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教培行業,OMO不是終極方案

疫情之下的傳統教培行業,快速分化出了幾個“新趨勢”

· 新東方、學而思等線下授課的行業領頭羊在通過線上搶學員,從免費試課到49元**節,不為盈利只為導流,創造出的名詞叫做OMO,線上線下多場景融合教學;

· VIPKID、51talk、跟誰學等原生的線上機構,基本都呈現了高速增長的態勢,以前單一獲客成本高達萬元以上,如今被疫情抹除,可謂意外驚喜。例如:2月跟誰學通過免費方式即獲客1500萬人,是2019年總付費人數的5倍多,他們面臨的問題是後續服務和付費轉化;

· 某K12教培機構,線下10所校區,單校區學員近千人。通過開發線上小班課程,實現了98%學員轉線上授課的成績,教委提出“停課不停學、在線開學”等政策後,學生的學習習慣正在被改變;

· 應該說受傷最深的是“素質類教育”機構,我們教育綜合體內的講演,芭蕾、繪畫等機構,3月起均表示無力支付房租、教師工資,基本處在倒閉邊緣。前兩天,一篇“蘇州6萬教培從業者請願”的新聞中特別提到:“藝術培訓機構像一個孤兒,無人問津,也沒人管它的生死。建議有關部門允許藝術培訓機構在嚴格做好疾控措施的情況下有序復工。”

展望疫情之後的教培行業,OMO似乎成為了一種共識。但2019年當我帶著“做教育行業裡最懂互聯網的思維邏輯”從移動互聯網行業轉入教育行業時,第一感覺仍然是教培行業作為傳統行業由於受場地、師資、教育內容等限制,其互聯網化的步伐仍然有一段較長的路要走。沒有想到一場疫情一夜之間改變學生、老師、教培行業中所有人的思維,大家都認為開展線上培訓教育勢在必行!

據2018年統計,全國保守數據有教培機構40萬家,拉動了上千萬人就業。但教培行業的互聯網化普遍存在一些硬傷:

· 規模小:我去年拜訪教培機構300多家,90%是50人以下的小型機構,服務範圍基本覆蓋周圍2-3公里,除了教師,無其他類型的人員儲備。

· 無儲備:雖然有些機構開通了公眾號、小程序,但基本沒什麼運營思路。微信群主要作為老師和學生交流使用,沒有市場營銷意識。招生方式基本停留在電話邀約、陌生拜訪、同業合作等方式上。目前能做到開通線上1V1授課就已經是非常不錯的機構了。

· 無戰略:教育機構的互聯網化需要從根源開始,也就是從公司定位開始,但大部分機構寧願等待線下復課,也不願或者不能冒險轉型。其原因一是老闆沒有戰略思路,二是沒有相應人才,三是沒有線上課程;

綜上所述,才有了開頭的“6萬教育從業者請願”的新聞。所以,我認為這次教培行業的大調整難以避免,疫情之後可能會出現以下趨勢:

· OMO成為標配:一部分轉型成功的機構,線上、線下課程實現互聯互通,線上獲客,線下教學成為基本的運營模式,針對K12或學科類教育機構尤其適用。

· 教育綜合體模式:在教培機構中場地租金是最大的資產投入,而教育綜合體採取的多是“收益分成或保底+分成”模式,可以降低投資門檻,同時,抱團取暖、互相引流、提高效率等優勢會明顯提高招生成功率。

· 新型互聯網教育公司:本次以科大訊飛、松鼠AI等為代表的一批教育平臺公司出現,將支撐一部分教育創業者開發出新型的互聯網教育模式。可以說任何一個行業的快速發展,都是首先從行業細分開始的,而教育行業的市場細分已經開始。。。

· 互聯網教育的啟明星--AR北斗地球儀: 薇婭直播狂賣10萬臺的AR北斗地球儀,可以說是一種新教育的有益嘗試,它指明瞭一種讓教育模式從灌輸變為探索的新方向。它通過AR技術的結合,能夠將各種天文地理知識,通過4D立體動畫+真人講解的方式,生動地展現給我們,給小孩子用,既能增加他們的興趣,又能學習很多的知識。一個地球儀=百科全書+AR黑科技+4D立體動畫+真人講解。通過這個模式我們不難想象到“AR鋼琴、AR吉他、AI英語學習機器人”等等。

今天,疫情下實現了“在線教育的大數據積累”,伴隨AR、AI、5G等網絡環境的落地,新型教育互聯網公司必將快速湧現,一個教育行業的“黃金十年”發展大幕正在慢慢展開,危機過後的大發展正在醞釀,真心期待未來教育創新行業中有你成功的身影!


“激活”教培行業,OMO不是終極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