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大師校長們:梅貽琦、蔣夢麟、張伯苓


曾經的大師校長們:梅貽琦、蔣夢麟、張伯苓

西南聯大是我國高教史上最傑出的一所學校。它璀璨耀眼,雖然只存在了短短8年,但它的故事一遍又一遍地在傳頌,學者們一次又一次地在研究它成功的奧秘。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北平淪陷。位於北平的北大和清華、以及位於天津的南開大學遷移到長沙,1937年11月1日,三校合併組成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2月,長沙臨時大學西遷昆明,4月,改名為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7月31日,西南聯合大學停止辦學。

西南聯大的畢業生裡一共出了楊振寧和李政道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一共出了177位院士;8位兩彈一星的元勳。鄧稼先、朱光亞、郭永懷、黃昆等都是西南聯大的學生,林家翹、陳省身則是西南聯大的老師。

很多專家、學者都寫了很多文章,探討西南聯大在培養人才方面的奧秘。

我今天想聊的是西南聯大的三位校長。原因是,我前一陣調研了我國醫學院合併的情況,發現合併成功的不太多。

20世紀90年代的合併

曾經的大師校長們:梅貽琦、蔣夢麟、張伯苓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高校開啟了一波合併潮,醫學院往往是第一個被綜合性大學合併掉的。原先衛生部下有11所醫科大學,除了北京協和醫學院和中國醫科大學之外,其餘9所全部被合併掉。

  • 北京醫科大學併入了北京大學;
  • 上海醫科大學併入了復旦大學;
  • 華西醫科大學併入了四川大學;
  • 同濟醫科大學併入了華中科技大學;
  • 中山醫科大學併入了中山大學;
  • 湖南醫科大學併入了中南大學;
  • 白求恩醫科大學併入了吉林大學;
  • 山東醫科大學併入了山東大學;
  • 西安醫科大學併入了西安交通大學。
  • 協和嘗試著要跟清華合併,最終兩家分道揚鑣。

合併過去了接近20年,盤點一下這些合併,成功的不多,有些甚至可以說是失敗。

作為一枚吃瓜群眾,我不知道失敗的內情,無法也無意去評述誰對誰錯。但我想,我們可以看看西南聯大當時校長們的做法,也許會有些啟發。

西南聯大是三校組成,當時的校長分別是:清華梅貽琦校長、北大蔣夢麟校長、南開張伯苓校長。西南聯大並沒有另選校長,而是搞了個三常委,就是三個校長輪流當值當校長,下面再設校務委員會、教授會。

我先介紹三位校長,再談他們在西南聯大的工作。

梅貽琦

曾經的大師校長們:梅貽琦、蔣夢麟、張伯苓


梅貽琦是清華最著名的校長,對清華的影響極為深遠,在清華歷史上的地位等同於蔡元培在北大的地位。

梅貽琦是首批庚款的留學生,回國後,24歲在清華當教授,曾經當過清華首任物理系主任。在沒當校長前,曾當過清華的教務長。

曾經的大師校長們:梅貽琦、蔣夢麟、張伯苓


1931年,梅貽琦當選為清華校長。梅貽琦當校長是在一個複雜的情況下當的。1928年到1930年,羅家倫當清華校長。羅家倫是個厲害人物,也是近代史上有名的教育家,後來做了中央大學的校長。他把清華原來的留美預備學校改成了大學,讓清華從教會學校成為國立大學,而且新建了很多科學方面的系,他首提學術自由、男女同校,應該說,羅家倫給清華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不過,羅家倫獨斷專行,不得人心,學生髮起了驅羅運動。羅家倫沒辦法離開了清華,之後,清華11個月沒有校長。中間教育部曾派人來當校長,都被學生趕走。學生提了幾點對校長的要求:第一,學校不受外界政治干預;第二,知識要淵博;第三,威望要高;第四,能夠讓清華獲得發展。

在這樣的背景下,梅貽琦上任了。一上任,他就發表了演說,著名的“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發表的。

在西南聯大之前,梅貽琦已經在清華當了6年校長,深受師生的愛戴。

蔣夢麟

曾經的大師校長們:梅貽琦、蔣夢麟、張伯苓


在北大歷史上,最為著名的校長是蔡元培,當校長曆史最長的則是蔣夢麟。

蔣夢麟是蔡元培的學生,也是蔡元培的同鄉,他當北大校長跟蔡元培有著密切的關係。

蔣夢麟是浙江餘姚人,父親做生意,思想開化,希望蔣夢麟能學西方技術,於是把他送到紹興的中西學堂學習。蔡元培原本是京城翰林,回到家鄉,當了紹興中西學堂的監督,推廣新學。

