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絕無僅有第一個被滅“十族”的儒學家

皇帝殺人,常常有“株連九族”之說。

所謂“九族”,一般指的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其中“父族四”指:父母、兄弟、姊妹、兒子;出嫁的姑母及其兒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兒及外孫。“母族三”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孃家;姨母及其兒子。“妻族二”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孃家。

“株連九族”,已經是相當恐怖了,然而,方孝孺卻遭到了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十族”之誅。即在宗親九族之外加上門生故舊,牽連者不計其數!

方孝孺到底犯了什麼罪,竟至於要遭此“十族”之誅呢?

歷史上絕無僅有第一個被滅“十族”的儒學家

方孝孺

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浙江寧海人。明代大臣,也是著名學者和散文家。

洪武九年(1376),二十歲的方孝孺拿著自己寫的談立身之道的文章《雜誡》來到宋濂那裡,拜宋濂為師。宋濂好多年都未見過這樣好的文章了,很高興地把方孝孺納為弟子。

相傳,一次太祖朱元璋設宴,宋濂出席,太祖命宋濂作一篇《靈芝甘露論》,限明晨交卷。宋濂回家後將此事告訴了方孝孺後,自己因宴中飲酒過多,一覺睡到天明才醒。 準備上朝了,宋濂才想起作《靈芝甘露論》的事,大驚失色。方孝孺胸有成竹地對宋濂說:“老師不必驚慌,我已代師寫成一篇,未知可否?請老師定稿。”宋濂看後十分滿意,未作修改,便直接上呈太祖。太祖看後,覺得此文與宋濂的文風不同,問道:“這是學士的手筆嗎?”宋濂只好如實說:“這是我門生方孝孺的手筆。”太祖聽後很高興,說:“此生良勝汝。”

方孝孺在宋濂門下度過了三年時光,使他終生受益匪淺。

洪武十五年(1382),經東閣大學士吳沉等人推薦,二十六歲的方孝孺來到南京,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召見。明太祖見他舉止端莊,學問深厚,稱讚他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方孝孺力主施行仁政,志存教化,與朱元璋重典治國的政治主張相差甚遠。朱元璋深知才非所用,不如不用,只是對皇太子說:“這是一個有才華的正直之士,但現在還不是用他的時候,讓他歷練得更加成熟一些,將來好輔佐你。”於是厚禮相待,送他歸鄉。

歷史上絕無僅有第一個被滅“十族”的儒學家

後來,方孝孺受仇家陷構,被牽連到一場官司裡,一併拘押到了京城。朱元璋在案卷裡看到了方孝孺的名字,叫人馬上放了他。 不過,對於方孝孺而言,身懷匡世之才而無用武之地,實在是件憾事。此後十年,他隱居在家,一心著書立說,過著清苦的生活。著有《周易考次》、《宋史要言》、《文統》等多部作品,還寫了大量的詩歌。直到洪武二十五年(1392),經人再次推薦,朱元璋才讓他擔任漢中府學教授,成了個剛剛入流的九品學官。

蜀獻王朱椿是朱元璋的第十一子,他早就聽說過方孝孺的人品和學識,就禮聘他兼任蜀王世子的老師,非常敬重他,把方孝孺的讀書之廬命名為“正學”,方孝孺因而被後人稱為“正學先生”。

削藩的後果

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去世時,兒子早死,皇太孫朱允炆繼承了皇位,是為建文帝。建文帝崇尚儒家仁政之說,有意結束其祖父尚武的政風,確定新年號為“建文”,與祖父的“洪武”年號剛好形成鮮明的對照。 他迫不及待地要把他祖父為他儲備的“幹部”投入使用。“秋七月,召漢中府教授方孝孺為翰林院侍講”,方孝孺終於從那個擺滿了儒學經典的“正學”書齋,走到了明朝政治的前臺。次年,又升任為侍講學士,成了建文帝的近臣。

