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都讀錯了,至少要三版同讀(十一)!

《道德經》版本有103種之多。古書在上千年的傳抄、刻印過程中難免出現錯誤,因此,在不斷地出現校訂本,迄今為止,校訂本共三千多種。其中,晉王弼《老子道德經注》,浙江書局重刊華亭張氏原本(簡稱“王弼本”);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老子》帛書甲、乙本(簡稱“帛書本”);湖北荊門郭店一號楚墓出土《老子》甲、乙、丙三組竹簡本(簡稱“竹簡本”),是三個最重要的版本。讀老子至少要三版同讀才能兼聽則明。

《道德經》都讀錯了,至少要三版同讀(十一)!

筆者繼續分享三個版本第11章(以王弼本順序為主,為更好的理解原文之意,以後都用繁體字表達原文)。

王弼本《道德經》 11章【原文】:三十輻共一轂(gǔ),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shān)埴(zhí)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簡體為鑿)戶牖(yǒu)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帛書版《老子》55章【原文】:卅輻同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也。然埴為器,當其無有,埴器之用也。鑿(簡體為鑿)戶牖,當其無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楚簡版《老子》甲簡【原文】:無

《道德經》都讀錯了,至少要三版同讀(十一)!

車軸

①卅,即三十。

②輻,車輪的輻條。

③轂,音“古”,車輪的中心,有孔可以插車軸的部分。

④然埴:然,通“燃”,燃燒。埴,音“直”,黏土。

⑤牖,讀you,窗戶:~戶。蓬~茅椽。

《道德經》都讀錯了,至少要三版同讀(十一)!

這一章幾乎沒什麼不同,改動也多為讀起來上口。

筆者這樣理解這句:

基本意思是三十根輻條湊到一個車轂上,正因為中間是空的,所以才有車的作用。糅合黏土做成器具,正因為中間是空的,所以才有器具的作用。鑿了門窗蓋成一個房子,正因為中間是空的,才有房子的作用。因此“有”帶給人們便利,“無”才是最大的作用。

本章就是用舉例子的手法,來強調無的重要作用,也再次說明,有與無相互對立統一的關係,車輪、陶器、房屋都是由實物做成,而之所以能發揮作用,就是因為,其內無的作用。可聯繫到人,水滿則溢,人滿則愎。人要想不斷進步,必須能夠接受和聽取別人意見。可惜說的容易,做的難,現實中能聽別人意見的人少的可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