蔣夢麟後來考上南洋公學,就是交通大學的前身,留學美國,是杜威的博士。胡適也是杜威的學生,當年他去美國的時候,就是蔣夢麟接的他。

蔣夢麟學的是教育學,回國後,他在上海,當雜誌《新教育》的主編。雜誌辦得非常成功,很有影響力,跟陳獨秀的《新青年》一南一北呼應。

曾經的大師校長們:梅貽琦、蔣夢麟、張伯苓


北大因為“五四”運動,火燒趙家樓,讓當時的政府極為震怒,說要把北大解散,把蔡元培撤職。為了保護北大,蔡元培宣佈辭職,並且回到紹興。這時候,北京城的教育界開始著急,發起了挽留蔡元培的活動。蔡元培被後來被勸說成功,不過蔡元培本人沒去北京,委派了他的學生蔣夢麟去當代理校長。

蔣夢麟剛到北大,是沒人信服他,因為又年輕也從沒有在高校任職過。但他為人非常謙和,對教授們,他只是來代替蔡元培先生來蓋印子的。他謙虛、低調到別人無法攻擊他。蔣夢麟一方面對教授很謙虛,一方面在學校制定制度,尤其為學校籌款。當時各學校辦學經費都不足,老師在外瘋狂兼職,教學和研究都很差。他把這件事搞順了。

能在北大站穩腳跟是很不容易的。蔡元培提倡兼容幷包,好處是北大各種思想很活躍,壞處是北大派系林立,關係複雜。沒有一定能力和水平,在北大很難待下去。清華的學生能驅逐校長,北大的學生更不是吃素的。

中間曲曲折折,蔣夢麟一會當代理,一會兒正式校長,一會兒逃離,一會兒當民國的教育部長,都不說了。1930年,他再次出任北大校長。這時的北大又處在一個比較低谷的時候,蔣夢麟這次顯露了他的擔當。他把一些不合格的教授辭退,打破了教授的終身制,不怕非議,不怕得罪人。

後人對蔣夢麟的評價,就是說他兩次在北大低谷時,入主北大,讓北大再次崛起,對北大有非常大的貢獻。

張伯苓

曾經的大師校長們:梅貽琦、蔣夢麟、張伯苓


張伯苓是南開學校的創始人,南開學校包括小學、中學和大學。

張伯苓弟子無數,咱們最熟悉的是周總理。梅貽琦也是他的學生。梅貽琦去清華當老師,當了半年,不想當,就去找張伯苓訴苦。張伯苓說他,年輕人沒耐心,讓他接著回去教書。

張伯苓本來是個海軍軍官,他崇尚武功,在北洋水師學堂上學。畢業後,本來應該當兵,但恰巧甲午戰爭,中國戰敗,無艦可登。後來,他在威海衛實習,看著中國的威海衛在日本和英國之間交接、殖民,讓他深受刺激。他覺得只有教育才能救中國。張伯苓於是去日本、美國進修、考察教育,也是師從杜威。

曾經的大師校長們:梅貽琦、蔣夢麟、張伯苓


張伯苓對體育特別重視,他認為強國必須要強種,強種必須要強身。他認為體育可以根治中國人弱、散和私這三個毛病。在南開,體育是每天必上的課,在當時受到了很多非議。

張伯苓還是第一個把奧林匹克運動會介紹給中國的人,他說,如果某天,中國能申辦奧運會了,就是中華民族騰飛的日子。中國第一位去奧運會的運動員,劉長春也是他呼籲贊助的。

張伯苓對戲劇也非常重視。我們所知道的,周總理演過話劇,曹禺是則是中國最著名的話劇編劇。

在1909年,南開演了中國第一場話劇,張伯苓在裡面演男主角,男主角是個反面人物。演完之後,張伯苓又遭到很多非議,說他損壞了師道尊嚴。

曾經的大師校長們:梅貽琦、蔣夢麟、張伯苓

南開大學一開始的教學模式,完全照搬歐美,全英文授課。有一次,有位學生在南開校刊上發出尖銳批評,認為南開培養的人都是要出國留學,這些人又回來教中國人,再讓下一批的人出國。這種輪迴能否拯救中國?能否對中國有幫助?這篇文章出來後,南開的教授們很生氣,罷課,希望把這名學生開除。

