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3類家長養出來的孩子,多半膽小、害羞,別因父母的行為耽誤娃

孩子面對陌生人或陌生的事物總是顯得小心翼翼,這種“膽小”的表現讓不少家長十分困擾。孩子為什麼會害羞、會膽怯呢?原因還是在父母身上。

心理學碩士秦玲玲指出,“幼兒父母的教養方式對情緒調節和害羞行為有直接的關係”,換言之,孩子膽小,大多是父母“逼”出來的。

這3類家長養出來的孩子,多半膽小、害羞,別因父母的行為耽誤娃

6歲的堂堂已經上幼兒園中班了,可是原本開朗活潑的堂堂最近卻不喜歡上幼兒園了。每天幼兒園的放學路上,媽媽都會和堂堂聊天,最喜歡問堂堂“今天老師有沒有表揚你?”如果今天一天乏善可陳,媽媽就會催促堂堂,要努力學習,要聽老師的話,要和小朋友們友好相處……

這3類家長養出來的孩子,多半膽小、害羞,別因父母的行為耽誤娃

一堆大道理讓堂堂非常反感,越來越不喜歡和老師、小朋友們交流。每次家長會後,媽媽還會批評堂堂,“老師說你膽子太小,你怎麼回事?”可是這些批評不但沒有讓堂堂變得膽大,反而越來越怯懦、自閉。

這3類家長養出來的孩子,多半膽小、害羞,別因父母的行為耽誤娃

孩子膽小是被父母“逼”出來的!尤其家長這3個行為,影響較大

面對內向、害羞的孩子,家長有三種行為堪稱“地雷”,副作用很大,千萬要注意:

一、父母給了過高的期望

天津大學曾在天津市初級中學八百餘名學生中做過測試,現實有72.8%的父親對子女期望值嚴重脫離實際,母親的情況則高達80%。

過高的期望值令孩子經常擔憂自己無法達到父母想象中的樣子,從而產生焦慮和敏感的情緒,一旦事情出了一些瑕疵,就會害怕父母苛責,遇事不敢隨意嘗試。

這3類家長養出來的孩子,多半膽小、害羞,別因父母的行為耽誤娃

二、父母屬於冷漠型家長

弗洛伊德非常重視幼年時期兒童心理安全感的建立,認為兒童敏感、多疑、自卑的個性都與幼年時期家長的冷漠對待密切相關。

冷漠型家長並不都是對待孩子冷冷淡淡,更多的是對孩子的行為缺少積極反饋,缺少關愛。這會讓孩子對外界事物失去熱情,總懷疑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事,是不是由於自己表現不佳令父母不滿,從而越來越膽小怕事。

這3類家長養出來的孩子,多半膽小、害羞,別因父母的行為耽誤娃

三、父母給孩子貼上膽小的標籤

一個人被“貼上標籤”之後,明明自己不一定認可這個標籤,行為上卻越來越趨近這個標籤,這就是心理學上的“標籤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解釋說,這是因為“貼標籤”導致人們不由自主將失敗歸因到標籤上,在不知不覺中給自己設定了行為邊界,喪失信心,放棄了繼續嘗試。

這3類家長養出來的孩子,多半膽小、害羞,別因父母的行為耽誤娃


如果孩子開始表現得膽小羞澀,家長要如何做能夠幫助孩子勇敢起來?

1、首先家長應當明白,沒有一種性格是“正確”或“錯誤”的,膽小的孩子也有自己的優點,例如更加敏銳、善良、謹慎等,作為家長應無條件的接納孩子,給孩子充足的安全感,孩子反而會變得更自信、更樂於與外界交往。

這3類家長養出來的孩子,多半膽小、害羞,別因父母的行為耽誤娃

2、家庭氛圍溫馨、平等、開放,孩子會越來越“膽大”。寬鬆融洽的成長環境可以讓孩子自由自在的成長,適時地放手鼓勵孩子嘗試,不要急於“指導”和“教育”孩子。在一個氛圍輕鬆愉悅的家庭中,孩子能正確地認識自己,並且敢於做真實自己。

這3類家長養出來的孩子,多半膽小、害羞,別因父母的行為耽誤娃


3、兒童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童話故事是用兒童視角呈現兒童能理解的故事。與其講大道理讓孩子感到有壓力,不如多給孩子講一些關於“勇敢”的小故事,讓孩子自己去領悟和體會。

這3類家長養出來的孩子,多半膽小、害羞,別因父母的行為耽誤娃


“膽小”不是什麼壞毛病,根源還是在父母的教養方式上。適時反思、及時修正,

孩子的幸福就藏在父母的努力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