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醫院發展觀:晉升三級後,如何提高醫院的CMI值?


縣域醫院發展觀:晉升三級後,如何提高醫院的CMI值?


在中國,看病難看病貴,是難症。而造成“看病難”問題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我國醫療衛生資源分佈不均、發展不平衡。為合理配置醫療資源、促進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均等化,新醫改明確要建立以縣醫院為龍頭的基層醫療衛生體系,到2020年,基本實現“大病不出縣”的目標。

2020年已過三分之一,大批縣級醫院相繼晉升三級,而晉升為三級的縣級醫院不論是在政策支持,還是在醫療設備配置、醫療人才引進、醫療技術水平和診療能力提升等方面都將獲得極大的好處,縣級醫院也將由此而發生質的改變。

2018年10月30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印發《全面提升縣級醫院綜合能力工作方案(2018-2020年)》,《方案》指出,到2020年,500家縣醫院和縣中醫醫院要分別達到“三級醫院”和“三級中醫醫院”服務能力要求,力爭使我國90%的縣醫院、縣中醫院分別達到縣醫院、縣中醫院醫療服務能力基本標準要求。

但在早期,多位院長對於縣級醫院晉升三級醫院服務水平的評定也曾表示困惑。即縣醫院達到三級醫院服務水平最終考核指標,究竟是以目前各省發佈評審標準細則為準,還是以國家版為準?且國家版又分為2011年版和2018年試用版,不同版本間差異較大。

經過對多省縣級醫院(不包括縣中醫院)晉升三級情況的梳理,《DRG變量》發現,目前大多數縣醫院晉級條件為:在國家制定的考核指標基礎上,結合各省實際,可增加考核指標項,並賦予相應分值權重進行考核。具體可包括以下幾方面:

一是醫療質量。提高醫療質量是三級公立醫院的核心任務,通過醫療質量控制、微創手術佔比、四級手術佔比、大型設備檢查陽性率等指標考核醫院醫療質量。

二是醫療安全。醫療安全是醫療服務的基本保障,通過醫療責任事故情況、手術併發症發生率、I類切口手術部位感染率、低風險組病例死亡率等指標考核醫院醫療安全。

三是服務流程。良好的服務流程體現了醫院改善醫療服務的效果,通過信息化建設、預約診療、門急診及入出院服務、患者等待時間等指標考核醫療機構落實“看病不求人”情況。

四是經濟效益。經濟效益體現醫院的精細化管理水平,通過醫院收入分類、收支結構、醫保報銷比例、門診和住院患者次均費用指標等考核醫院經濟運行管理情況和政府落實辦醫責任情況。

五是社會效益。公立醫院要體現公益性,通過健康扶貧、對口幫扶、援疆援藏、推進分級診療等指標考核公立醫院發揮社會效益體現公益性情況。

六是人力資源。人才隊伍建設體現醫院的持續發展能力,主要通過人才結構指標、職稱狀況、醫護比、床護比等指標考核醫務人員穩定性。

七是滿意度評價。通過門診患者、住院患者和醫務人員滿意度評價,衡量患者獲得感及醫務人員積極性。

近期,部分省市衛健委公佈了新一輪等級醫院評審結果,不少“達標”縣醫院紛紛通過各地等級醫院評審驗收,成功晉升三級。

醫院按功能、任務不同劃分為一、二、三級。二級醫院是向多個社區提供綜合醫療衛生服務和承擔一定教學、科研任務的地區性醫院;三級醫院是向幾個地區提供高水平專科性醫療衛生服務和執行高等教學、科研任務的區域性以上的醫院。縣級醫院晉升三級後,科室設置方面又會發生哪些改變呢?


縣域醫院發展觀:晉升三級後,如何提高醫院的CMI值?


