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歷史上的基督徒教育家(下)

在中國近代史上,曾湧現出一批忠心愛主且熱愛祖國的教育家,他們在各自的領域上,用上帝所賜給他們的恩賜服務世人,為了國家和人民的教育事業殫精竭慮,將我國的教育水平推向一個個新的高度。本文試從中選出幾位代表性人物,簡單闡述他們的信仰和事蹟。

5、被稱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的晏陽初

中國近代歷史上的基督徒教育家(下)

晏陽初曾因入選“現代世界最具革命性的10大偉人”,並兩度榮膺“當代全球最重要的100名人”的稱號而廣為人知。不過,許多人並不瞭解的是,這位致力於推動貧民教育的著名人士,在少年時代便成為一名基督徒,基督教信仰對他的一生都產生重大影響。

晏陽初於1890年出生於四川巴中縣,父親自辦私塾,並被聘為內地會在當地建立的教會學校的中文教師,晏陽初從小就受到基督教潛移默化的影響,於1903年進入保寧府(今四川閬中縣)華英學堂求學,並於次年自發領受洗禮。

中學畢業後,晏陽初進入成都華美高等學堂學習,後又從成都前往香港求學,期間曾寫下“胸無塊壘心常泰,腹有聖經氣自雄”的句子表達他對基督教信仰的篤信。

1916年夏,晏陽初赴美就讀耶魯大學,併成為該校的基督教團體耶大唱詩班的一員,參加“學生志願到外國傳教運動”。1918年畢業後,當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前往法國戰場參加基督教青年會的工作。一年後又就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後當選為北美基督教中國學生會會長。1920年秋,晏陽初學成歸國,立志在中國推行平民教育,希望在短期內就達到消除國內文盲的目標。

因此,從1920年冬至1922年春,晏陽初遊歷19個省,調查各地平民教育現狀。之後,他在上海、長沙、煙臺、嘉興等地創辦平民學校,開展義務掃盲運動。1923年,中華平民教育促進總會在北京成立,這是一個全國性的領導平民教育的組織,由陶行知任董事會書記,晏陽初任總幹事。

1926年10月,晏陽初在河北定縣(今定州市)開始鄉村平民教育實驗,在長達10年的時間裡取得了突出成績。1940年至1949年,他在重慶歇馬鎮創辦中國鄉村建設育才院(後名鄉村建設學院)任院長,組織開展華西鄉村建設實驗。

新中國成立後,晏陽初的平民教育與鄉村建設理論受到批判,後來離開祖國,在泰國、菲律賓、印度、加納、危地馬拉等國成立了平民教育組織。其中,他於1967年在菲律賓創建國際鄉村改造學院,成為國際鄉村工作人才的培訓中心。

晏陽初所取得的成績在國內外都非常顯著。據1980年代的統計,他曾經重點嘗試的定縣,是當時河北省內唯一一個無文盲縣。此外,1990年代後期在中國大陸部分農村推行的村官直選等政治體制改革的試點,也無不是在重複當年的定縣經驗。

在國際上,晏陽初曾於1943年被評為“現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貢獻的十大偉人”,與他同時獲得這一榮譽的還有愛因斯坦等人。1955年,他被《展望》雜誌評為“當代世界一百位最主要人物”。此外,他還曾獲得“世界平民教育運動之父”的稱譽。

6、“中國奧運第一人”、“南開之父”張伯苓

中國近代歷史上的基督徒教育家(下)

提起張伯苓,我們馬上就能想到他是南開大學和南開中學的創辦者,他是中國奧利匹克運動的首倡者,他被譽為“中國現代教育的一位創造者”。不過,我們不應忘記的另一點是,他還是一位基督徒。

張伯苓於1876年出生於天津,1892年考入北洋水師學堂,曾一度渴望從軍報國,後於甲午之戰後對此心灰意冷,遂回鄉從事教育事業。1904年,張伯苓創辦私立中學“敬業學堂”,1907年在天津城區南部的開窪地(俗稱“南開”)建成校舍,遂將“敬業學堂”改名為“南開中學堂”。1919年,張伯苓與嚴修一起,創建南開大學,並先後擔任南開校長40餘年。

