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撤稿看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应用

1.《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撤稿:诊室血压和动态血压测量与死亡率之间关系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19年4月19日发表的题为“诊室血压和动态血压测量与死亡率之间关系”文章于2020年2月20日由作者本人申请主动撤稿。

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撤稿看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应用

文章研究的分析数据来源于一个基于登记研究的多中心、全国性队列,其中包括2004~2014年在西班牙招募的63,910名成人。门诊和24小时动态血压数据被归类如下:持续性高血压(门诊血压和24小时动态血压均升高)、“白大衣”高血压(门诊血压升高,24小时动态血压正常)、隐匿性高血压(门诊血压正常,24小时动态血压升高)和正常血压(门诊和24小时动态血压均正常)。数据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并校正了门诊和24小时动态血压以及混杂因素。

在中位4.7年随访期间,3,808例患者死亡,其中1,295例死于心血管病因。在纳入24小时和门诊血压的模型中,24小时收缩压与全因死亡率的相关性(风险比,血压每增加1 SD为1.58;95%置信区间[CI],1.56~1.60,校正门诊血压后)比门诊收缩压与全因死亡率的相关性(风险比,1.02;95%CI,1.00~1.04,校正24小时血压后)更强。就夜间动态收缩压和日间动态收缩压而言,血压每增加1 SD所对应的风险比分别为1.55(95%CI,1.53~1.57,校正门诊和日间血压后)和1.54(95%CI,1.52~1.56,校正门诊和夜间血压后)。

这些关系在不同年龄、性别及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抗高血压治疗状况的亚组中均是一致的。与持续性高血压(风险比,1.80;95%CI,1.41~2.31)或“白大衣”高血压(风险比,1.79;95%CI,1.38~2.32)相比,隐匿性高血压与全因死亡率的相关性更强(风险比,2.83;95%CI,2.12~3.79)。心血管死亡率的结果与全因死亡率的结果相似。

研究者由此得出结论:与门诊血压测量相比,动态血压测量是全因和心血管死亡率的更强预测指标。“白大衣”高血压并非良性,隐匿性高血压比持续性高血压的死亡风险更高。

文章由西班牙J.R,Banegas教授的研究团队发表,英国Bryan Williams是文章的共同署名作者。研究得到了西班牙高血压学会的支持。2020年2月20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了作者本人申请主动撤稿的通知,作者解释撤稿的原因是“我们在分析数据库以及数据分析过程中发现了不准确之处”,因此希望撤回该文章。

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撤稿看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应用

这篇文章在高血压领域曾产生过广泛影响,同时也受到了多位读者的质疑。《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的几位读者来信如下。

Banegas等(2019年4月19日发表)声称发现动态血压比诊室血压更好地预测死亡率。但是,这项研究并没有真正说清楚“更好”的关键所在。我和我的同事进行了一项基于人口调查的研究,该研究使用了7927人的诊室血压和动态血压数据。我们的分析结果与Banegas等人进行的研究相似。我们发现在几个亚组中,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 curve)下面积发生了显著变化。

但是,单独诊室血压与诊室血压加动态血压预测值之间的实际差异可忽略不计,因此我们得出结论,诊室血压作为人群筛查的工具已经足够。在建议广泛使用动态血压监测之前,确定预测值的实际改善幅度非常重要,这是使用C统计量或危险比无法确定的。

Christian Torp-Pedersen, M.D., D.M.S.C.

Aalborg University, Aalborg, Denmark

Banegas等确认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的重要性。但是,某些发现是出乎意料的,例如未治疗的正常血压人群和治疗后血压正常的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相似,以及白大衣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风险趋势,治疗的白大衣高血压患者风险低于未治疗者(NEJM.org文章全文提供的补充附录表3和图S4),这些结果与以前的出版物不符。方法学问题可以解释这些结果。

首先,Banegas等在一个模型中将经过治疗和未经治疗的人集中在一起,并针对降压药的数量进行了调整,从而掩盖了与血压相似的未经治疗者相比,经治疗者中较高的风险。

其次,Banegas等没有考虑到研究中心内终点事件的聚集,这可能导致出乎意料的结果。

此外,研究人群包括了进行过动态血压监测的高危患者,诊室血压读数的质量也仍有待确定,并且研究中未考虑非致死性终点——这三个问题限制了研究的推广性。

Lutgarde Thijs, M.Sc.

Wen-Yi Yang, M.D.

Jan A. Staessen, M.D., Ph.D.

University of Leuven, Leuven, Belgium

Banegas等研究发现,与诊室收缩压相比,24小时动态血压收缩压与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的相关性更高。尽管这项研究是有益的,但它缺乏有关动态血压监测最重要的数据——杓型状态的模式(杓型、非杓型、超杓型或反杓型)。

杓型状态与心血管结果有多种相关性。首先,非杓型血压患者可能比杓型血压患者承受更高的血压负荷。因此,如果问题在于血压的昼夜节律模式是否重要,则应该对24小时血压相同的患者比较其非杓型和杓型的模式。第二,晨峰血压加重会导致心血管疾病恶化。第三,超杓型血压可能与缺血性损伤和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有关。因此,有关这些杓型状态模式的信息-动态血压监测可以检测到这一点——将是令人感兴趣的,并且可能进一步支持这种监测在预测心血管结局中的作用。

Baris Afsar, M.D.

