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和文士们竟为他而集体“驴鸣”,绝代英才为何英年早逝?


引子:空前绝后的奇观

217年春天的郊野,白幡招展。

作为魏王世子、文坛领袖的曹丕,正在亲率文人学士们送葬。

葬礼上突然一片驴叫,

但发出“驴叫”的不是驴,而是人,

而且不是一般的人,是一群向来温文尔雅的文人学士,

威势赫赫的世子曹丕居然还是带头大哥!

如此不同寻常,究竟是什么情况?


曹丕和文士们竟为他而集体“驴鸣”,绝代英才为何英年早逝?

驴鸣送葬

一、驴鸣送葬 为谁而鸣

1、驴鸣送葬

217年的正月,王粲在返回邺城途中病逝,时年四十一岁。

当时的曹丕还是世子,竟亲率众文士为其送葬。

为了寄托对王粲的眷恋之情,曹丕对王粲的生前好友们说:“仲宣平日最爱听驴叫,让我们学一次驴叫,为他送行吧!”

于是,与众不同的一片驴鸣之声,就这样在春天的旷野回荡。

这就是著名的驴鸣送葬

葬礼之后,七步成诗的曹植又作《王仲宣诔》来悼念。为王粲“早世即冥”,无限悲伤,在文中寄托着他对亡友深切的哀思。


2、王粲是谁

王粲,字仲宣,山东高平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官员,为“建安七子”第一人,文学成就最高。

王粲自少即有才名,早年南下依附荆州牧刘表,十多年未受重用。

208年,王粲归于曹操,深得曹氏父子信赖,被赐爵关内侯;213年,王粲任魏王侍中。

但王粲之所以被后人记住,却是因为他的文学才华。

文学上,王粲与孔融、徐干、陈琳、阮瑀、应玚、刘桢并称“建安七子”。而王粲不仅名列七子,而且是其中成就较大的一个,与曹植并称“曹王”。梁朝大文学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中赞誉王粲为“七子之冠冕”。同时,由于王粲的特殊经历和贡献,也使他成了中国古代幕府中的一名佼佼者。


曹丕和文士们竟为他而集体“驴鸣”,绝代英才为何英年早逝?

建安七子之首-王粲

二、一代英才 过目不忘

王粲确实是有才的,而且是一代英才。

1、过目不忘

王粲年少时就有才名,博闻强记,有过目不忘之才。

《三国志·王粲传》记载的两件小事,证明了王粲确实是一个记忆力超强的人。

这天,王粲和友人同行,看见路边有座古碑,就朗读起来。友人问他:“你能背诵吗?”

王粲回答:“能。”友人当即叫他转过身去背诵碑文,结果一字不差。

另一次,王粲看别人下围棋,有人不小心碰乱了棋子,他说能帮着人家按原来的局势把棋子重新摆好。下棋的人不信,拿出块手帕盖在棋盘上,让他换个棋盘重摆,结果,连一道的误差也没有。

王粲就是这样博识强记。


2、千古名篇

《三国志·王粲传》记载:他生性善于计算。能很简捷地得出正确答案。写文章总是一挥而就,不用修改,时人常常以为他是预先写好的,但他们尽管反复精心构思,写出的文章也没法超过王粲。

公元194年,王粲投靠刘表。却不被重用,流寓襄阳十余年,心情郁闷。

怀才不遇的王粲把郁闷集在心间,写进他的千古名篇《登楼赋》。

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憯恻。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王粲的心情凄凉悲怆而且感伤,心中也充满了忧伤和悲痛。沿阶下楼,却气愤难平。一直到半夜还不能入睡,惆怅徘徊到翻来覆去睡不着。

在失意的情况下登楼抒怀,王粲倾吐了故乡之思、怀才不遇、宏图难展的苦闷。


曹丕和文士们竟为他而集体“驴鸣”,绝代英才为何英年早逝?

王粲和为纪念他而建的仲宣楼

三、英年早逝 性情使然

遇到了唯才是举的曹操,王粲是春风得意马蹄疾。却在四十一岁撒手人寰,为什么会怎样?

1、急躁好胜,郁郁不乐

王粲记忆力强,见闻广博,所以曹操出外游览,多次同车随行。但他感觉受到的尊敬不如和洽、杜袭。

一次,杜袭曾经单独被曹操召见,一直到半夜。王粲生性急躁好胜,从座位上站起来说:“不知曹公对杜袭说了些什么?”

和洽笑着回答说:“天下的事难道能全都知道吗?您白天侍奉曹公就可以了,为这郁郁不乐,您想一个人都兼顾起来吗?”


2、师心自用,医圣束手

王粲二十多岁时,曾遇“医圣”张仲景,他对王粲说:“你已经患病了,应该及早治疗。如若不然,到了四十岁,眉毛就会脱落。眉毛脱落后半年,就会死去。现在服五石汤,还可挽救。”

可是王粲听了很不高兴,自认文雅、高贵,身体又没什么不舒服,便不听他的话,更不吃药。

过了几天,张仲景又见到王粲,就问他:“吃药没有?”王粲骗他说:“已经吃了。”

张仲景认真观察一下他的神色,摇摇头,严肃而又深情地对王粲说:“你并没有吃药,你的神色跟往时一般。你为什么讳疾忌医,把自己的生命看得这样轻呢?”

王粲始终不信张仲景的话,二十年后眉毛果然慢慢地脱落,眉毛脱落后半年就死了。


曹丕和文士们竟为他而集体“驴鸣”,绝代英才为何英年早逝?

建安七子乘风去,我来写文悼仲宣。

【结语】:

王粲的性格决定自己的命运。

不得志时,凄沧抑郁;

得志之时,急躁好胜;

虽处顺境,稍不如意,就会郁郁不乐;

生病之初,师心自用,一味讳病忌医;

病入膏肓,面对结果,只有听天由命。

王粲的英年早逝确实不是偶然的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