通過上圖的對比,我們可以發現以下變化:

一是縣醫院診療科目設置逐漸完善。臨床科室由原來二級醫院至少設置12個到三級醫院至少設置13個,醫技科室的數量也隨之提高。縣醫院診療科目設置的逐漸完善,標誌著縣醫院的綜合診治能力和服務水平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二是在科室設置上,對某些科室有了硬性要求。如臨床科室需獨立設置原來二級醫院沒做要求的中醫科、康復科等一級診療科目。耳鼻喉科、口腔科也由原來可合併建科變為獨立設置等;在醫技科室方面,增設輸血科、營養部和相應的臨床功能檢查室,理療科可與康復科合併等。

我國的縣級醫院大多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成立,幾乎與共和國同齡。作為近9億縣域人口醫療健康保障的龍頭,70年間,縣級醫院經歷了不斷革新和突破的過程。在晉升三級醫院的過程中,也湧現了很多典型案例。

以桃江縣人民醫院為例,該院始建於1951年,是一所學科門類齊全的二級甲等綜合醫院,通過醫聯體建設,有效提升了縣域大病救治能力。2016年12月26日,湖南省衛生計生委正式批覆,同意將桃江縣人民醫院設置為三級綜合醫院,臨床病室從20個增至32個,市級重點學科從7個增至13個,省級重點專科建設項目新增3個,縣域內可開展所有三類手術和部分四類手術。

相信在越來越多的縣級醫院晉升三級後,隨著縣級醫療服務能力增強,“看病難”問題會逐漸被解決,“大病不出縣”目標也終會被實現。

CMI是目前國際通用、基於DRG較為準確衡量,疾病嚴重程度和複雜程度的綜合類指標;CMI能夠反映某院、某科、某大夫收治患者病情複雜程度、醫療資源消耗的強度等要素;某院收治患者的CMI值越大,該病種複雜程度越高、治療難度越大、病情越危重,診療所消耗的醫療資源越多,醫療服務技術難度越大。

在DRG醫保支付改革推動下,代表一家醫院收治疾病的疑難危重情況的CMI指數,成為繼平均住院日之後的反映醫院技術水平和服務質量的又一重要指標。縣級醫院晉升三級中伴隨著科室的新增,在這種情況下,這類醫院又如何提高CMI值呢?

艾登科技諮詢總監梁健,曾依據CMI與行業平均水平對比關係、科室收入和成本的關係,將醫院科室劃分為四類,依據此圖我們可以進一步探討醫院CMI值提升問題:


縣域醫院發展觀:晉升三級後,如何提高醫院的CMI值?

強化重點學科建設。如上圖中,第一象限是實力科室,技術水平高於行業平均水平,並且處於收支結餘為正的狀態,建議打造為重點學科。重點專科建設在醫院的全面建設與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結合醫院實際,強化重點專科建設,是提升醫院競爭力、提高技術水平的重要舉措;

發展特色學科。CMI深耕學科領域,根據醫院特色選擇可深耕的學科,進行團隊重構、技術能力重構,考察一個團隊做過多少精準手術,行業是否認可,有無糾紛。在深耕學科的過程中,往往就會催生臨床特色。一個醫院如果在攻克某類疾病中具有很強實力,或者是該地區某種特定因素造就該醫院特色學科的形成,就會吸引大量患者,醫院經濟效益也會隨之提升。如圖中的實力科室、潛力科室等;

改善短板學科。基於行業對標及目標值對比分析,從臨床學科均衡性發展(MDC)、重點專業發展、科室發展層層剖析,明確本院優勢並定位短板,進而有效指導各學科差異化建設。通過分析,圖中的問題科室在成本及技術上都存在著較大問題,建議第一優先級為通過病組成本分析與控制,提升成本控制能力;第二優先級為通過優化病組結構,提升醫療技術水平。

伴隨醫改的不斷深入,各大醫院都在積極尋求轉型之路,CMI值升高勢必提升醫院的整體發展水平。解決好縣域醫療服務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協調的問題,全面提升縣級公立醫院服務能力,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在縣域內就近就便享受優質醫療服務的需要,“大病不出縣”目標未來可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