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容易緊張、害羞、膽小怎麼辦?3招讓孩子舒緩緊張情緒

有的孩子在家裡是個話嘮,調皮搗蛋,生龍活虎。可是到了外面,卻非常靦腆害羞,膽小安靜得出奇。

孩子怕黑,怕人多的地方,怕嘈雜的聲音,怕小動物……

孩子到哪去總喜歡拽著媽媽的衣角,見到親戚朋友和她交流,總是躲到媽媽的身後。

接下來,我將從三個方面來解讀如何舒緩孩子的緊張情緒。

孩子容易緊張、害羞、膽小怎麼辦?3招讓孩子舒緩緊張情緒

01

接納孩子

撕掉孩子身上的標籤

首先我們家長要有正確的認知,緊張只是我們情緒的一種,孩子緊張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有的孩子天生就很敏感,這只是他們與生俱來的特質,沒有好壞之分。

《童話大王》的作者鄭淵潔說:好孩子的標準不是聽話。中國有多少個孩子,應該有多少個好孩子的標準。

現實生活中,總是有一些人為孩子緊張害羞貼標籤。

比如說,你們家孩子怎麼這麼內向啊,你要多帶他出去走走。

這孩子怎麼這麼大還不知道叫人啊,真沒禮貌。

你看妹妹都去跳舞了,你是姐姐耶,怎麼還這麼害羞啊。

……

相信以上的話,我們多多少少會有聽到過。聽得多了,有時候自己可能也會去想,可能真的是自己的孩子內向吧,可能真的要帶他到人多的場子走走。

有的家長甚至上來就坦言:“我們家孩子就是內向,不愛講話。”

這讓我想到了鄭淵潔老師說的,家長不要在孩子面前亂講話,孩子本來沒什麼,你一說,孩子可能就真的朝著你說的方向走去了。

我們是孩子的嚮導,我們做的不是聽之任之,我們需要做的是為他們助力,為他們緊張的情緒做個很好的引導。

孩子容易緊張、害羞、膽小怎麼辦?3招讓孩子舒緩緊張情緒

02

共情

激發孩子的勇氣

當孩子變得緊張的情況下,我們如何緩解孩子的緊張情緒?

我們首先要共情,再去幫助孩子熟悉環境,最後引導孩子去嘗試。

比如,我們帶孩子去參加親戚家寶寶的週歲慶祝會。

孩子一下子見到很多大人,就會嚇得躲到大人的身後,有的甚至會嚇得“哇哇”大哭。

親戚你一言我一語,都想和孩子交談,這更會讓孩子加劇緊張的情緒。

我們的錯誤示範是:

“寶寶,這大伯伯你忘記了呀,快喊大伯伯……你看還有好多小朋友呢,你們一塊去玩吧。”

我們的正確示範是:

把孩子拉到相對安靜的地方,就你們兩個人,然後蹲下來或者坐著和孩子交流。

“寶貝,是不是一下子看到這麼多人不太適應啊?”

“嗯。”

“寶貝,這很正常。媽媽小的時候也有過和你一樣的感受。”

孩子變得沒有那麼緊張了,兩個眼睛看著媽媽。

媽媽接著說:“今天的人確實很多,這個地方也是我們第一次來。來,媽媽幫你熟悉一下環境。

你看,剛剛和你打招呼的是舅姥爺,就是上次給你買小汽車玩具的那個,那個小汽車你特別喜歡,它會唱歌還會自動行駛,你想起來了嗎?……

寶貝,現在你對他們都很熟悉了吧?”

“嗯。”

“寶貝,如果你記不住該叫什麼,沒關係,就說‘你好!’就行了。那我們現在一起過去打個招呼,好嗎?”

如果孩子還是不願意,我們不要著急,可以和孩子說:

“寶貝,如果你還不太適應,我們可以在那邊的沙發上上坐一會兒,等你願意了再去打招呼,你看好嗎?”

無論我們對孩子說些什麼,我們遵守的原則一定是尊重和體諒,多給孩子一點時間,慢慢來,激發孩子的勇氣,讓他們敢於去嘗試。

孩子容易緊張、害羞、膽小怎麼辦?3招讓孩子舒緩緊張情緒

03

以身作則

在孩子面前表現出勇敢

我特別怕蟲,特別是蜘蛛,因為,小時候有一次我在木樓上玩耍,期間突然有一隻蜘蛛爬到我背上了,嚇得我跳了起來,手裡的玩具也扔掉了。

現在,對小動物還是特別得害怕,會尖叫,會驚慌失措。當時我覺得這沒什麼,也沒在孩子面前去剋制自己害怕的情緒。

自從我看了《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尹建莉老師提到了,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你對某種東西的害怕,給孩子錯誤引導。

也不要在別人面前說孩子怕黑,怕小蟲之類的,這樣會加強孩子的心理暗示。

當孩子害怕蜘蛛或雷聲哭鬧時,我們不要說“不怕,不怕啊,媽媽在啊。”要及時轉移孩子注意力,讓孩子認為他的害怕不存在或者沒有必要。

就像鄭淵潔老師說的:演員有兩種,一種是本色演員,一種是演技派演員,如果我們不是本色演員,那就做好我們的演技派演員,

和孩子們一起享受其中。

於是我再看到蜘蛛,我變現得很平靜,就像是看到一隻螞蟻,我發現,孩子慢慢地不再害怕蜘蛛了,還趴在地上研究起來。

原來,孩子本身是不害怕小動物的,是被我的表情和反應影響了,以為那是多麼可怕的東西。

孩子容易緊張、害羞、膽小怎麼辦?3招讓孩子舒緩緊張情緒

寫在最後

面對緊張、害羞、膽小的孩子,我們首先要撕掉標籤,讓孩子從以前的角色中走出來。

我們接納他,認可他,鼓勵他,給孩子做好正向的引導,這樣,孩子就可以慢慢褪去堅硬的外殼,成長為他原本的、生機勃勃的樣子。

孩子容易緊張、害羞、膽小怎麼辦?3招讓孩子舒緩緊張情緒

作者:糖媽李皖蘇,兩個幼兒的媽媽,喜歡閱讀、寫作,專注親子育兒,個人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