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浚二三事 棄軍敗逃成“名將”,“萎人”輩出奈其何?

失耕園 前天 來源/良人閱讀 作者/丁良玉


讀史喟嘆之張浚二三事


讀史 | 張浚二三事 棄軍敗逃成“名將”,“萎人”輩出奈其何?

如果百度張浚這個人,會看到“南宋抗金名將、名相、民族英雄、學者、漢留侯張良之後”的介紹。事實果真如此嗎?儘管他通過後期在南宋的亂局之中摸索成長了,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但改變不了他秉性的猥瑣與可恥的歷史屬性。後人文天祥對他的評價:“卓哉魏公(張浚),相國惟忠,名標青史,垂裕無窮。”顯然,文天祥是並沒有窺其全部而冒然結語的;乾隆對他的評價是這樣的:“張浚富平之敗,心雖可原,然失律之罰不可逭(huan,逃避的意思)也。”其實乾隆對他的評價算是雲淡風輕了,看看史書的記載才真的是讓人“靚瞎眼”。


一、時代背景

北宋王朝末年之腐朽,決不是我們以常規思維可以想見的。歷史的真相從來不會在小說裡。

宋徽宗趙佶寵信宦官。以蔡京、朱勔、梁師成等為首的宦官集團不顧民生調零而大興土木伺機斂財。最典型的案例是在蘇州和杭州設置“造作局”、“應奉局”,大規模掠奪民眾財富。大量的船隻通過運河往開封運送,每十船組成“一綱”,前後相連,稱為“花石綱”,宦官從國庫支取款項“自己”買“自己”,不給民眾分毫,致使民怨沸騰。

趙佶迷信道教,凡是道士均可領取國家奉祿,國家入不敷出便開始大量發行錢幣。人民不堪其負,各地起義風起雲湧。公元1119年的宋江水泊梁山起義就發生在這一時期。經過3年的折騰最終還是投降朝廷了。這一時期女真族在東北興起建立金國,一舉滅掉宋王朝北邊的遼(遼就是與北宋經過40年戰爭,於1005年1月定立澶淵之盟,北宋割燕雲十六州給遼並每年給“歲幣”),又在1126年攻破開封擄走趙佶,宋把給遼的“歲幣”給金國。趙構繼位把1126年定為“靖康”元年。岳飛這一年23歲,還是個不見經傳的下級軍官。他後來寫下的《滿江紅》中“靖康恥,猶未雪”就是指金國擄走趙佶這件事。


二、張浚得寵

金人數次南侵,趙構日夜思想如何投降苟活和如何逃竄。1129年逃至杭州。三月初五被苗傅等軍官組織譁變幽禁起來,立其不滿三歲的兒子為帝,由宋哲宗趙煦的廢后孟氏垂簾聽政,並宣佈從三月十一開始變年號為“明受”。本文主人公張浚就是從這裡開始登上歷史舞臺的。

“杭州譁變”可謂快天下人心,紓人民怒氣。但文官張浚骨子裡的奴性泯滅了良知,號召聯絡韓世忠等軍官“勤王”,四月初一攻克杭州給趙構復了位。“明受”年號經歷了20天就不復存在了。大宋人民的命運從此萬劫不復。趙構在八月份寫給金國將領粘罕的“乞哀書”中有這樣無恥的話:“金徵宋,大國徵小邦,譬孟賁(古代大力士)之搏僬僥(朱儒小人)耳。天網恢恢,何將安之?朝夕諰諰然(xi,憂懼的樣子),願削去舊號,期閣下見哀而赦己也...”一代帝王竟下作至此,簡直可以讓讀者痛不欲生。即便如此,金人竟對他的獻媚不予理睬。

趙構面對投降無門也只能間或思謀些抵抗,但他骨子裡還是非常渴望得以乞降的,這從他後來在1130年10月接見早已投降金國又間諜回來的秦檜以後所說“喜得連覺也睡不著了”的話就可以看出來。

當時的金國佔據河北,在山東用投降的劉豫建立漢奸偽政權,國號齊,對關中地區未及涉足,很多有識之士提出遷都長安,關中民風彪悍,兵源精良,地勢有險可據,但趙構不為所動,只醉心於揚州和江南的富庶。幾年前70多歲的老將宗澤曾寫過24封書信勸他遷都,但他理都不理,以至於宗澤含恨而死,臨死前的最後一句話是“過河,過河...”這是何等的淒涼與悲壯!讓我想起不知道是哪位官人曾經吟誦杜牧的詩“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雖然無甚關聯,但怡情於風物卻是一致的。


三、曲端因言獲罪

1130年,有一名將官叫曲端,面對朝庭不肯遷都長安而寫詩諷刺:“不向關中興事業,卻來江上泛漁舟。”不幸的事發生了,就是這兩句詩被張浚定為“指斥皇帝”之罪而殘忍殺害。歷史上因言獲罪致死的案例不勝枚舉,延安時期北大畢業學生王實味在延安寫了一篇《野百合花》獲罪入獄,1947年7月1日被砍頭(1991年平反),可他可憐的妻子劉瑩(王的北大同學)1978年才獲悉,30年的歲月裡一直苦苦找尋著丈夫,上演了現實版的“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裡人。”令人潸然淚下!


