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身份的平等自由”到“政治的民主”

從“身份的平等自由”到“政治的民主”

——讀約瑟夫·艾普斯坦《托克維爾傳》隨筆

托克維爾,是法國偉大的政治家、歷史學家,跨越時代的民主領路人。作為“最後的貴族”階層,托克維爾有別於一般的政客(或政治家),他的《舊制度與大革命》正是一個既得利益者對社會變革的冷靜觀察。也正因為此,國家副主席、原中央紀委書記王岐山同志在主持聽取專家學者對反腐敗工作的意見和建議的座談會時,向與會專家推薦了托克維爾的《舊制度與大革命》一書:“我們現在很多學者看的是後資本主義時期的書,應該看一下前期的東西,希望大家看一下《舊制度與大革命》。”

從“身份的平等自由”到“政治的民主”

托克維爾內心深處最珍視的是“自由”的價值。這一點兒在他的《論美國的民主》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尋求“平等”的時候,千萬不能忘記“自由”,這正是托克維爾從法國大革命中所得到的最重要的啟示。托克維爾認為,法國大革命的民主政治實踐,體現了一種為追求社會平等而不惜犧牲個人自由的政治文化,而這種政治文化恰恰是從革命前的“舊制度”政治文化中蛻變出來的。儘管托克維爾家族在大革命中遭受到了災難性的苦難,但托克維爾仍能對大革命持客觀、公允甚至肯定的態度。他認為,民主是世界潮流,是不可抗拒的歷史大潮,具有不容否認的歷史必然性和正當性。當然,托克維爾也有他的歷史侷限性。譬如,他憂慮重視“平等”會侵害民主的自由,甚至會成為“多數人的暴政”。

托克維爾的名字,和“民主”是分不開的。托克維爾的這種視角,恰恰是改革者的視角。總有局部的歷史侷限性,也是“瑕不掩瑜”的。他在《回憶錄:1848年法國革命》一書中坦言:“在思想上,我傾向民主制度,但由於本能,我卻是一個貴族——這就是說,我蔑視和懼怕群眾。自由、法制、尊重權利,對這些我極端熱愛——但我並不熱愛民主。……我無比崇尚的是自由,這便是真相。”在《舊制度與大革命》一書中,他也旗幟鮮明的表達了對法國大革命的失望。他毫不留情的指出,法國大革命的失敗是沒有處理好自由與民主的關係。在他看來,自由是一種在信仰上帝、法律的前提下,不受政府和他人干涉的言論、行動的快樂;平等是一種追求自由的平等,而不僅僅是追求物質利益和福利的平等;民主則是實現自由與平等的社會,是一種能夠保障個人自由的平等社會,而這也正是人類所不懈追求的“民主政治”的真諦。

從“身份的平等自由”到“政治的民主”

托克維爾留給現代世界最重要的遺產是,身份平等為主導的民主自由是“勢所必然,理所必至”,這一項遺產,或多或少已被當代世界所認可或執行,即便獨裁者,也無可奈何的違心承認。美國文化批評家約瑟夫·艾普斯坦以客觀的筆觸、清晰的條理在《托克維爾傳》中,勾勒出托克維爾獻給人類進步事業的充實一生,客觀、真實的展現了托克維爾複雜且矛盾的性格。其中,更是詳盡的敘述了《舊制度與大革命》、《論美國的民主》等不朽鉅著背後的故事。

在世界近代思想史上,托克維爾是獨一無二的。歷經5個政權的磨練給了他現實的依據;嚴謹的法律訓練和多國的社會觀察給了他思考的資本;12年的從政經歷給了他第一手的政治體驗;法國大革命後的現實荒誕則給了他承擔歷史反思的激情和焦慮。托克維爾屬於被引用次數多過其作品被閱讀次數的人。他的預言性論斷屢屢一語中的,無數學者、乃至政客對他頂禮膜拜。其中,他所著的《論美國的民主》“為政治科學研究開闢了一個新時代”,《舊制度與大革命》是“歷史本身和歷史哲學的完美結合”,在《托克維爾回憶錄》中,托克維爾盡情地把執政者的偽善、懦弱、卑鄙、愚蠢揭露了個“底朝天”,評述十分尖刻,用語幾近刻薄。

從“身份的平等自由”到“政治的民主”

歷史使人明智,現實問題可以在歷史中找到答案,尋找的過程就是反思的過程,有反思就會有進步。民主自由和民主政治的構架是我們讀過約瑟夫·艾普斯坦的《托克維爾傳》後應當思考的命題。正如學者劉瑜所言,“美國民主之所以避免了托克維爾所擔心的‘多數人的暴政’和‘社會平庸化’,正是因為美國國父們將‘托克維爾式的悲觀’融入了制憲時的考慮。”或正因為如此,王岐山才向與會專家推薦托克維爾的《舊制度與大革命》一書。“一個全新的社會,要有一門新的政治科學”,托克維爾用這句話為《論美國的民主》破題。歷史的檔口,重讀《托克維爾傳》不但有利於我們釐清原來的錯誤思想,托克維爾也正在提醒社會變革的主導者,必須革新出一種能夠替代革命的社會變革方式。

從“身份的平等自由”到“政治的民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