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力(2)

那什麼樣的人是企業裡的“混蛋”呢?薩頓找到了兩個有用的鑑別方法。第一個方法是:在與有渾蛋嫌疑的人交談之後,人們是否一直有一種被此人壓迫和蔑視的感覺?第二個方法是:此人是否不斷對那些無權無勢的人惡言相加,而很少對那些有權勢的人使用侮辱性語言?薩頓認為,一個人對待無權之人和有權之人的不同態度,是衡量一個人人性的最好尺度。

在實行“不要渾蛋”原則的一些企業,他們對“渾蛋”的定義更嚴格,甚至還有些苛刻。芝加哥的一家國際律師事務所,長期以來始終遵循“不要渾蛋”原則,它規定“不允許對自己的秘書大聲吼叫或者相互之間大喊大叫”。美國鳳凰城的一家律師事務所向實習生提供這樣的書面指導:“我們有一個‘不要渾蛋原則’,這就是說,你們與其他實習生以及我們的律師和工作人員和睦相處的能力,將作為最終考評的一項指標。”

薩頓認為,“不要渾蛋”原則不僅僅與選擇員工有關,它更深刻地反映了一個組織的文化,以及哪一類人將在其中如魚得水。一些組織對某些人(尤其是所謂的“明星”)一再恣意辱罵他人的行為聽之任之,甚至還進行褒獎;而另一些組織則恰好相反,絕不容忍這樣的行為,無論這個渾蛋在組織中的職位有多高,對組織的利潤貢獻有多大。

薩頓還給了大家一個不同尋常的建議:實施“允許一個渾蛋存在”的原則,效果可能會更好。因為,對離經叛道和越軌行為的研究表明,如果人們面前一直存在一個壞典型,看到他無人理睬、被人唾棄、遭受懲罰,那麼每個人就會更加自覺地遵守那些成文和不成文的規章制度。也就是說,為了不要渾蛋,可以考慮招聘一兩個渾蛋。■

作秀是個好習慣

不管你意識到沒有,每天,你都處於聚光燈下,在舞臺上表演著。你的觀眾包括你的員工、上司、客戶或同事。你的目的,可能是銷售產品、推銷自己、傳達願景、溝通訊息……重點是,不管你的目的是什麼,觀眾是否被你感動了,或者,他們根本討厭這出戏,對你的表演哈欠連連。

在東方,“表演”從來都不是能力的一環,更不是正面的用語,它代表的是一種矯揉造作。沉默是金、埋頭苦幹、謙虛穩重,才是正統的價值觀。然而,在西方,孩子們從幼兒園起,就被鼓勵要勇於發問、勇敢的秀出自己。作秀,或者說表演,在東、西方有著截然不同的教育邏輯,在全球化浪潮來時,也造成兩個民族不同的職場表現。

今年5月份的一份調查顯示,在《財富》美國五百大公司中只有1%的亞太裔董事,但從人口比率來看,亞太裔人口占美國人口的4%。為什麼會這樣?這份報告指出,亞太裔在大公司董事會中人數極少的原因在於,亞太裔“不顯眼”。一些白人權貴人士對亞太裔刻板印象是“沉默的工蜂”,缺乏領導技巧。《今日美國報》則分析,這是因為亞太裔從不積極推銷自己,或爭取董事職位,僅謙虛的希望自己努力工作能被發現所造成的結果。

事實上,在職場只有努力是不夠的。努力是必須的,但是表演能力則可以讓一個人的努力與能力發光發亮,在目前全球化、著重跨國溝通的時代尤其如此。ING安泰大中華區總裁潘燊昌,以他多年在跨國公司工作的經驗指出,很多華人(或亞洲人)的價值觀認為,只要自己夠努力,公司就會給你機會。然而,在這些跨國企業中,外國老闆很少有時間跟你相處,在“外國人的環境中開會不講話,他們就會以為你能力不夠,甚至忘了你的存在。”華人文化的價值觀,讓我們害怕錯誤、太重長幼尊卑,又把表達自己視為膚淺的表現。潘燊昌提醒:“單靠努力去證明自己,需要花很長的時間,等你年紀大了,公司可能又覺得你太老,不想給你機會了。”

表演就是要有個“樣子”

一家大型計算機公司委託獵頭公司找總經理,獵頭公司找到一位學歷、經歷、待遇各方面條件都十分符合的人。但是該公司董事長與候選人吃完一頓中飯後,否決了這個候選人。這名候選人百思不得其解,央求獵頭公司一定要問出他被拒絕的原因,沒想到,董事長只講了一句話:“他沒有我們公司人的樣子。”什麼是這位董事長所謂的“樣子”呢?在職場上,我們要如何呈現自己,才能有該有的“樣子”呢?或許,你會說:“嘿,我們應該忠於自己,表裡一致!只要我有料,就會有該有的“樣子”。但事實並非如此。加州柏克萊大學教授Albert Merribie一份為期十年的調查研究顯示,人們對一個人的印象,有55%來自外型與肢體語言,38%來自你的語調,剩下的7%才是話語。

領導力(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