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街道名裡的生僻字,個個背後都有自己的故事


成都和北京、上海、深圳、武漢的差別在哪裡?一個千年古都和一個新興城市到底有什麼區別?一個城市的底蘊到底是什麼樣的?

答案就在不起眼的街道名上。

如同一個累世的世家,吃穿住行間一個個小細節方能體現出其底蘊。一個城市的底蘊則是在那些不起眼的街道名裡體現出來。一條小小的街道背後卻藏著一個大大的故事。

在成都有許多老街的名稱十分有個性,比如入選了“全球最酷50城市街區”的钂鈀街。钂鈀街算是太古裡片區裡著名的網紅街。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這條街的歷史幾乎和建於魏晉時期的大慈寺相當。


成都街道名裡的生僻字,個個背後都有自己的故事

钂鈀街(圖片源自網絡)

钂鈀街的名字前前後後經歷了四種不同的寫法。位於東昇社區的钂鈀街路牌上寫的是“钂鈀街”,而街口交通指示牌寫的卻是“儻扒街”,街道上有些門牌用得是“鐺鈀街”,有些卻是“钂扒街”,五花八門啥子都有。那麼這條街究竟叫啥子名字?

原來“钂鈀”是種專門為了抗倭發明的兵器。當時大慈寺的和尚善用兵器就叫“钂鈀”。“钂鈀街”也因此而得名。《華陽縣誌》上就曾對“钂鈀街”有記載,但卻誤寫為“扌黨扒街”,這個誤寫就一直傳下來了。


成都街道名裡的生僻字,個個背後都有自己的故事

钂鈀這種兵器該怎麼使用呢(圖片源自網絡)

順便一提,钂鈀街的讀音也是千奇百怪,有人習慣讀半邊dang ba“,也有讀作“dang pa”,按照路牌上的拼音寫法卻是“tang ba“。

如果“钂鈀街”這個名字看到或許還會疑惑,那麼看到劼(jie)人路和菱窠(ke)路這兩個名字就有跡可循了。之所以將這兩條路放在一起說,是因為他們都和川籍作家李劼人有關。

實際上一看這兩條路名字就知道,他們是為了紀念李劼人先生而命名的。李劼人先生的故居也在這兩條路附近。李劼人故居因其屋傍“菱角”堰塘而建,所以題名為“菱窠”。這也是菱窠路名字的由來。


成都街道名裡的生僻字,個個背後都有自己的故事

李劼人故居在川師旁邊“東門市井”裡,閒暇時值得一逛

李劼人何許人也?

李劼人是中國現代具有世界影響的文學大師之一,也是中國現代重要的法國文學翻譯家,新文學長篇歷史小說的"開山祖師",著有“大河三部曲”《死水微瀾》《暴風雨前》《大波》。其中《死水微瀾》一出版,即轟動一時。他被巴金稱為“魯迅、茅盾之後第一人”,被同窗郭沫若盛讚為“中國的左拉”。

我想比起上面一長串的頭銜,李劼人先生應該更願意被稱為“中國的布里亞·薩瓦蘭”。(法國傳奇美食家,著有《廚房裡的哲學家》)。


成都街道名裡的生僻字,個個背後都有自己的故事

李劼人先生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名川籍作家

李劼人先生是知名作家,也是知名的美食家。他不僅是美食界裡的頂級作家,也是文學界裡的頂級美食家。據不完全統計,李劼人作品裡有關美食的內容超過30餘萬字,佔到其作品的二十分之一。從天回鎮的紅鍋飯店、正興園的魚翅席到枕江樓的醋溜魚和鮮醉蝦,從溫鴨子、活水魚、肉八碗、陳麻婆豆腐到宮保雞丁、夫妻肺片、叫花雞……

李劼人的作品裡,經常會出現接連幾頁描寫一道美食的情況。這種不加節制的描寫美食,讓人無法在深夜拜讀其作品,往往看到一半就不得去找吃的。

如果你仔細默一下,你會發現成都有很多街道都是以寺廟的名字命名。法雲庵路、白馬寺街、如是庵街、楞伽庵街、紅瓦寺街、文殊院街、梵音寺街、紅廟子街……隨便一寫就是七八個,這是為啥子呢?


成都街道名裡的生僻字,個個背後都有自己的故事

(圖片源自網絡)

巴蜀地區自古以來就流傳了眾多的神話故事,從“蠶叢魚鳧開國”到“杜宇從天而降”,從“望帝化鵑”到“五丁開山”,神話故事幾乎貫穿了數千年巴蜀地方史。巴蜀地區自戰國以來就是道教的重要發源地。而佛教方面,成都大概是在唐代前後成為了中國佛教中心。

道觀尚且藏在各大名山之中,佛教的興盛導致的後果便是成都城裡遍佈了各大寺廟。大慈寺、昭覺寺、文殊院,諸多著名的寺廟都聳立在成都城內。按照成都街道約定俗稱的命名規則,寺廟旁邊的街道自然就以寺廟名字命名。

寺廟的名稱難免有幾個生僻字,比如鎣華寺街和楞伽庵街。

楞伽庵街上原來有一座建於清雍正年間的佛寺叫楞伽庵。楞伽庵很小,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被拆掉了。此外這裡原來有一所楞伽庵中學,後來被併入了青羊實驗中學。


成都街道名裡的生僻字,個個背後都有自己的故事

青羊實驗中學的同學們好(圖片源自網絡)

楞伽庵街可以說得東西確實不多,但是這個名字的讀音卻十分有趣。楞伽庵在老成都嘴裡一般都被念做“林慶安“(音),也有讀作”愣加安“(音),但是按照路牌上的注音確是”leng qie an“。查閱了一些資料,楞伽庵的名字是取自佛經《楞伽經》,在佛教經書裡”伽“字就讀做qie。這一點倒是和成都人習慣將知名滷菜店“盤飧市”讀作“pan can si“是一個道理(“盤飧市”中間那個“飧”字讀作“sun,一聲”)


成都街道名裡的生僻字,個個背後都有自己的故事

盤飧市的滷菜一直是我的心頭好,但是現在滷肉鍋盔沒以前好吃了,澆上滷汁太鹹了(圖片源自網絡)

至於鎣華寺街這個街名中的“鎣“字(ying,二聲),晃眼一看和“瑩“字非常像,幸好兩個字讀音也是一樣。

最後我們再來說一個反反覆覆搞錯了好幾次名字的街道,黌門街。

黌門街的“黌“(讀作hong,二聲)字,在古代是學校的意思,現在已經不太常用了。而”黌門“望文生義便是學校大門的意思,也泛指學校,有”黌門施教有方“的恭維說法。黌門街的得名還是因為當時國學巷上的“存古學堂”。存古學堂門前的街依照古例便稱黌門街。


成都街道名裡的生僻字,個個背後都有自己的故事

(圖片源自網絡)


黌門街的“黌“字老成都人習慣讀作”黃“(音),曾經一段時間成都有些路牌和公交車站牌上寫成了“簧門街”,第一字變成了彈簧的“簧”。這個事情當時在報紙上還引起了一陣糾錯風潮。

成都有不少街道名都含有生僻字,這些生僻字的背後都是一個個有趣的故事。你還曉得哪有有趣的生僻字街道名呢?



【方言十八扯 036】

【往期專題精選】


成都街道名裡的生僻字,個個背後都有自己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