Suleyman Demirel University, Isparta, Turkey

2.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与心血管风险:来自2019年中国学者发表的研究

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李燕教授:

非常高兴与大家分享我们在2019年做的有关动态血压的一些临床研究,我们利用上海瑞金医院高血压科的动态血压数据,以及我们参加的国际合作,尤其是国际动态血压合作数据库(IDACO)的数据,对夜间血压的重要性、清晨高血压的诊断,以及在不同年龄段动态血压预测风险价值的比较做了一些研究。

夜间血压的重要性

20多年来的研究证据都一致显示,与包括白天血压和诊室血压等其它血压相比,夜间血压与心血管风险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

2019年JAMA

发表的IDACO结果分析显示,在校正诊室血压之后,24小时收缩压以及夜间收缩压,仍然有非常显著的预测全因死亡和所有心血管病事件的价值。这篇文章进一步证实了有关动态血压的认识和结论,也就是说在诊室血压、动态24小时血压、白天血压、夜间血压这么多血压参数当中,24小时血压以及夜间血压在心血管风险评估方面可能是最佳的血压参数。如何诊断清晨高血压?

清晨血压既可以用动态血压来评估,也可以用家庭血压监测来评估。具体包括三种方法:(1) 24-h ABPM起床后2h血压平均值≥135/85 mmHg;(2) 24-h ABPM 6:00-10:00AM血压平均值≥135/85 mmHg;(3) 家庭血压监测 HBPM 7天清晨时段血压平均值≥135/85 mmHg。

我们在1049例瑞金医院高血压动态血压门诊未治疗患者中,以上三种方法定义出来的单纯清晨高血压的患病率基本上相似,约10%左右。家庭清晨血压的变异系数在5%左右,动态血压两种方法的变异系数大概在10%左右,明显大于家庭清晨血压。如果进一步比较动态和家庭的清晨血压和血管参数之间的关联,不管是颈骨脉搏波传导速度,还是尿蛋白肌酐比值,还是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家庭清晨血压比动态清晨血压与这些参数的关联更加密切。

三种方法评估清晨高血压都是可以的,都是可以重复的,而且和血管参数之间都有显著关联。但是如果要三者之间进行比较的话,家庭清晨血压可能比动态清晨血压的重复性更好,与血管参数之间的关联要更加密切。

中青年动态血压管理

2019年我们在Hypertension杂志发表的利用国际动态血压数据库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无论是白天、夜间、24小时血压还是家庭血压,无论在哪个年龄段(小于60岁到80岁以上),血压升高都会带来所有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明显增高。同时也可以看到,随着年龄的增加,血压升高带来的相对风险是下降的。诊室外收缩压每增加20mmHg,事件发生风险在小于60岁组增加70%,而在大于80岁组增加12%,舒张压也表现出了相似的趋势。

这些结果提示我们,高血压的管理要注重终身管理,同时要更加重视中青年的高血压管理,因为血压升高对中青年带来的相对风险是更高的。

2019年发表的有关动态血压的几篇文章,进一步表明了动态血压确实是高血压管理者应该要使用的专业技术检测手段,它可以帮助我们预测风险,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管理高血压。

3. 降压药物与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最佳24小时血压控制

最新亚洲动态血压监测HOPE专家共识提出“最佳24小时血压控制”概念,指出良好的24小时血压控制应该包括:降低24小时血压;维持正常的昼夜节律(杓型);改善血压的变异性。通过ABPM获取这些参数,监测降压药物的治疗效果和生活方式调整。

ABPM可用于指导降压治疗,具体包括:如果经过了合理充分的降压治疗,诊室血压依然不达标,需要通过ABPM来排除白大衣效应。如果经过了合理充分的降压治疗,靶器官损害仍然没有明显改善,依然有一定程度的蛋白尿,依然有PWV的增快等,需要通过ABPM来排除隐蔽性高血压。经过了充分合理的加治疗,如果诊室血压疗效欠佳,需要通过ABPM来评估清晨和夜间血压控制情况。

对高危的人群,包括老人,特别是高龄老人、体质虚弱的人,ABPM还可以用于监测24小时内的血压过度降低现象,特别是对于体位性低血压和餐后低血压,甚至那些立位低血压,卧位高血压的极端情况。ABPM还可以用来评估治疗血压变异性增加。

降压药物与24小时血压控制

日本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临床应用指南对几类降压药对昼夜血压影响进行了汇总分析:

  • 长效CCB具有持续24小时的降压作用,不影响昼夜血压节律

  • RAS抑制剂如ACEI和ARB的降压作用即使在夜间也很显著

  • β-阻滞剂并不像CCB那样依赖血浓度,它可以明显降低清晨血压

  • α-阻滞剂可降低非杓型及反杓型的夜间血压 (α受体介导的交感神经活性具有升高清晨血压的作用)

  • 利尿剂可降低盐敏感性非-杓型的夜间血压

对于24小时血压控制效果,普遍认为是长效的、长半衰期的降压药更有效。如果习惯于早晨吃药,毫无疑问到第二天早晨服药前的2-4小时,它是一个药效的空窗期,此时血药浓度是很低的,所以我们需要一个长半衰期的药物。

同一类别的不同降压药物,半衰期也有较大差异。噻嗪类利尿剂中,吲达帕胺半衰期是18小时,远远超过氢氯噻嗪的9-10小时。RAS抑制剂中,培哚普利半衰期达到30个小时,比目前ARB半衰期要长。PICXEL动态血压子研究观察了127 例左室肥厚的高血压患者,基线24小时平均血压152/91.9mmHg,随机接受培哚普利/吲达帕胺2/0.625mg 或依那普利10mg,治疗52周。研究表明培哚普利/吲达帕胺单片复方制剂收缩压/舒张压的谷峰比值达到88.5%/86.7%,而单用依那普利收缩压/舒张压的谷峰比值达到只有65.8%/63.9%。

血压管理必须重视24小时血压控制,优先选择长半衰期的降压药物或单片复方制剂,将带来更多的获益。

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撤稿看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应用
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撤稿看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应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