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好玉,道禪愛石

儒家好玉,道禪愛石


中國人愛石的怪、頑、瘦、拙,不是愛它的表面形式感,而是寄寓著一種精神追求,它表達了這樣的思想:理性的約束會喪失真性,過分功利性的追求會傷害人的生命,依附性的生存是一種虛假的存在,過分的雕琢只會背離原初的真實。


儒家好玉,道禪愛石


儒家好玉,《詩經》中常以玉來比喻高尚的人品。如《齊風·汾混洳》說:“彼其之子,美如玉。”《秦風·小戎》說“言念君子,溫其如玉。”《小雅·白駒》說:“皎皎自駒,在彼空谷。生芻一束,其人如玉。”《大雅棫樸》說:“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勉勉我王,綱紀四方。”


儒家好玉,道禪愛石


秦漢以來,以玉比人,成為非常流行的觀念。《世說新語》記載,山濤說,嵇康其人,就像“巖巖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崩”。當時,有一位裴令公容儀俊美脫去冠冕,粗服亂頭,人們也說好,時人以“玉人”稱之,有的人說:“見裴叔則,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以玉比人,強調君子溫潤如玉,重視的是君子的德行,溫潤,細緻,典雅,柔和,玲瓏剔透,光明,潔淨無塵。所突出的就是如切如磋琢如磨的修煉之功。


儒家好玉,道禪愛石

儒家好玉,道禪愛石


而道禪哲學好石。《老子》三十九章說: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數輿與無輿,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儒家好玉,道禪愛石


老子不願做一塊琭琭的美玉,雖有令名,但經過刮垢磨光的無數次打磨,成了被塑造的對象,這樣就是有為,背離自然之旨。他寧願“珞珞如石”—做一塊堅硬的未雕的石頭。道禪晢學認為,“既雕且琢,復歸於樸”,它重視的是原初的、本原的生命真實。


儒家好玉,道禪愛石


儒家好玉,道禪好石,兩種不同的思想指向,正好反映對秩序的不同看法,也體現出不同的人格指向。沒有理性的社會是混亂的社會,缺乏禮儀的人生是粗鄙的人生。但當知識、理性、禮儀發展到與人的真實生命追求相反的程度時,就成了人的生命的負面力量。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這兩種思想都有價值,相互補充,以成傳統中國思想之大觀。


儒家好玉,道禪愛石

儒家好玉,道禪愛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