四、入主川陝

張浚畢竟是有些頭腦的人,他思謀著關中地區四塞為固,攻守皆有其憑,便打開了小算盤,據關中可窺川屬,在川屬可以龜縮偏安。於是他便向趙構主動提出自己帶兵去經營關中。由於他有勤王之功於趙構,趙構對其言計聽從,委以川陝宣撫處置使,並授他“便宜黜陟(chu zhi,官吏的升遷)”的大權,結果他在去往關中的路上便開始“便宜黜陟”了,對沿官吏按親疏撤換趁機斂財。

張浚抵達興元(今陝西漢中)後,讓幕客(秘書一類)代自己作了一篇祭諸葛亮的文章,拿到定軍山孔明墓祭奠,表示這次出兵的意義如同當年諸葛亮北伐中原。這簡直比東施效顰噁心一萬八千倍左右。張浚是不是一個浮誇才疏的人,看看他是如何指揮與金人的富平會戰就知道了。講富平會戰以先還要說他曾經做下的一件好事。


讀史 | 張浚二三事 棄軍敗逃成“名將”,“萎人”輩出奈其何?


五、明州慘案

1129年11月,張浚鎮守明州(浙江寧波),經過苦戰勉強打退金兵,又擔心金兵捲土重來,便於1130年一月初三(即大年初三)帶領士兵棄城而逃,過了城外一道浮橋後命兵士毀掉浮橋,不允許城內百姓隨他們逃難,結果金兵進城後進行了大規模的屠殺,幾乎無人倖免。


六、富平會戰

1130年,張浚到達關中後,集陝西的人力物力於耀州(今銅川)的富平縣,軍隊20萬人,戰馬7萬匹,金銀錢帛糧食堆積如山,並且還有多方運送錢物而來的車輛不絕於道。九月份張浚現場視察,見如此盛況便志得意滿立即妄言:“看來,這次戰爭打起來以後,就可以一直打到幽燕去了!”此時的金兵駐紮在下邽(gui今陝西渭南北邊)境內,與富平宋軍只隔80裡,而金軍主帥類宿還未到崗,宋軍的軍官裡有人主張實施偷襲,但張俊的“腐儒(儒家仁義)”毛病犯了,不同意偷襲,而決定投遞戰書約期會戰。真不免讓人犯疑,他怎麼就不想想宋襄公是怎麼被擒的?其實張浚骨子裡是感覺對勝利有絕對把握的。接下來下了幾次戰書金兵都不予理會,張浚認為類宿不敢應戰便更加囂張起來。在軍營前張貼大字報:“有能活捉到婁宿的,即使是普通士兵,也將授予他節度使的高官,並且賞白銀一萬兩,賞絹一萬匹。”類宿對張浚的挑釁立即做出反應,他把軍隊前移,與宋軍形成對壘,並且也在軍營前張貼了大字報:“有能活捉張浚本人的,不論是誰,賞驢一頭,布一匹。”這是多麼大的蔑視與諷刺!

張浚感覺必勝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宋軍數倍於金軍;二是宋軍陣前是一片寬廣的蘆葦塘,金軍主力是騎兵,非常不利於衝殺。沒想到類宿觀察了宋軍的營壘和地形後認為宋軍不堪一擊。類宿挑選三千騎兵,派猛將哲闔率領,以最快的速度用沙袋在葦塘中填出一條道路,三千鐵騎猛衝而至,宋軍還沒來得及反應便迅速陷入驚惶的混亂之中。再看此時的張浚,首先乘馬迅逃,緊接著就是全軍潰散,金軍大軍掩殺上來卻並不追趕,將那堆積如山的金銀錢帛收入囊中。張浚一直逃到秦州(甘肅天水),從此,關中也被金國劃歸偽齊政權統轄了。


七、寫在後面

金人在富平會戰中的“沙袋鋪路”手段不可謂不強悍。沒想到80年後的1211年在與蒙古軍隊野狐嶺戰役中,成吉思汗也是用這一戰術段打敗金國將領獨吉思忠的。

歷史總是不乏令人喟嘆事!張浚關中逃跑的路是走完了,但他還在南宋政權飄搖的路上掙扎沉浮了34年才到了其生命的終點。愛國詩人陸游就是在這一歷史時期寫下“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這樣“哀民生之多艱”的悲愴詩句的。百度的資訊取材來自於正史記載,南宋這樣的軟蛋政府又怎能讓人相信它記載的真實性呢?相信歷史上有過很多並且還會不斷地出現很多張浚、牛浚、馬浚一類的“萎人”。

我彷彿看到了印度洋的暖風撫動藏南美麗的森林;又恍然聽到烏蘇里江的嗚咽正傳向東方。


2017年11月4日/昆明


無。

(編者向丁良玉先生討要作者簡介,丁先生以“農夫之子,何以有簡介”答覆,其平實自謙之氣躍然眼前,令編者感佩之餘,不復啟口。然退思之,寸有所長,某為蒙懵作者,尚且附庸風雅,自擬簡介,雖示拙於外,仍略摻珠玉於內,自彰之意,其實有之。故平實至極者,其惟丁先生乎!丁良玉先生為山東人,長住昆明,其表則公司老闆,其裡則學中高人,數十年間略盡諸子百家著作,且於中頗有心得。工詩詞、古文,常著以自娛。創設“良人閱讀”微信群,自領主持,引眾網友閱讀儒家及各家經典著作,堅持略近三年,編者自顧左右,能如此者,惟丁良玉先生一人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