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連城訣》的一點看法

之前我感覺我對“人性”這個話題,說得太粗糙。說作品單純地反映人性沒啥意義——這個說法太粗糙。當然下面的話題,不是對金庸的不敬,而是單純的思考。

小時候看《連城訣》小說,感覺特別震撼,是對人性的震撼。從一般意義上來說,這是金庸非常經典的武俠小說。而且很多人認為,這部小說(連同《鹿鼎記》),是金庸最接近傳統文學的經典著作。

小時候看多了批判性的文學作品,感覺作家特別有正義感。所以感覺當作家是一件特別榮耀的事兒。比如看了《連城訣》後,感覺到了人性對名利的貪婪(主要是對《連城劍訣》象徵名利)。而且那個時候,也不知道金錢為何物,總覺得應該批判對金錢的追逐。即便是追逐名利,也應該“取之有道”。


對《連城訣》的一點看法


不過長大後,我對很多事情有了更深入的看法。比如固然要批判人性的貪婪,但問題是,人性的貪婪是常態。人性為什麼貪婪,反面人物的內心世界是怎樣的,他們難道除了“虛偽”,就沒有美好的一面嗎?即便再虛偽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得有親情吧?反面人物是如何成為反面人物的?他們名利爭奪,從來沒有累的感覺嗎?也許他們也會累,那麼他們累的時候,會想什麼?

正面人物,難道沒有一點貪婪之心嗎?或者一點這樣的心思都沒動過?他們為什麼能做到不動心?難道就是因為自己是正面人物?

總之,我對小說中,所謂的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產生過很多懷疑。所以很多小說中,只是有了正派和反派,還有虛偽的人。作家的任務,變成了單純的批判。

所以我認為,很多作家,只是單純地批判人性,沒有對人性進入深入挖掘。批判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但批判的目的是什麼?只是為了批判而批判嗎?

比如文學雜誌讚揚葉廣苓的《青木川》(一代梟雄),擺脫了非黑即白的價值觀。其實擺脫非黑即白是非常容易的,問題是,為什麼要擺脫?

有網友還說,網文中出現了以前傳統文學喜歡討論的新形式——殺父。其實殺父,並不意味著就是突破。

單純地突破傳統文學的既有規則,是非常容易的。我們可以寫一個以反面人物為主角的人物(網文中也有),問題是,我們為什麼要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