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逼方孝孺寫詔書,不寫就誅十族?謊言說多了就成真的了。

前言:方孝孺字希直,浙江寧海人。師從明初著名大儒宋濂,為宋濂諸多弟子中最為得意的一個。圍繞在方孝孺身上最大的話題就是其輔佐建文帝朱允炆,結果身死國滅,本人也被“誅十族”的故事。但是這些被文人們傳頌千古的事情,真的是真實的麼?今天筆者就來捋一捋史書記載,闡述一下自己的想法。

《明史》記載:

(建文四年六月)乙丑,是日王(注:指燕王朱棣)分命諸將守城及皇城,還駐龍江,下令撫安軍民。大索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五十餘人,榜其姓名曰奸臣。丁丑,殺齊泰、黃子澄、方孝孺,並夷其族。坐奸黨死者甚眾。(《明史卷五·本紀第五》)

解釋一下:乙丑日(六月十三日),金川門陷落,燕軍攻入南京城。建文帝在皇宮奉天殿自焚,朱棣隨即點名捉拿方孝孺等五十餘名奸臣。根據《方孝孺傳》的記載,當天方孝孺就已被捕下獄。

乙丑,金川門啟,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執下獄。(《明史卷一百四十一·列傳第二十九》)

朱棣逼方孝孺寫詔書,不寫就誅十族?謊言說多了就成真的了。

金川門陷落

至於齊泰、黃子澄等人,此前已被貶在外,因此需要花些時間抓捕。

時購泰急。泰墨白馬走,行稍遠,汗出墨脫。或曰:「此齊尚書馬也。」遂被執赴京。(《明史卷一百四十一·列傳第二十九》)

黃子澄當時在蘇州,和知府姚善一起準備起兵勤王。南京陷落之後,黃子澄逃亡嘉興,藏於致仕袁州知府楊任之家。後被人檢舉,二人皆被逮捕歸案。

丁丑日(六月二十五日),方孝孺與其他”奸臣“被一起處死,時年四十六歲。其弟方孝友與方孝孺一同被殺。方孝孺之妻鄭氏及二子方中憲、方中愈先已自盡而死,二女投秦淮河自盡。方孝孺死前和朱棣有一段著名的對話,原文摘錄如下:

至是欲使草詔。召至,悲慟聲徹殿陛。成祖降榻,勞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輔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國賴長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顧左右授筆札,曰:“詔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筆於地,且哭且罵曰:“死即死耳,詔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諸市。孝孺慨然就死,作絕命詞曰:“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猶。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嗚呼哀哉兮庶不我尤!”(《明史卷一百四十一·列傳第二十九》)

朱棣逼方孝孺寫詔書,不寫就誅十族?謊言說多了就成真的了。

方孝孺影視劇形象

根據《方孝孺傳》的記載,方孝孺是因為不肯為朱棣起草即位詔書,因此被殺。兩人的對話也很有意思,朱棣說他來南京是為了效仿西周周公輔成王的故事,原先並沒有想篡位登基。方孝孺責問說成王在哪兒呢?意思是你說你來是輔佐成王,也就是輔佐建文帝朱允炆,那朱允炆人呢?

朱棣表示朱允炆自絕於天,他也沒辦法。方孝孺進一步逼問何不立成王之子,意思就是建文帝早已冊封有皇太子朱文奎,即使現在朱文奎也失蹤,還有皇第二子朱文圭。

朱棣對此回覆說國賴長君,意思就是朱文圭年僅兩歲,無法親政。方孝孺再次逼問何不立成王之弟,意思就是朱允炆之弟吳王朱允熥年富力強,為何不立?

朱棣無奈之下,以此朕家事為由,拒絕回答。其實意思就是你管誰做皇帝,都是太祖的子孫,又有什麼區別?隨即便請方孝孺草擬詔書,被拒絕之後朱棣突然大發雷霆,就將方孝孺凌遲處死。故事寫到這裡,諸位看官不覺得過於兒戲了麼?朱棣城府何等之深,何至於方孝孺剛一拒絕,便對其痛下殺手?劉備還三請諸葛亮,朱棣裝也要裝一下吧?

《明太宗實錄》記載:

(建文四年六月)乙丑,時有執方孝孺來獻者。上指宮中煙焰,謂孝孺曰:“此皆汝輩所為,汝罪何逃?”孝孺叩頭祈哀。上顧左右曰:“勿令遽死。”遂收之。(《明太宗實錄卷九》)

《實錄》和《明史》的記載有一點相同,那就是方孝孺都被認為是六月十三日當天被捕。當然方孝孺在朱棣面前是否如《實錄》記載的那麼不堪,筆者認為是有問題的。但是一般來說史官一般都會以罪臣祈哀來處理類似皇帝和罪臣的會面,也並不足為奇。

朱棣隨即命令燕軍分守皇城和京城,以維護京城治安及抓捕奸臣。朱棣本人則離開南京,返回龍江大營,並且為朱允炆發哀和治理喪事。

分命諸將守京城及皇城。遂駐營龍江,發哀,命有司治喪葬如儀。遣官致祭,佈告天下。下令京師慰撫臣民。(《明太宗實錄卷九》)

