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JM:说话可以产生气溶胶,存在病毒传播风险

NEJM:说话可以产生气溶胶,存在病毒传播风险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周亦川

据StatNews网站报道,4月15日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的一项研究显示,我们说话的时候会向空气中呼出非常小的液滴,可以在空气中悬浮很长的时间,存在COVID-19等呼吸道病毒传染风险。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专家、哈佛大学生物学家Matthew Meselson在报告中指出,COVID-19是否会以气溶胶形式广泛存在于空气中,是当前争论的焦点。有研究发现,感染者接受插管和其他手术时,可向空气中释放大量含有病毒的微粒形成气溶胶。而本项研究通过激光观察发现,在普通说话的时候,我们也会释放大量的液体微粒,如果含有病毒,同样有传播风险。

Meselson称,一般而言,打喷嚏、咳嗽排出的液体颗粒都比较大,在重力作用下很快会沉降;普通呼吸、说话会产生更小的液体颗粒,它不会被沉降并形成空气的气溶胶,可以随着室内的气流四处移动。

我们一旦触摸沉降在物体表面的打喷嚏喷出的液体颗粒,再触摸脸部,这些颗粒中携带的病毒将有机会进入上呼吸道。它们可能进入肺部感染,也可能被鼻腔分泌物清除或被吞咽至胃部消化。相比之下,说话产生的气溶胶颗粒非常小,它们一旦携带病毒可以随着空气直接渗透到肺部深处,带来感染风险。

本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让志愿者对着涂成黑色的纸板箱开口端说“stay healthy”,利用绿色激光照射捕捉口腔喷出的液滴,这些液滴在通过激光光幕时会产生闪光,科学家可以此估计液滴的数量和大小。

我们可以看到说话时产生了大量液体颗粒,特别是“th”这个音节产生的液滴最多,说话声音大的时候产生的液滴比轻声更多(347对227)。志愿者又在口上蒙上一块潮湿的布说同样的单词,结果排出的液滴数量降到了零。

先前也有研究发现,说话时的液滴比咳嗽和打喷嚏时要小得多,更有可能在空气中悬浮。测量发现,在静止的空气中,10微米的粒子可以悬浮大约9分钟。

Meselson说,如果一个感染COVID-19的人说话,这些气溶胶和颗粒就会来到各个表面,成为COVID-19的潜在传染源;在比较远的距离封闭的空间,这些空气中的气溶胶也有潜在风险。因此,只要附近有感染者,我们就需要戴上合适的口罩保护自己;有感染者到访的空间应保证足够的通风。

Meselson补充,我们不知道这些COVID-19感染者究竟是谁,因为感染后出现症状之前的两到三天就可以向空气释放病毒,具有传染风险,因此每个人时常佩戴口罩很有必要。

1. Statnews

Simply speaking could transmit coronavirus, new study suggests

https://www.statnews.com/2020/04/15/simply-speaking-could-transmit-coronavirus-new-study-suggest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