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真要為學生減負,學生在校時間不是去縮短,而是要“延長”

減負,減負,為了切實減輕中小學生過於繁重的課業負擔,各地教育部門可謂使出了渾身解數,一是嚴格控制學生在校時間,二是嚴格控制學生家庭作業量。但遺憾的是,這些越來越細的減負規定幾乎無例外地均未到預期效果。這其中,不是學校和教師不執行,關鍵面對突然多出來的時間,閒下來的孩子,許多家長不知所措。於是,在各種培訓機構天花亂墜的提質(分)新概念、新方法的輪番轟炸下,家長不僅雙休節假將孩子送進各種課外補習班、興趣班,就是每天“三點半”放學後,也要把孩子進各種“託管班”而且這“一託”就是拖到“八點半”。“學校減負,家長增負”,讓學校的所有減負努力都化為烏有……

果真要為學生減負,學生在校時間不是去縮短,而是要“延長”

因此,要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一味盯著學校、盯著教師做“減”字文章,是治標不治本,學校“減”下來的大量剩餘時間給學生帶來了更加沉重的二次負擔,同時也給家庭帶來更多的焦慮和困擾。非但如此,學生放學後被囿於在逼仄的、各種設施、光線、照明等多不合的培訓教室,蜷縮在狹窄的書桌上,除了做題就是做題,對其身心健康也是極為不利的,會造成眼睛近視、脊柱彎曲變形等身體病病,心理上也會變得孤獨、孤僻、乖舛,嚴重者會犯上心理抑鬱症……

而要解決諸如此類的問題,將減負落到實處,就要標本兼治,在縮短學生在校時間,減輕學生家庭作業量的同時,教育部門要指導好學校要合理規劃好“減”出來的時間。

果真要為學生減負,學生在校時間不是去縮短,而是要“延長”

在這方面,早在上世紀初,著名教育家張伯苓先生就給我們做出了榜樣。當時的南開學校,有一項“三點半”政策:下午三點半後,所有同學不許留在教室裡,都要出去運動,出去玩。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不活動者都要受罰。張老自己也常和學生一起打球……其時,南開學校在校學生僅有千餘名,可是卻建有15個籃球場,5個足球場,6個排球場,17個網球場,兩個400米跑道的田徑場……更令人稱奇的是,作為私立學校,南開的各類球隊竟然威震中華內外:1930年,南開籃球隊先後獲全國運動會冠軍和遠東運動會冠軍,1935年以南開學生為主的“中華足球隊”獲國際足球賽冠軍……

張老的“三點半” 政策告訴我們,學校並不意味著只是把學生囿於在教室死讀書的地方,更是讓學生在陽光下奔跑跳躍的活動場。這個“三點半” 政策,不正是我們當下素質教育所倡導的嗎?

與百年前的南開相比,我們現在的學校有運動場、有圖書室、有閱覽室、有實驗室、有音樂室,有美術室,還有各類的練功房……非但有活動場地,還有活動器材,還有指導教師……無論是讓學生進行體育鍛煉還是發展愛好興趣,校園才是最佳的地方。因此我們與其把學生“趕”出教育的“轄區”,莫如效仿張伯苓先生的“三點半” 政策,把學生留在校園裡,讓豐富多彩的活動把學生從學業負擔中置換出來……

近年來,各地教育部門雖然“減負”新令不斷,措施越來越強,實際效果卻總是差強人意。筆者以為,問題的癥結在於這些“減負令”只是一味地在對“上課,補課、作業”等“違規”行為進行單方面的限制,卻沒有給出學生負擔減輕後的“填補”措施。要想讓土地上的雜草清除後不再重生,最好的辦法是種上莊稼。想要讓“減”下去的負擔不再捲土重來,就應該用“有益的活動”來佔領“減”出來的時間。

學校,不是創造分數的“加工場”,而是學習和成長的重要基地,作為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要深刻領悟素質教育之要義,嚴格按照素質教育要求辦事,不但要讓學生學好統考科目,更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個性潛質,發展興趣,培養特長,讓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的“減負”,就不能學習“剪箭柄”的庸醫,把學生趕出校園就算完事,而當效仿前輩張柏苓先生的“三點半”政策,讓學生生龍活虎在校園裡,在校園裡“詩意地棲居”……

果真要為學生減負,學生在校時間不是去縮短,而是要“延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