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苓:50年嘔心瀝血的“南開之父”,死後38年靈魂卻無處安放

張伯苓:50年嘔心瀝血的“南開之父”,死後38年靈魂卻無處安放

張伯苓:50年嘔心瀝血的“南開之父”,死後38年靈魂卻無處安放

1876年4月5日,張伯苓出生於天津。15歲時,他以優異成績考入了天津北洋水師學堂,學習航海,著名思想家嚴復是他的老師。1894年(18歲),張伯苓以“最優等第一”的成績畢業,進入北洋水師艦隊實習。

1895年(19歲),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張伯苓作為實習生,親眼目睹了北洋水師的全軍覆滅。日軍佔領了威海衛,張伯苓無艦可開,只好回到家裡,等候派遣。

1896年,張伯苓被派到通濟號練習艦上服務。1898年(22歲),在各國的壓力下,日本將佔領的威海衛、劉公島等轉租給英國。張伯苓奉命隨同辦理接收和轉讓手續。第一天,日本太陽旗的降下,大清黃龍旗的升起。第二天,大清黃龍旗降下,英國國旗升起。“國幟三易”的醜劇極大地刺激了張伯苓,他憤然從軍隊辭職了。

張伯苓:50年嘔心瀝血的“南開之父”,死後38年靈魂卻無處安放

(在北洋水師學堂時的張伯苓)

他離職回到天津,在紳士嚴修的家館教書。1903年,在嚴修被袁世凱任命為直隸學校司督辦。不久,嚴修帶張伯苓一起東渡日本,考察教育,深受啟發。

1904年(28歲),在嚴修的支持下,張伯苓成立了“私立中學堂”。後在天津南部的開窪地建成新校舍,改稱為“私立第一中學堂”。後來,1911年學校合併另外兩所學校,接受公款,改名為“公立南開中學堂”。

張伯苓:50年嘔心瀝血的“南開之父”,死後38年靈魂卻無處安放

在辦學上,張伯苓有自己的一套教育理念,十分提倡“強我種族,體育為先”!張伯苓創辦新式教育,被尊稱為“中國現代教育的創造者”。

1908年,在南開中學的操場上,學校播放幻燈片,展示正在舉辦的第四屆倫敦奧運會的盛況,並掛出了“奧運三問”的標語:“中國,什麼時候能夠派運動員去參加奧運會?我們的運動員什麼時候能夠得到一塊奧運金牌?我們的國傢什麼時候能夠舉辦奧運會?”

“奧運三問”被視為是中國奧運夢的開端。張伯苓被譽為“中國奧運第一人。

張伯苓:50年嘔心瀝血的“南開之父”,死後38年靈魂卻無處安放

(張伯苓檢閱參加軍訓的南開學生)

張伯苓在教育界聲名鵲起。1911年(35歲),張伯苓受邀請出任清華學校教務長,總攬校務。他往返於北京天津之間,日夜操勞。他將清華學校推行的美國教育方式,應用到南開中學,效果不錯。張伯苓說:“我是個保姆,同時撫養兩個小孩兒。”

1917年(41歲),張伯苓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修高等教育。他向約翰·杜威、桑代克、克伯屈等教育家學習,走訪了近50所大學和中小學。

1919年9月25日(43歲),張伯苓回國後,四方“化緣”,得到徐世昌、黎元洪、李純等軍閥捐助,南開學校大學部正式開校。1921年更名為“天津私立南開大學”。隨後,張伯苓又創辦了南開女中、南開小學、南開經濟研究所、應用化學研究所等,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南開教育體系。

張伯苓:50年嘔心瀝血的“南開之父”,死後38年靈魂卻無處安放

(1919年9月25日南開大學開學紀念合影,第二排右七為張伯苓,第二排右九為嚴修,最後一排左一為周恩來)

1934年(58歲),南開30週年校慶上,張伯苓正式將“允公允能,日新月異”定為校訓,希望大家為國盡力,不斷創新,這就是“南開精神”。梁啟超曾說:“假使全國學校悉如南開,則誠中國之大幸”。

