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層尋求中小銀行發展“最優解”

“由於中小銀行自身管理能力和經營實力有限,特別是其客戶群體有一定的特殊性,在當前疫情的情況下,受到的衝擊也是比較明顯的。”在4月22日國新辦舉辦的新聞發佈會上,銀保監會副主席曹宇坦言,中小銀行面臨較大發展壓力,監管層將從公司治理等核心問題入手夯實其穩定性,並給予一定的差異化監管政策。

目前,我國約有4000多家中小銀行法人機構,總資產77萬億元左右,是銀行業金融機構服務“三農”和中小微企業的主力軍。然而,中小銀行不良率上升較快、內援資本補充不足等問題也切實擺在眼前。

近年來,銀保監會多次強調對中小銀行保持高度關注,並就公司治理、資本補充等核心問題採取措施,防範系統性風險爆發的可能,央行也通過定向降準的方式夯實中小銀行長期資金能力,更好支持中小微企業,助其加強抵禦風險和信貸投放能力。

啃下公司治理的“硬骨頭”

銀保監會副主席周亮在4月3日召開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表示,股權混亂是中小銀行的一個大問題,近期銀保監會清退了部分問題股東,限制他們的權利、沒收違法所得、責令轉讓股權。

不可否認的是,包括中小上市銀行在內,公司治理仍然是國內商業銀行發展的薄弱環節,也因此引發了一些風險。交通銀行(港股03328)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武雯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公司治理存在缺陷是中小銀行的一個共性問題,“股東大會、董事會、經營班子和監事會各方職責不夠明確,無法達到有效制衡,並且股權結構混亂問題突出,內部控制有待加強。包商銀行事件就是公司治理問題的體現。”

發展的前提是規範管理。曹宇表示,當下中小銀行公司治理的重點是,加強黨的領導與加強公司治理的深度融合,開展公司治理評估,強化“三會一層”履職監督和問責,優化股東結構,嚴格把關股東資質,規範股東行為。

據瞭解,銀保監會去年針對股東股權與關聯交易問題開展了專項整治,查處了3000多個違規問題,清理了1400多個自然人或者法人代持的股東。從2018年起,對農村中小機構開展了專項排查,目前已責令違規股東轉讓股權33.4億股,對74家機構合計處罰5165萬元。

周亮強調,針對中小銀行公司治理,要嚴格審核股東資格,強化對股東特別是實際控制人“穿透式”管理,依法整治違規佔用銀行資金、非法獲取銀行股權以及使用不正當手段操縱銀行經營管理的問題。“最近我們查處了一些中小機構股權管理不到位的問題,要堅決清退問題股東;此外,我們還開展了股權集中託管,對股權質押、變更和增資進行規範,切實防範內部人或者一些大股東違法把銀行金融機構當成提款機的問題。”

適度鬆綁 提供支持

4月2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將中小銀行撥備覆蓋率監管要求階段性下調20個百分點,以釋放更多信貸資源,提高服務小微企業能力。

目前來看,不同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之間,這一指標的分化較為明顯。不少中小銀行的撥備覆蓋率已接近監管要求的下限,對這部分銀行而言,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的最新政策,更能緩解其可能存在的撥備覆蓋壓力。

“應該在政策上‘呵護’優質的中小銀行,建立符合中小銀行現狀的政策支持體系。”武雯認為,除了調整撥備覆蓋率,未來可以考慮對小型銀行實施免稅政策,例如根據需要給小型銀行適用更低一些的存款準備金率,以提升和保障小型銀行的流動性保持在合理狀態,增強信貸能力,降低經營成本。事實上,曹宇在上述發佈會上透露,銀保監會將對中小銀行實行差異化的監管政策。

“從全球看,近年來,主要經濟體在加強對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監管的同時,逐步放寬了對中小金融機構的監管要求。”新網銀行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告訴《金融時報》記者,如美國2018年3月修改《多德—弗蘭克法案》,減輕小型銀行的監管負擔。我國相關部門應進一步實施差異化監管,支持中小銀行發揮市場化機制優勢,穩步推進業務創新、服務創新、流程創新、管理創新,為民營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三農”領域提供更有針對性、更具普惠性的金融服務。

另外,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多次提出加大中小銀行資本補充力度,意欲緩釋其風險。銀保監會數據顯示,2019年,城商行平均資本充足率被股份行超越,農商行則自2014年開始,由13.29%逐漸下跌至去年三季度的12.05%,上市、發行資本補充工具顯得非常重要。

《金融時報》記者瞭解到,今年銀保監會已批覆9家銀行發行永續債申請,其中主要是中小銀行,且審批速度明顯加快。周亮強調,下一步,將通過加快處置不良資產、做實資產分類、加大撥備計提和利潤留存,增強銀行內源性資本補充能力;多渠道拓寬銀行補充資本渠道和方式;支持地方向部分高風險中小銀行注入資金、可變現資產,或者通過國有資本運營公司注資的方式,給中小銀行補充資本。

積極探索核心業務

“中小銀行得有治理的科學性,也得有對業務的探索、確立,學會堅持去做。幾千家中小銀行為什麼分化嚴重?其中有所在區域的原因,但大家還是得思考自己的位置、是否盲從、有沒有戰略性眼光等。”在談到中小銀行如何可持續發展時,一位東部城商行相關負責人表示。

對於當下中小銀行所存在的問題,董希淼認為,首先,部分銀行市場定位不清晰,影響其發展空間,一些城商行、農商行也偏離了原有的定位和使命;其次,中小銀行產品趨同致盈利模式單一,資產負債結構不盡合理;再次,部分中小銀行存在經營模式粗放、風險意識淡薄等問題,資產質量面臨較大壓力。

武雯認為,近年來眾多中小銀行負債端激進擴張,資產端則通過大規模的委外等“影子銀行”業務實現“出表”,期望在實現彎道超車的同時賺取期限利差。面對政策和市場的調整,中小銀行同業負債和資產縮表的壓力較大。

2019年初,銀保監會開始限制農商行同業業務擴張,約1400家中小農商行被要求嚴格審慎開展綜合化和跨區域經營,原則是機構不出縣、業務不跨縣,新增可貸資金70%以上用於本地。而此前周亮也強調,要扭轉中小銀行偏離主業、盲目追求速度和規模的發展模式,迴歸本源,深耕本地、下沉服務,特別是要強化社區和縣域經濟的服務。

除了強調回歸本源外,在業務的拓展上也應有所選擇。去年,聯合貸款模式一度盛行,參與的絕大部分也是中小銀行。雖然該模式增長迅速並帶來高回報,但業界認為“打鐵還需自身硬”,一味依靠外界支持顯然不能成為中小銀行立身之本。同時,消費貸爆發式增長後緊隨而來的風險暴露也引發關注,尤其在疫情之下消費貸首當其衝,無疑為中小銀行如何開拓業務引發更多思考。

本文源自金融時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