丙寅日(六月十四日),在京諸王及文武群臣上表勸進,朱棣沒有同意。丁卯日(六月十五日),燕軍諸將上表勸進,遭朱棣嚴厲呵斥。戊辰日(六月十六日),在京諸王及文武群臣再次上表勸進,朱棣再次拒絕。從《實錄》記載來看,這三天朱棣繼續待在龍江大營,依然沒有進入南京城。

朱棣逼方孝孺寫詔書,不寫就誅十族?謊言說多了就成真的了。

朱棣進宮

己巳日(六月十七日),朱棣前去明太祖朱元璋所在的孝陵進行拜謁。儀式結束回軍營途中,諸王及文武群臣已經準備好了法駕寶璽,就在路上等著了。朱棣假意推辭一番,終於心滿意足坐上輦車,向南京城內奉天殿而去,登基大典正式舉行。

王謁孝陵。群臣備法駕,奉寶璽,迎呼萬歲。王升輦,詣奉天殿即皇帝位。(《明史卷五·本紀第五》)

在這裡再說一句,後來明英宗朝“三楊”之一的楊榮,在朱棣進城之前提醒他先去拜謁孝陵。我們無法知道朱棣在讓諸王和文武大臣準備法駕寶璽的時候,有沒有考慮到要先去孝陵。但無論如何,楊榮的這句提醒還是為他帶來了無窮的富貴。

成祖初入京,榮迎謁馬首曰:“殿下先謁陵乎,先即位乎?”成祖遽趣駕謁陵。(《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

朱棣逼方孝孺寫詔書,不寫就誅十族?謊言說多了就成真的了。

傳說落髮為僧的朱允炆

壬申日(六月二十日),朱棣下旨按天子禮議安葬朱允炆,但是建文帝的陵墓在哪兒,史書上卻是諱莫如深。乙亥日(六月二十三日),全國各地的文武官員陸續來朝拜見新君,朱棣的統治漸漸穩固,於是乎方孝孺等人的死期也就到了。丁丑日(六月二十五日)朱棣下令將方孝孺等被點名的奸臣全部處死。

丁丑,執奸臣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至闕下。上數其罪,鹹伏辜,遂戮於市。(《明太宗實錄卷九》)

也就是說,無論是《明實錄》還是《明史》雖然對朱棣誅殺方孝孺的動機有所異議,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沒有所謂“誅十族”的記載。

在明代成化年間進士宋端儀所著的《立齋閒錄》中,記錄了方孝孺一家被殺人數合計847人。其中包括方孝孺的族叔方文度、方文恭、方海敏,族侄方諒、方經、方良,族弟方希定、方希崇、方希用、方希善,族侄孫方起宗、方起成、方起莊、方小荀、方居安、方淵勝,族孫方崇儉等。可以看到基本都是方家的父系成員,連母系和妻族都沒有涉及,又何來的滅十族?

謠言源頭:祝枝山《野記》

祝枝山,是和唐寅、文徵明、徐禎卿齊名的“吳中四才子”之一。在其所著的《野記》一書中,有如下的內容:

文皇既即位,問廣孝誰可草詔?廣孝以方(孝孺)對,遂召之。數往返,方竟不行,乃強持之入,方披斬衰行哭。既至,令視草,大號,詈不從,強使搦管,擲去,語益厲,曰:“不過夷我九族耳!”上怒雲:“吾夷汝十族。”左右問何一族?上曰:“朋友亦族也。”於是盡其九族之命而大搜天下為方友者殺之。

朱棣逼方孝孺寫詔書,不寫就誅十族?謊言說多了就成真的了。

《唐伯虎點秋香》中的吳中四大才子

這就是“誅十族”的原始出處,筆者就來指出一下其中的謬誤。

  1. 祝枝山說朱棣即位後問姚廣孝誰可以草詔,姚廣孝推薦方孝孺,此其謬一。姚廣孝在靖難戰爭中的主要任務是輔佐燕王世子(後來的明仁宗)朱高熾留守北京。朱棣孤注一擲南下進攻南京城的時候,姚廣孝並不在身邊,如何向朱棣建言?
  2. 祝枝山說朱棣派人召方孝孺,彷佛三請諸葛亮一般來來回回好幾次,此其謬二。無論是《明實錄》還是《明史》都明確記載在六月十三日南京城破那一天,方孝孺就已被捕。
  3. 祝枝山說朱棣把方孝孺的朋友也算在一族,此其謬三。《明史方孝孺傳》中明明白白地記載了方孝孺死後,“其門人德慶侯廖永忠之孫鏞與其弟銘,檢遺骸瘞聚寶門外山上。”廖鏞、廖銘作為方孝孺的門人,如何沒有被殺,還能收拾他的遺體並予以安葬?

