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最先發現的是茶的藥用價值,後者發現茶的其他的用途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這一“發”,便不可收拾這種神奇的汁液,讓中國人一喝喝了幾千年,喝遍全國各地,喝到世界各國喝出了一部豐厚的茶文化。人們最先發現的是茶的藥用價值,繼而,又把它做成人吃的菜和神吃的祭品。關於飲茶生活的最早記錄,是西漢王褒的《值約》。這篇文字裡,王褒給僕僮規定的日常雜役中有“烹荼盡具”、“武都買荼”兩項。

古人最先發現的是茶的藥用價值,後者發現茶的其他的用途

神農氏 繪圖

“茶就是“茶”字出現之前對茶的一種稱謂,另外還有茗、、、等幾種名稱。《約》中的寥寥幾個字讓我們瞭解到,西漢宣帝的時候,飲茶已經在四川民眾的生活中普及了僕要為主人烹茶、洗滌茶具,還得負責到武陽(今四川彭山)買茶。同時還提供了一個信息:這時烹茶、飲茶,有了專門的器具。

古人最先發現的是茶的藥用價值,後者發現茶的其他的用途

西漢宣帝 繪圖

到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飲茶更是江南茶葉產區士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項目,與茶有關的記載和故事也越來越多。《三國吳志》就記錄了這樣一件事:吳帝孫皓沉溺於酒色,每當餉宴之時,規定無論能不能喝酒,每人必須喝七升,喝不了的也要硬灌然而也有個例外。大臣韋曜酒量不大,每次超不過二升。起初孫皓對他格外照應,經常減少灌酒的限量,有時還悄悄賜茶給他,讓他以茶代酒,幫他作弊。而到了韋失寵的時候,孫皓也照樣逼他灌酒了。

古人最先發現的是茶的藥用價值,後者發現茶的其他的用途

《三國吳志》

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記載了幾樁有趣的事。晉室南渡之初,北方文士任瞻過江來,在宴會上喝到茶後問別人:“這是茶還是茗?”茶和茗本來就是一回事,南方貴族一聽這外行的提問,忍不住暗暗竊笑。任瞻覺察到大家表情不對,慌忙改口說:“我剛才問的是,喝的是熱的還是冷的。”這一描,反倒引起一陣鬨堂大笑。江南人飲茶雖然已經很普遍,而且頗有些有茶癖的人,但也不是人人都喜歡喝。還有一個故事,說晉司徒長史王嗜好飲茶,一有客人來就讓人家喝。不少士大夫都喝怕了,每當要去拜會他,都紛紛說:“今天有水厄!”

古人最先發現的是茶的藥用價值,後者發現茶的其他的用途

《世說新語》

在還有人把飲茶稱為水災的同時,也有人為茶作賦了。杜育的《賦》是早期讚頌茶的文學名篇:“靈山惟嶽,奇產所鍾,厥生草,彌谷被岡。承豐壤之滋潤,受甘靈之霄降。月惟初秋,農功少休。結偶同侶,是採是求。水則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澤陶簡,出自東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劉。惟茲初成,沫沉華浮。煥如積雪,煜若春敷。賦體雖然抒情的成分比較重,但是我們依然能從字裡行間尋找到一些紀實的句子。“器澤陶簡,出自東隅”就是其中之一。它講的是飲茶用的陶瓷器的產地。“

古人最先發現的是茶的藥用價值,後者發現茶的其他的用途

杜育 銅像

這是一種青瓷託盞,由一隻茶盞和一個托盤組合而成。盞的造型為直口,弧形腹餅形實足;托盤的盤心凸起一週固定盞足的託圈也是形足江西吉安南朝齊永十一年(493年)墓出土的一套青瓷託盞,盞外壁和盤內都刻著風格一致的雙層仰紋。當時佛教盛行,佛教象徵的蓮瓣紋是瓷器上具有時代特徵的典型紋飾。類似的套青瓷託盞,在江西南昌、福建建甌以及浙江江蘇等地的南朝墓裡都曾出土中國史博物館也收藏有幾套南朝託盞的傳世品。其中一件盞內刻四瓣蒂紋,花心印由個小圈組成的小梅花形圖案。瓷胎白中帶灰,色青中泛黃,開細碎冰裂紋片,具有江南部甌窯產品的特點。

古人最先發現的是茶的藥用價值,後者發現茶的其他的用途

青瓷託盞

這種造型的託盞,以往的文獻中記載是唐代才有的,關於它的發明,還有一則事。唐代蜀相崔寧的女兒喝茶的時候,苦於茶盞燙手,就用一個碟子託著,茶盞脫,又把蠟融化做成盞足大小的一個圈固定的碟子上,盞足套在圈裡,再也不會歪了,於是她又讓工匠照樣子用漆製做。崔寧很欣賞女兒的這項小發明,給這種新式具取名為託。這則故事最早記載在唐人李匡義《資暇集》裡,宋代程大昌《演繁露》等獻中也曾轉引,都以此為依據考證盞托出現的時代。不知唐、宋人是否見過南朝的託茶盞,還是寧可信其無,為的是這種茶具的“發明人”是位聰明的妙齡少女,給茶具添了幾分感情色彩。但是科學的考古發掘告訴我們,帶託茶盞最遲在公元5世紀末的南朝就已出現,比“發明”它的崔家小姐早了400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