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群”“膽小”“怕生”……孩子是不是得了社交恐懼症?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發現有一些孩子非常靦腆和害羞,害怕與人交流。特別是在人群中,孩子會顯得特別慌張、不自在,這是怎麼回事呢?難道孩子也會得社交恐懼症嗎?答案是肯定的。兒童社交恐懼症往往是家長最容易忽視的,同時也會給孩子的健康成長帶來很大危害。

“不合群”“膽小”“怕生”……孩子是不是得了社交恐懼症?

那麼,怎麼判斷孩子是不是得了社交恐懼症呢?

如果有這3種表現,家長就該注意了:一是在公眾場合,如幼兒園、公園、遊樂場、親戚家,孩子感到極度緊張慌亂,且持久性強,無法與小朋友或者同學玩耍;二是在家裡表現正常,一到人多的場合就感到急促不安、哭鬧或退避,害怕與人交流;三是尤其害怕見到陌生人,而且不敢與陌生人有眼神交流,表現地非常驚恐和心慌。當然,如果孩子在公眾場合只是表現出短暫的不自在,隨著對環境的逐漸熟悉,不安感消失,就不屬於社交恐懼症。對於大部分孩子來說,到一個陌生的環境都會有一些侷促,但是沒有社交恐懼症的孩子很快就會適應環境,敢於同陌生人交流,且對話可以注視對方眼睛。

“不合群”“膽小”“怕生”……孩子是不是得了社交恐懼症?

如果自己的孩子真的出現了社交恐懼症的症狀,該怎麼辦呢?

1.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很多有社交恐懼症的孩子都比較內向、膽小、自卑,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自信。而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是戰勝社交恐懼症的第一步。家長要多尋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鼓勵孩子學習多種才藝,比如鋼琴、繪畫、舞蹈、演講等等,通常一個多才多藝的孩子會顯得更加自信和陽光。家長要不失時機地為孩子創造才藝展示的機會,鼓勵孩子在公眾場合表現自己,當孩子取得成功,受到他人讚美時,就會越來越自信。

“不合群”“膽小”“怕生”……孩子是不是得了社交恐懼症?

2.帶孩子多見世面

有研究顯示,兒童社交恐懼症的形成,與孩子與外界接觸過少有直接關係。一些家長怕孩子外出遇到壞人,怕孩子受欺負,或者怕孩子磕碰,每天把孩子關在家裡,慢慢地孩子因為缺少與人溝通的機會,而變得膽小內向。家長要帶孩子多出去走走,多見見人,如與左鄰右舍打招呼開始;與比較熟悉、性情溫和的孩子做遊戲;與公園、遊樂場等公共場合的小朋友一起嬉戲,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鼓勵孩子去問個路、買東西,讓孩子一步一步擺脫社交恐懼症。

“不合群”“膽小”“怕生”……孩子是不是得了社交恐懼症?

如果家長經過努力還是無法消除孩子的社交恐懼,或者孩子社交恐懼症的表現比較嚴重,就需要及時進行正規的治療。目前,社交恐懼症有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兩種,藥物治療主要針對於導致社交恐懼症的生理因素,有一定副作用。心理治療則主要是“系統脫敏療法”,由醫生對孩子情況作出一定評估,確立恐懼等級,比如,孩子對父母的恐懼等級為0,對陌生小朋友的恐懼等級為100,就可以從父母帶著孩子遠遠看小朋友玩耍,到父母帶著孩子靠近陌生小朋友,再到父母帶著孩子與陌生小朋友玩耍,最後到孩子單獨與陌生小朋友玩耍,經過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慢慢降低孩子的恐懼感,實現“脫敏”。

人際交往是人類生存的基本需要,社交恐懼症嚴重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所以,當家長們發現孩子的出現“不合群”“膽小”“怕生”等持續性表現時,切莫不以為然,一定要認真觀察孩子的言行,發現問題及時採用科學手段進行干預,必要時一定要進行專業治療,消除孩子的社交恐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