張伯苓還是中國奧林匹克運動的首倡者,並以畢生的奮鬥和追求傳播奧林匹克精神,推動近代體育的發展。1932年,中國正式派員參加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的第10屆奧運會,劉長春成為中國第一位參加奧運會的選手。當年,張伯苓為中國全國體育協進會編輯第十屆世界運動會(奧運會)紀念冊題詞:“智力競新,強國之鑑”。

張伯苓之所以如此重視體育運動,與他跟基督教青年會的密切來往有著很大關係。基督教青年會是我國體育事業的開創者,1902年在天津和上海舉辦了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次運動會,1909年在南京舉辦的第一次全國運動會,以及1914年在北京天壇舉辦第二屆全國體育運動會,均由基督教青年會主辦。

早在20世紀初,張伯苓就與基督教青年會有著密切的來往,並逐漸接受福音,後於1909年在天津西沽公理會教堂受洗歸主。此外,他還多年擔任天津基督教青年會的董事、會長等職務,也因此重視體育運動,並在南開大學大力推進體育教育。

張伯苓曾坦誠,在興辦學校的過程中曾遇到種種困難,也曾抱著悲觀的想法,覺得人生沒有意義、終究要死;後來,他經常閱讀有關耶穌的事蹟,並因著耶穌的為人深受感動,“靠著基督的力量沒有半途中止”,並希望“用宗教的能力改造社會”。

7、中國第一位大學女校長吳貽芳

中國近代歷史上的基督徒教育家(下)

吳貽芳是中國第一屆女大學生、第一位大學女校長、第一個女副省長,也是世界上第一位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的女性。此外,她還曾於1979年獲得密歇根大學為世界傑出女性專設的“智慧女神”獎。

1893年,吳貽芳出生於湖北武昌這個思想進步的城市,卻因著父母有著前清官吏的身份而飽受封建禮教的摧殘,不得不承受纏足之苦。十幾歲時家中迭起變故,至近之親接連死亡,只剩下7歲妹妹與70歲祖母。幸而於1906年在姨父的幫助下就讀教會學校,後於1916年考入金陵女子大學。

在金陵女大讀書期間,吳貽芳因著家庭變故一直難以開心起來。後來,她的一位同學兼好友徐亦蓁送給她一本《聖經》,吳貽芳讀了之後就愛不釋手,並在徐的帶領下去了禮拜堂。神的話語給了吳貽芳極大地安慰,使她漸漸從自我封閉之中走了出來。終於,在1916年夏天,她在上海懷恩堂受洗,成為基督徒。

吳貽芳是金陵女大首屆畢業生,畢業後任教於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1921年,吳貽芳出國留學,1928年獲美國密歇根大學生物學博士學位。畢業後回國後,吳貽芳任金陵女子大學校長,成為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的第一位大學女校長。從1928年至1952年,她執掌金女大校務達23年,將金女大掌管得有聲有色,蜚聲海外。當時,金陵女子大學不僅獲得了英美各大名校的認可,而且持有吳貽芳簽發的畢業證書的學生皆可免試入讀西方名校的研究所。此外,吳貽芳培養出的999名畢業生還被譽為為“999朵玫瑰”。在她的領導下,金陵女子大學成為中國第一代女知識分子的搖籃。

金陵女子大學的校訓為“厚生”,起源於《約翰福音》10章10節:我來了,是要叫羊(或作“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吳貽芳曾解釋:“人生的目的,不是為了自己活著,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來幫助他人和社會,這樣不但有利於別人,自己的生命也因之而更為豐滿。”

在帶領金陵女大的過程中,吳貽芳還積極參與教會事務。例如,1933年,她曾與之江大學校長劉湛恩一起,到美國和中西部33個城市向基督教會做宣傳,鼓勵他們為教會教育捐款。1938年,她作為中國基督教代表團團長出席在印度孟德拉斯的國際宣教大會,並被當選為該協會的副會長。

