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夢麟:若學生是中國主人翁,誰是奴隸?

教出活潑潑的人

蔣夢麟:若學生是中國主人翁,誰是奴隸?

蔣夢麟(1886年-1964年),中國近現代著名教育家。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民國教育大咖蔣夢麟先生的一篇演講稿,《什麼是教育的出產品——首先是個活活潑潑的人》。

這篇文章收錄在《教出活潑潑的人——民國名家教育演講錄》中(大夏出版社,2016年第一版)。

文章先從小學教育為何不見成效開始,引出當下教育出產品存在的問題,最後談到教育出產品應有的三個條件。

蔣夢麟對教育問題做了鞭辟入裡的剖析,令人發省;旁徵博引,東西比較,一語中的,“金句”頻出:

我常常聽見人說,學生是中國的主人翁,若是學生是中國的主人翁,誰是中國的奴隸呢?

“主人翁”“枯落的秋草”兩件東西,可算是我國辦教育的出產品。

(學生)學級進一年,生氣也減一年。

今天以百姓當羊,來牧他;明天養肥了,就來吃他,你看中國幾千年的“一治一亂”,不是羊瘦牧羊,羊肥吃羊的結果嗎?

什麼是教育的出產品

蔣夢麟:若學生是中國主人翁,誰是奴隸?

什麼是教育的出產品呢?我的理解是,即教育要培養什麼樣的人,也就是教育的目的。明確教育目的,在於“要把教育的出產品,明明白白,定個標準。預定要產什麼物品,然後來造一個製造廠。不要拿來一架機器,就隨隨便便的來造物品。”(引自原文,下同)

梁簌溟先生曾言:教育這回事,恰好關係兩面:一面是個人,一面是社會。因此,梁簌溟先生提倡“教育要兼顧個人和社會”。

蔣夢麟的這篇演講稿,寫於中華民國十八年(公元1931年)。當時戰亂不斷,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中,國家機器千瘡百孔。

教育的出產品的三個標準

在這樣的背景下,蔣夢麟對教育的出產品提出了三個標準:一是,即教出活潑潑的人(個人層面);二是,能改良社會(社會層面);三是能生產。

個人與社會屬於兩個層面,很難直接跳躍。比如說,一個人他想造福社會,他要怎麼做才能實現這個目標呢?這就需要介質,一個連接通道。蔣夢麟在這裡把這個通道概括為生產。

怎麼理解這裡的生產呢?其實也不復雜,那就是個人要有產品(作品)造福社會。比如,愛迪生髮明瞭鎢絲燈泡,這算是他的一個作品吧?藉助這件作品,我們的文明發展前進了一大步,進入“光時代”。

蔣夢麟:若學生是中國主人翁,誰是奴隸?

愛迪生作為個人,他要發明,那必須得活潑潑,很靈動才行。如果思維僵硬,實驗失敗就氣餒、放棄,那完了,這樣的狀態在中國學會使用筷子吃飯都很難。

在這裡引用“發明大王”的例子,是為了方便理解“生產”。但並是說,只有發明創造才算是作品。其實,我們好好做人,做好自己的熱愛的事業,我們自己本身就是社會的一件作品。

孩子天性本是活潑的,對萬物充滿好奇,探索自然,東奔西跑,歡呼跳躍。教育的本質是塑造人,也就是讓人成長、進步,簡言之就是“進化”。而我們今天的教育,實際上是一種“退化教育”:流水線上,“千淘萬漉”,孩子終於被傳送到了出口處,“符合標準”,人卻出了大問題,人不像人。

蔣夢麟:若學生是中國主人翁,誰是奴隸?

​蔣夢麟在演講中提到了一件有趣的事:

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根據自己的教育思想,創建了兒童活動機構。要給這個機構取個什麼名字,他一直沒想好。“有一日,他在山中游玩,看見許多花木,都發達的不得了”,“他就叫他的學校做幼稚園”(kindergarten)。kinder意為孩子,garden是花園。因此,幼稚(兒)園的意思是“兒童的花園”。

八十多年前,這位民國教育大家就已洞察到教育對學生的束縛與壓制:學級進一年,生氣也減一年。這是我們中國教育的出產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