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5歲以前“怕生”很正常,這3個時候千萬不要強迫孩子講話!

很多時候如果寶寶不願意與小朋友玩耍,家長都會認為孩子內向不合群。但實際上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並不一定是人際關係的問題。孩子5歲以前,主要和家人生活在一起,與家外環境接觸相對較少。他們對自己小世界中的一切習以為常,有自己特定的節奏和習慣。這一點家長一定要心中有數,沒有必要逼著孩子非得與小朋友們玩兒到一起。

5歲以前“怕生”很正常,這3個時候千萬不要強迫孩子講話!

那麼究竟在哪些情況下,家長應該順其自然,不打擾孩子呢?

情況1:孩子正專注於某事

當寶寶正處在一個完整的工作週期裡,不希望受到打擾,不論是大人還是小朋友,一律不歡迎!

比如孩子在玩玩具或者塗鴉,ta與學習材料會持續互動,直到盡興才會結束整個週期。在此期間,寶寶會專注於自己的“工作”,注意力高度集中。這種狀態下,孩子的探索目標非常明確,學習能力也很強,是一種很寶貴的狀態。

5歲以前“怕生”很正常,這3個時候千萬不要強迫孩子講話!

家長如果觀察到孩子正沉浸於自己的世界,玩得不亦樂乎,就儘量不要打擾孩子。不要給他添衣、餵食或者特意走過去問孩子在做什麼。這樣的干擾沒有任何意義,反而會破壞孩子的專注力,不利於今後學習習慣的培養。

情況2:孩子之間不熟悉

還有如果孩子之間彼此不熟悉,剛開始在一起玩時會表現出防範和排斥的狀態——孩子不知道對方是否會對自己造成威脅。孩子們彼此之間需要一個試探的過程,熟悉過後自然會放開。

5歲以前“怕生”很正常,這3個時候千萬不要強迫孩子講話!

面對這種情況,家長不要急於一時,給孩子們一點兒彼此熟悉的時間。你可以簡單地幫他們做一個引薦,開個好頭兒,剩下的事情就交給他們自己解決。孩子之間熟悉的過程是他們使用人際交往技巧、積累人際交往經驗的重要來源,家長的介入反而會讓孩子錯失這樣的機會,變得越來越被動。

情況3:孩子性格內向怕生

如果孩子性格確實比較內向、怕生,很多小朋友一起玩時總是站在一邊,融不進去,家長就要做出行動引導孩子進行融入群體。

生活中多帶孩子去參加一些孩子們之間的群體活動,或者自己為孩子創造一些這樣的聚會,讓孩子長期處在社交的氛圍中,即使不主動參與,也能在耳濡目染中吸收各種各樣的信息。孩子積累的經驗越多,就越知道如何去與人交流,膽子也會大起來,在群體的活動中很快就能融入進去了。

5歲以前“怕生”很正常,這3個時候千萬不要強迫孩子講話!

還有一種寶寶,在家鬧騰在外安靜。大家也都會說,這是因為寶寶“怕生”,其實並不全是這樣,這種表現,更是寶寶諸多“綜合能力”的外在表現。

孩子在外的表現與親身經歷息息相關,人只有在熟悉的環境和場景中才能放得開。如果孩子在一個場景中既沒有熟悉的人,也沒有熟悉的物,那麼在ta腦海中也就沒有過相關的經驗可供借鑑,孩子便會顯得束手束腳。不是因為孩子怕生或膽小,而是因為ta擔心出錯,擔心被人家笑話。

5歲以前“怕生”很正常,這3個時候千萬不要強迫孩子講話!

不僅僅是孩子,大人遇到這樣的情況也難以應對自如。所以歸根結底還是要增加孩子的人際交往經驗,讓孩子的腦子裡“有貨”。那麼要想增加孩子的社交經驗,爸爸媽媽們可以嘗試哪些方法呢?

能出門就別關在家裡

5歲以前“怕生”很正常,這3個時候千萬不要強迫孩子講話!

最佳的方式就是體驗,通過親身體驗將自己的所觀所想所做儲存為經驗,內化為自己的能力。孩子在以後任何場景中再遇到類似的問題,都能調出相關應對經驗,不至於束手無策,顯得唯唯諾諾。

所以父母或者看護人平時要多帶孩子出門,即使是在小區裡也要多出去轉轉,孩子接受信息的方式是非常多元的,就算沒有結識新的小朋友,孩子也能夠通過觀察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模式而模仿學習。生活體驗的關鍵在於給孩子機會,圈養在家只是保障了孩子的安全,但卻抹殺了很多學習的機會。

聯絡周圍同齡孩子的家庭

5歲以前“怕生”很正常,這3個時候千萬不要強迫孩子講話!

同齡人之間的交流對於孩子的成長也是必不可少的,家長可以多為孩子創造一些結識朋友的機會。

比如,同一個小區裡的小朋友,家長可以與他們的父母約定好每個星期的某個時間一起帶孩子出來玩。讓孩子們在一起,將模仿的行為轉化為實踐,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另外,早教班或興趣班也可以適當參加一兩個,即學東西,也學溝通。

父母的每一份陪伴和付出,都是孩子未來勇敢跨出去的底氣和自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