張伯苓沒有開除學生,而是反思了原先教育的不足,決定立足國情,開辦土貨教育。


西南聯大的老師們

曾經的大師校長們:梅貽琦、蔣夢麟、張伯苓


在民國時期,當時的大學教授們跟現在的大學教授們不完全一樣。在我看來,更有個性一些。現代人稱讚民國多大師,大師除了學問高,一般脾氣也大啊。

西南聯大聚集了一大批的大師,水平高是高,這幫人湊一起,火爆也是夠火爆。我們可以來看看名單。中文系的教授們:

朱自清、羅常培、羅庸、魏建功、胡適、楊振聲、劉文典、聞一多、王力、浦江清、唐蘭、遊國恩、許維遹、陳夢家


還有歷史系的教授們:

劉崇鋐、雷海宗、姚從吾、毛準、鄭天挺、陳寅恪、傅斯年、錢穆、王信忠、邵循正、皮名舉、王庸、向達、張蔭麟、蔡維藩、陳受頤、葛邦福、吳晗、陸伯慈

中文系裡,劉文典就是為人狷介、桀驁不馴,曾經在安徽大學當校長的時候,踢了蔣介石一腳,被蔣介石手下狂揍一頓,送入大牢,如果沒有一干人士為他奔波,不知道要蹲多長時間的監獄。

聞一多,是民主的鬥士。鬥士總是好鬥的。

這些教授們,在學術上互相看不起,在政見上又有巨大分歧。又在一個不安穩的時代,內憂外患,大家的脾氣都非常差。更不用說,大家來自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風格,還代表著不同學校的利益。在教授會上,大家唇槍舌劍,你來我往幾個小時很常見。

三常委

對於清華、北大和南開,大家的評價是清華嚴謹、北大自由、南開活潑,現在要把這三校糅合在一起,不能說是冰與火的鬥爭,也可以說是冰與火的碰撞,非常考驗管理者的智慧。

西南聯大采取的運行模式,是三位校長輪流當值,但結果是隻有梅貽琦一個人在當校長,其他兩位一般來說,都不在昆明,都在重慶。理由是,他們在當時的政府裡都有官職,都去任職去了。

其實,這是他們的託辭,蔣夢麟和張伯苓都是有大智慧的人。

張伯苓

曾經的大師校長們:梅貽琦、蔣夢麟、張伯苓


首先,對於張伯苓來說,南開大學就是他的命根子。南開大學是私立大學,不是國立大學,是他一分錢一分錢去募捐而建成的,全是他的心血,他怎麼會貿然不管呢?他對於做官又沒有這麼大的官癮。如果真想做官,就根本不會開辦學校。

張伯苓離開,其實就是放手讓另兩位校長來管。到達昆明不久,張伯苓就對蔣夢麟說:“我的表,你戴著。”這是天津話,你代表我的意思。

張伯苓對於梅貽琦,那自然是信任萬分。梅貽琦是他的學生,交給自己的學生管理,一切都不需要囑咐。信任自己的學生,也不是很容易做到的。很多企業家連自己的兒子都不信任,更不用說是學生了。


張伯苓的做法非常正確。在這三所大學裡,南開大學最弱,不管是師資,還是經費,在西南聯大的日子裡,南開大學的聲望得到了提升,1946年西南聯大停止辦學,三校回原址恢復辦校。南開大學從私立轉為國立,跟這段歷史大有關係。


蔣夢麟

曾經的大師校長們:梅貽琦、蔣夢麟、張伯苓


這裡面關鍵的人物是蔣夢麟和梅貽琦。北大出身是中國第一所官辦大學,也是第一所國立大學。在一開始的時候,北大還是政府的教育行政機構,所以,北大在高教界的地位是非常特殊的。

清華則是另一種典型,它雖然成為國立較晚,但它的辦學經費是庚子賠款,有保障,所以清華是很富裕的學校。有人寫回憶錄說過,北大學生一般都是長袍長衫,清華學生都是西裝革履。兩家風格差別很大。

蔣夢麟把具體事務交給梅貽琦,我想第一是清華師生最多,佔總數的50%以上,還有錢的問題。我想,最主要的考慮是錢,清華最有錢。他們搬到昆明,一切都要自己解決,教室、宿舍、老師宿舍等等,每件事都是需要錢。梅貽琦來主持工作,就意味著錢主要是清華出。

曾經的大師校長們:梅貽琦、蔣夢麟、張伯苓

當時的錢是很少,梅貽琦讓梁思成設計學校,第一稿還是樓房,第二稿就是平房,到最後的時候,學生宿舍的屋頂只能是茅草屋頂了。梁思成最後都看著設計稿哭了。

等校長們看到這麼簡陋的宿舍,蔣夢麟也怒了,說這個怎麼住?他肯定不會讓自己的孩子住進去。張伯苓說,這是困難時期,大家艱苦一點。中間,梅貽琦勸架。許淵衝寫的回憶錄裡還笑這件事:大學不是要有大樓,而是要有大師。