1943年3月,吳貽芳組織“中國六教授團”率領眾人赴美宣傳抗日戰爭,爭取美國朝野支持,當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跟她有過接觸交流,並深深被這位中國女性所折服,盛讚她為“智慧女神”。1945年,吳貽芳出席聯合國成立大會,成為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的第一位女性。1979年,她獲美國密執安大學為世界傑出女性專設的“智慧女神”獎。

8、深受基督教影響的平民教育家陶行知

中國近代歷史上的基督徒教育家(下)

提起陶行知,大家耳熟能詳的就是他的兩次改名。陶行知於1891年出生於安徽歙縣,原名陶文潛,1911年就讀南京金陵大學期間,出於對王陽明“知行合一”的傾心而改名為“陶知行”。20多年後,經過中西文化薰陶和多年教育工作的實踐之後,他於1934年再次改名為“陶行知”,意為“先行後知”。

陶行知的求學之路與基督教有著不能分割的關係。他於1905年進入歙縣一家教會所辦的崇一學堂讀書,因此對基督教信仰有所瞭解。1908年,他考入杭州廣濟醫學堂,這也是一間教會學校,不過學校部分課程不向非基督徒開放,陶行知入學三天後即因此退學,所給出的理由是,這所學校的教育方式不符合《聖經》的教訓。

隨後,1909年,陶行知考入南京匯文學院預科班,這所學校於次年更名為金陵大學,陶行知也因此升入金陵大學文科班學習。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一所教會學校,由美以美會所創辦。1914年,陶行知赴美留學,先後在伊利諾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深造。

有關陶行知的基督教信仰,我們大略能梳理出一條主線。他在崇一學堂讀書期間就已對基督教信仰有初步瞭解;1912年,在他就讀金陵大學期間,曾參加過一系列福音聚會,並留下一段自己所寫的記錄:“四年多來,耶穌基督與撒但在我內心中爭戰,要奪取我這一顆心,耶穌得到了勝利,從今以後,我是耶穌基督的跟隨者。”此外,1915年在美留學期間,他還曾參加由青年會主辦的夏令營。

基督教信仰對陶行知的影響,還表現在他經常使用“十字架”的比喻來表達自己的觀點。例如,他學成歸國後的第一個雙十節(中華民國的國慶節)就曾發表一篇題為“雙十節”紀念的文章,並引用耶穌基督“死而復活”的事情,比喻中華民國的從袁世凱手中失而復得。此外,他還曾以“朝”和“萌”兩字作詩,並由此帶出基督教中的十字架的含義:

朝——太陽在左,月亮在右,揹著兩個十字架,為自由而奮鬥,快起來,先前走。

萌——太陽在左,月亮在右,揹著兩個十字架,大眾剛才出頭,侵略者,嚇得抖!

《天風》2012年第8期所刊登的劉軍波所寫的《基督徒陶行知與平民教育》一文認為,基督教信仰極大地影響著陶行知的平民教育思想的具體實踐,並認為他是以基督的愛作為辦學教育的心理基礎,並與同時期教育界同仁的互動,以及與教會、基督教教育機構的合作。他在那個動盪艱苦的年代,用他一生的教育志業很好地詮釋了他真實熱忱、注重踐行的基督教信仰。

小結:在中國近代史上,所湧現出忠心愛主且熱愛祖國的教育家,不僅僅只有以上8位;如果算上受基督教影響的教育家,就會令我們更加吃驚,我們所能列舉出的,僅能用滄海一粟來形容而已。事實上,基督教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本身就讓人吃驚,國外許多著名的大學都是從神學院開始;外國傳教士進入中國之後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創辦各種各樣的學校。他們當年所取得的成績,以及所積累下的經驗,即使已經過去了半個多世紀,仍然值得今天的我們繼續研究並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