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这3点,让你学会和孩子非暴力沟通

做到这3点,让你学会和孩子非暴力沟通

今天早上在打开今日头条的时候,看到一则新闻,让我猛地一惊。事情是这样的,10月24日,在仁寿县的一所中学校园里,一名15岁男孩因为违反校规,在校园骑自行车而被班主任批评,这名学生心怀恨意,就用砖头多次朝老师的头砸去。

当人们把矛头都指向家庭教育和道德时,而我此时想到了苏菲派诗人鲁米的这段话:“在道德与不道德的区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将在那里见你。

我想,如果这次教导中老师用了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去和孩子交流,那会不会避免这次悲剧的发生呢?或者说会平息孩子心中的怒火呢?

对于暴力,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将他绳之以法,当然,这是必须的。《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中写道:“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至少大部分暴力的根源都是如此。

而感受和需要,正是《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中所包含的内容。

《非暴力沟通》作者是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这本书豆瓣评分是8.4分。全书主要传递的内容是用爱的语言来化解冲突和纠纷,让世界充满和谐和爱意。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如何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和孩子去交流?

做到这3点,让你学会和孩子非暴力沟通

01

不带评论的观察

平日里我们习惯了带着评论去观察别人,包括我们的孩子。比如我们想安静一会儿,就会嫌孩子“太吵了”。大人想让孩子活泼可爱,就会嫌孩子“太木讷了”。家长想抽身做点事情,孩子想让妈妈抱抱,于是大人就会嫌孩子“太粘人了”。

无论孩子怎么样,我们总能找出孩子的种种不是。

在《非暴力沟通》书中,有一段鲁思·贝本梅尔的一段歌词,让我很有感触,这段歌词是这样写的:

“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我不理解/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但他不是愚蠢的孩子/请在你说他愚蠢之前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还是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

郑渊洁说:“这是一个禁忌相对崩溃的时代,没人拦着你,只有你自己拦着自己。你的禁忌越多,你的成就越少。人只应有一种禁忌:法律。除此之外,越肆无忌惮越好。

这段话也从侧面说明了我们不要打扰孩子去探索、去发现,更不要按照我们的思维去评头论足,我们只需要把我们所看到的,客观描述出来就可以了。

有一次我带着宝宝们在外面玩的时候,看到一个2岁左右的孩子正准备捡起地上的一片黄色塑料花。

妈妈一把把宝宝抱了起来,说道:“脏,我们不要啊。”宝宝便一边哭一边挣扎着要下来。妈妈说:“宝宝不哭了啊,妈妈去给你买个新的。”宝宝还是哭得很厉害。

这让我想到了尹建莉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说的一个例子,有个小女孩非要去捡地上的树叶,因为当时的季节虫子多,树叶上可能被喷有药水,家长出于担心,就执意没给孩子去捡,孩子哭得不依不饶。

尹建莉老师给的建议是,我们可以带瓶水,当宝宝玩过树叶后,给宝宝洗洗小手就行了。而不用因此和孩子发生冲突,破坏孩子的好奇心。

尹建莉老师提到的一个观点特别好:当你不知道说什么的时候,那你就什么也不要说,去观察,去思考。尤其对孩子,这招对孩子是非常有益的。

就像郑渊洁说的:“我们不知道那句话会影响孩子的一生,那我们只能把每句话都当成会影响孩子一生的话。”具体做法是:

我们平日里可以少用每次、曾、总是、从来等这样的词汇,因为这些词带有我们的评价在里面。

比如我们有时会对孩子说:“你总是不拖鞋就上床。”我们可以转变为观察的语句来表达:“你这周有3次没有拖鞋就爬到床上去了。”

做到这3点,让你学会和孩子非暴力沟通

02

体会并表达感受和需要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里提到的感受和语言和以往的育儿书籍有一点不同。《非暴力沟通》中,它提到了体会自身的一个感受和需要。

之前在育儿书籍里面经常会看到“共情”的字眼,让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其实,只有我们先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才会平复我们的心情。继而我们才能静下心来体会孩子的感受和需要,具体做法是:

第一:建立表达感受词库

得到满足的词汇包括:兴奋、欣慰、感动、幸福、欣喜等,没有得到满足的词汇包括:担心、生气、失望、惭愧、尴尬、愤怒等。

第二:区分感觉和感受

我个人理解,感觉表达的是自己的一个想法,它可能并不是客观的,比如说:“我觉得你一点也不尊重妈妈的劳动成果。”其实,孩子只是喜欢玩耍而已,并没有想那么多。

而感受是客观的,比如说:“妈妈现在有点生气。”生气是当下情绪的一个客观描述。

第三:体会和表达需要

妈妈这时候要把感受转换为需要,妈妈心里在想:“我感到生气,是因为我需要被尊重,被体贴。”

妈妈再站在孩子角度,考虑孩子的感受和需要。孩子可能感到很委屈,因为他需要被理解,被支持。

做到这3点,让你学会和孩子非暴力沟通

03

真诚地提出请求

提出请求,才会让问题从根源上得到解决。那么我们提出请求时,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第一:提出具体的请求

比如说妈妈需要被尊重劳动成果,那妈妈可以提出宝宝容易去执行的请求,妈妈可以这样说:“下次宝宝玩积木的时候,妈妈希望你可以在自己的小房间玩。”

第二:请求反馈

宝宝有时候可能没听明白,我们就可以反问道:“宝宝听懂妈妈的话了吗?”以确保宝宝听明白了妈妈的意思。

第三:了解他人的反应

这时候,我们可以看看宝宝的表情,倾听孩子的心声,来了解他对请求是满意还是抗拒。

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说:“

沟通是一门技术,有良好沟通的地方才有爱,爱也是良好关系带来的效果。

打开《非暴力沟通》这本书,让我们用爱的语言,和孩子共同铺设出幸福的长廊。

做到这3点,让你学会和孩子非暴力沟通

做到这3点,让你学会和孩子非暴力沟通

作者:糖妈李皖苏,两个幼儿的妈妈,喜欢阅读、写作,专注亲子育儿,个人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