

  武侠世界观一致的几部作品之间,会相互导流量。看了前传就想看续集,受众总会有这样的心理。看了《射雕英雄传》,就想接着看《神雕侠侣》,但就是不会想起《连城诀》。

  2. 基调过于阴暗冷峻

  武侠剧虽然常有打打杀杀的情节,但大家都知道那是假的,几乎不用担心对青少年有太多负面影响。很多武侠剧,其实都拍成了言情剧。比如射雕系列,就总能拍成“靖蓉恋”“杨龙恋”“张无忌花心记”,这样的剧集,阖家观看问题不大。

  但是《连城诀》的主线却不是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历程,而是人性暗面的揭示。如果改编电视剧要忠于原著的话,那给观众看的都是些什么?父亲活埋女儿、徒弟弑师、同门相残?

  这样的内容,决定了这部作品适合的受众面更小。首先孩子们就不该看,其次成年人也未必爱看。现代人奔波劳碌,精神压力大,看剧是为了放松,不是为了受教育。热闹有趣的情节,显然比沉重的基调更受欢迎。

  3. 内容略显单薄了些

  虽然作为一部小说,《连城诀》很优秀,但要改编成武侠剧,就会显得情节有点单薄。整本书讲的无非就是个“很多人为了宝藏变成了畜生”的故事,虽然“砌墙埋人”“室内挖坑”之类的悬念挺勾人的,但故事整体节奏缓慢,还有些沉闷和单调,拍成电视剧,这集数就不够多,许多成本就很难摊薄了。

  如果注水将全剧拉长,那对编剧功力的要求很高,一不小心就成了烂剧。与其冒这风险,不如再重拍一遍《射雕英雄传》来得保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