等第二年,蔣夢麟的兒子上了西南聯大,蔣夢麟讓兒子也住宿舍。學生們又開玩笑,說現在住宿條件好了。

其實,蔣夢麟發怒和讓兒子住宿舍,表明他也是一個把學生放在心上,並且不讓孩子特殊化的人。

蔣夢麟厲害的是,他特別顧全大局,因為既然梅貽琦管了,自己就少插嘴,否則容易讓人誤會和猜忌。他自己經常說,他的不管就是管。所以,他要麼在重慶,如果到昆明,也就是修身養性,練練書法,跟人聊天吃喝。

當時,教師內部有不同意見。有次北大教授們開會,對清華梅貽琦的做法提出了批評,說各個學院的院長都是清華的人,北大被壓制了。但蔣夢麟並沒有聽從這些人鬧獨立的意見。他一直說,不要像西北聯大一樣,三個人三個意見,一共兩條腿,就邁不開步子了。有時候“不為”比“為”難度更大。

曾經的大師校長們:梅貽琦、蔣夢麟、張伯苓


在當時,西安有一所大學,叫西北聯合大學,是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和北洋工學院搬遷合併而成的,但一年之後,因為意見不統一而分開了。

可惜,蔣夢麟的這個顧全大局並沒有得到北大老師們的理解。到了聯大後期,北大發起了“倒蔣”運動,把蔣夢麟趕走。蔣夢麟自此以後,再也沒在教育行業任過職。


梅貽琦

曾經的大師校長們:梅貽琦、蔣夢麟、張伯苓


西南聯大能在這麼艱苦的環境中有這麼好的成績,主要跟梅貽琦的工作是分不開的。

清華大禮堂前有個日晷,上面刻了四個字:行勝於言。這句話是清華校訓。清華人很有特點,很好辨認的。一般說來,在人群中默默的幹活主力,基本都是清華人,非常明顯。

曾經的大師校長們:梅貽琦、蔣夢麟、張伯苓


這句話最好的踐行者就是梅貽琦先生。梅貽琦的後人評價梅貽琦在西南聯大的工作,說:“梅先生的心很大,大的只有西南聯大,沒有清華。”清華有錢,有些人會考慮是不是清華吃虧,但梅貽琦從來沒有這種想法。

梅貽琦被稱為寡言君子,話非常少,但做事極為靠譜,事事堪稱楷模、君子。他女兒考清華,成績不夠,上不了,就去了燕京大學。當時,很多青年都投筆從戎,梅貽琦對於一些優秀人才參軍是有些惋惜的,他有時會勸說。但他兒子和女兒都從軍,尤其女兒,是聯大唯一參軍的女生,他並沒有勸阻。他在生活上沒有任何的特殊之處。


曾經的大師校長們:梅貽琦、蔣夢麟、張伯苓


到了昆明,三個學校師生的安頓,都是他在操心,而且各個學院分散各地,他經常要奔波各地查看。那時昆明房子緊張,很多老師找不到房子,他還要幫著找房子。那時候,物資匱乏,這麼多人的吃喝是個非常頭疼的事情,梅貽琦把這些都一一安排好,費力很多心血。

即便在這麼艱苦的條件下,梅貽琦對於大學的態度還是沒有變。第一,要教授治校,學術要自由。在非常時期,很容易大家會被帶偏,比如團結、比如高效率,但梅貽琦並沒有讓其他力量來影響學校秩序。

第二,梅貽琦一直認為,學校就是研究和育人。他並不因為條件艱苦,而放鬆要求。在西南聯大時期,基礎研究可以說搞得非常好,華羅庚發表了20多篇論文,陳省身做出了世界性的一些工作。物理和生物方面也做出了很多成績。

培養人就更不用說了,西南聯大期間出國的學生們,在國外很快就得到了導師們的讚譽。有人當時考試不及格,得了59.5分,要重修,延期一年畢業。學生找教務長通融,教務長毫不通融。



現在距西南聯大時期,已經有70多年的歷史了。各學校再也不會被迫四處躲避戰亂而遷徙,教授和學生們都有了一張安靜的書桌在學習,只不過,像梅貽琦這樣的寡言君子、蔣夢麟的不管就是管、張伯苓的我的表,你戴著,這樣的校長們卻沒有了……

斯人已逝,幽思長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