南開大學的規模並不大,但人才輩出。如周恩來、鄧穎超夫婦、氣象學家竺可楨、數學家陳省身、歷史學家蔣廷黻、范文瀾、“中國的莎士比亞”曹禺等等,都出自南開大學。

張伯苓:50年嘔心瀝血的“南開之父”,死後38年靈魂卻無處安放

(“允公允能,日新月異”)

1936年(60歲),張伯苓親赴重慶考察後,建立了重慶南開中學。

1937年(61歲),抗日戰爭爆發。張伯苓立刻將南開大學的大量圖書資料轉運到重慶。不久,日軍轟炸天津南開校園,張伯苓三十多年的心血毀於一旦。

張伯苓毫不氣餒,公開演講說:“被毀者為南開之物質,南開之精神,將因此挫折而愈奮勵。”令全國人民都為之振奮。

張伯苓:50年嘔心瀝血的“南開之父”,死後38年靈魂卻無處安放

(重慶南開中學的張伯苓塑像)

1938年,高校南遷,清華、北大、南開在昆明合併成立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張伯苓出任校委會常委。7月,在蔣介石的盛情邀請下,他出任第一屆國民參政會副議長。

1940年(64歲),張伯苓參加第二屆國民參政會,被選為主席團副主席,德高望重。1941年,他加入了國民黨,介紹人竟是蔣介石!

不久,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參戰。張伯苓預計日本將戰敗,開始考慮南開復校的問題。蔣介石鼎力支持,表示“有中國即有南開”,南開與國立大學同等待遇。

張伯苓:50年嘔心瀝血的“南開之父”,死後38年靈魂卻無處安放

1944年,南開建校四十週年暨張伯苓七十歲壽誕之際,南開校友總會發起“伯苓四七獎助基金”募捐活動。本計劃募捐40+70=110萬元,但社會各界反響熱烈,最終捐款總數達600餘萬元,創造了當時中國教育捐款的最高紀錄!

1945年,他被推薦為國民黨“最優秀教授黨員”,國民政府授予他一等景星勳章。日本戰敗後,毛澤東赴重慶談判時,曾和周恩來一起登門拜訪。

1946年(70歲),張伯苓赴美國考察,被哥倫比亞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分別授予名譽博士學位。1947年春,張伯苓回到天津,受到各界人士逾3000人在火車站熱烈迎接,轟動一時。

張伯苓:50年嘔心瀝血的“南開之父”,死後38年靈魂卻無處安放

(1946年張伯苓獲哥倫比亞大學名譽博士)

張伯苓聲望之高,一時無人可比,甚至還有張伯苓要競選“副總統”的傳聞。1948年6月,在蔣介石的提名下,張伯苓出任考試院院長。考試院負責人才考選與任用,非常重要,是五大院之一,位高權重。

但張伯苓就任不久,因不堪忍受國民黨政治腐敗,就離開南京,回到重慶南開中學深居簡出。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之前,蔣介石、蔣經國曾幾次三番邀請他去臺灣。蔣介石飛離重慶後,還專門“給先生留下一架飛機,幾時想走就幾時走!”

但張伯苓“不願離開南開學校“,最終還是選擇了留下。

張伯苓:50年嘔心瀝血的“南開之父”,死後38年靈魂卻無處安放

1950年(74歲),張伯苓寫信給周恩來,回到天津,但想到南開大學暫住一段的請求還是被拒絕。10月,南開學校校慶,他被南開中學拒之門外,南開大學只給他安排了一個普通坐席。張伯苓黯然神傷,失魂落魄。

1951年2月23日,張伯苓在天津病逝,享年75歲。他留下遺願:“願故後埋葬在南開大學校園內”。但南開大學研究後回覆:“同學們認為南大是人民的,不是張伯苓的,因此最好不要葬於南大。”

於是,張伯苓先葬於永安公墓,後遷到楊家臺祖墳。1962年,妻子死後,又合葬於北倉第一公墓。1975年,夫妻火化,骨灰放在兒子家裡,幾年後再葬入烈士陵園。1989年,在張伯苓去世38年後,他的骨灰終於遷葬南開大學,安放於自己的銅像之下。

張伯苓:50年嘔心瀝血的“南開之父”,死後38年靈魂卻無處安放

(清明節南開學子給張伯苓獻花)

(萬象歷史·人物傳記寫作營的第638篇作品,營員“慕和”的第40篇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