短短的一段文章,就有如此多的錯誤,把祝枝山的野史奉為至寶,是不是有些可笑了?而且祝枝山的好友唐寅當年因科舉作弊,從而仕途盡毀,作為他的好友,祝枝山難道對明朝就沒有怨氣嗎?在自己私下寫的書中胡說八道腹誹一番,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明熹宗實錄》的記載:

祝枝山是明代中期著名人物,他的《野記》也很快流傳下來,甚至到了明朝後期,連朝堂之上都認為方孝孺是被誅了十族。方孝孺的叔父方克家有個兒子叫方孝復,在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的時候因事被謫戍慶遠衛。後來在族滅方家的時候,方孝復以軍籍獲免。明世宗嘉靖年間,松江人俞斌自稱方孝孺之後,“一時士大夫信之”。但是方孝復的後人站出來力證其偽。

此後到了明熹宗年間,松江府的這俞家人再次上奏朝廷,稱當年方孝孺還有一個小兒子叫方德宗被人秘密救出,送到松江府俞允家中,就此冒姓俞氏。此時距離嘉靖朝又已經過去了好幾十年,方家後人沒有再站出來證其偽。於是明熹宗下旨將其撫卹。

(天啟二年五月)己亥,詔恤先臣方孝孺遺胤。孝孺在建文朝,以侍讀學士直文淵閣。當靖難師入,以草詔不從,致夷十族。其幼子德宗,幸寧海謫尉魏澤匿之。密託諸生餘學夔負入松江島嶼,以織網自給。華亭俞允妻以養女,因冒余姓,遂延一線。至是,其十世孫方忠奕以貢來京,伏闕上書。得旨方孝孺忠節持著,既有遺胤,準與練子寧一體恤錄。(《明熹宗實錄卷二十二》)

朱棣逼方孝孺寫詔書,不寫就誅十族?謊言說多了就成真的了。

明熹宗朱由校

這說明了什麼?謊言說得多了就會變成真的。方孝孺的兩個兒子,一個叫方中憲、一個叫方中愈,說明都是中字輩,這方德宗算怎麼回事?同樣是兒子,字輩還不一樣?

從祝枝山的野史開始,謠言逐漸流傳天下。到了嘉靖年間陳建撰作的《皇明通紀》中就採用了祝枝山的說法。此後又出現了松江府俞氏族人兩次冒稱方孝孺後人,第二次終於得逞。那麼方孝孺真的那麼重要,是所謂的“讀書人種子”,朱棣拼了老命一定要讓他草詔嗎?並不是。

明太祖朱元璋對方孝孺的看法:

根據《方孝孺傳》的記載,在洪武十五年,方孝孺被前元國子博士吳師道的兒子吳沉推薦到明太祖朱元璋面前。朱元璋試了他的才學,只是對太子朱標說“此莊士,當老其才。”意思就是老朱壓根瞧不上方孝孺這樣的書呆子,隨即就把他打發回去了。

洪武十五年,以吳沉、揭樞薦,召見。太祖喜其舉止端整,謂皇太子曰:“此莊士,當老其才。”禮遣還。(《明史卷一百四十一·列傳第二十九》)

十年之後,再次有人把方孝孺推薦到朱元璋面前,老朱看他十年來沒什麼長進,說了句“今非用孝孺時。”隨即把他打發到漢中府做教授。要知道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剛新立了朱允炆為皇太孫,正是招攬人才,為太孫培養班底的時候。至少齊泰、黃子澄等人都已經是朱允炆手下的得力人才。

朱棣逼方孝孺寫詔書,不寫就誅十族?謊言說多了就成真的了。

演員胡軍扮演的明太祖朱元璋

而方孝孺兩次被舉薦,兩次都沒有得到重用。這說明第一,方孝孺至始至終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這是很奇怪的一點。科舉是為國家選拔行政人才的,很明顯方孝孺自己也知道是考不上的。至少人家齊泰是洪武十八年進士,黃子澄更是當年的狀元。第二,方孝孺的兩次面試都沒有給太祖朱元璋留下好印象。老朱對他的判斷就是隻能做一個教授,教教學問那是極好的。但是國家大事,那是不能交給他的。

結語:從史料上,無論是《明太宗實錄》還是《明史》都沒有“誅十族”的說法。如果是《明太宗實錄》還有美化朱棣的可能性,那清修《明史》在明朝後期已經有了“誅十族”的說法,卻依然沒有將其記錄在史書之中,只能說明清修《明史》認為壓根沒有“誅十族”這回事。而從邏輯上,我們已經說了方孝孺根本擔不起“讀書人種子”這句評語,他都沒有參加過科舉,算什麼讀書人?把他當“讀書人種子”,是要號召天下讀書人都像他一樣不靠科舉出身,而靠官僚推薦出來做官嗎?

也就是說朱棣既不會逼方孝孺草詔,因為方孝孺當不起“讀書人種子”。也不會自己打臉讓他草詔,因為方孝孺一直是朱棣口口聲聲要明正典刑的“奸臣”。既然前提不存在,朱棣又怎麼會惱羞成怒之下誅方孝孺的“十族”呢?

參考資料:《明史》、《明太宗實錄》、《明熹宗實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