據《明通鑑》記載,建文帝讀書每有疑問,便立即召方孝孺講解;臨朝議事,也常常叫方孝孺批答;纂修《太祖實錄》等史籍,也任命方孝孺為總裁;當時朝廷的詔書、檄文,大都出自方孝孺之手。建文帝對方孝孺非常倚重,君臣關係十分融洽。

此時,建文帝把朝中的大權交給了兩個書呆子:兵部尚書齊泰和太常寺卿黃子澄。他們急於求成,在建文元年(1399)新皇權還沒有得到充分鞏固之前,就開始走了一步在整個明朝歷史上最為險惡的棋——削藩。

朱元璋在位期間,為禦侮防患,曾兩次分封諸子為藩王。藩王各擁重兵,坐鎮一方。明朝初年,藩王們為強化朱氏王朝的絕對統治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隨著洪武時代的結束,這種擁兵自重、割據一方的弊端也就暴露無遺了。

齊泰、黃子澄等人的初衷應該說是對的,但他們過高地估計了王朝的實力。開始的“削藩”進行得還比較順利,周、代、岷、湘、齊等藩王先後被削奪,“湘王自焚,餘皆廢為庶人”。但進一步想削奪其中勢力最大的藩王——燕王朱棣時,大麻煩出現了。

駐守北平的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為名,誓師“靖難”,揮軍南下京師。 在靖難之變中,方孝孺與朱棣是勢不兩立的。建文帝討伐燕王的詔檄大多出自方孝孺之手。朱棣曾經兩次試圖以罷兵作為緩兵之計,都被方孝孺識破,併力勸建文帝不要被他迷惑,使得朱棣屢屢未能得逞。方孝孺還多次為建文帝出謀劃策,甚至使用反間計來離間朱棣父子。

遺憾的是,前方戰況不佳。長達四年之久的戰爭將建文帝和方孝孺等人逐漸推向了絕境。朱元璋為了能讓子孫後代永享太平,將久經沙場的元勳宿將幾乎斬殺殆盡,現在,上自文弱的建文帝,下至滿腹詩書的方孝孺等人,面對來勢洶洶的燕王朱棣卻都束手無策。

朱棣出兵時,他最倚賴的謀士姚廣孝曾對他說:“臣有所託。”

朱棣問:“何為?”

姚廣孝答道:“南有方孝孺者,素有學行,城破之日,必不降附,幸勿殺之。殺孝孺,則天下讀書種子絕矣!”

朱棣頷首答應。

人間慘劇

朱棣佔領南京後,方孝孺果然不肯歸附。因姚廣孝事先囑託過,朱棣沒有殺他,而是將他投入獄中。

其實,朱棣也有意借用方孝孺的威望來收攬人心,所以燕軍攻破南京後,朱棣屢次派人到獄中向方孝孺招降,希望由他撰寫新皇帝即位的詔書,方孝孺堅決不從。朱棣又派孝孺的學生廖鏞、廖銘二人前去勸說,反被孝孺痛斥一頓。最後朱棣強行派人押解方孝孺上殿,方孝孺披麻戴孝而入,悲慟而極,哭聲響徹大殿。

朱棣親自從御榻上走下來勸他說:“方先生不必自苦,我不過是想效法周公輔佐成王罷了。”這裡說的“成王”,指的是建文帝。

“那麼成王呢?”方孝孺問。

“他自己自焚而死了。”

“何不立成王之子?”

“國賴長君。”朱棣有些窘了。

所謂“成王之子”,是指建文帝的二子。長子名文奎,年方七歲,城陷後不知所終,大概是焚宮之時,燒得屍骨無存了。次子尚只兩歲,名文圭,後被朱棣幽禁於中都廣安宮,號為“建庶人”,前後歷五帝,共五十五年,從小沒有接觸過高牆以外的人世,到英宗復辟後被釋放時,形同白痴,連豬犬都不認得。

方孝孺反駁道:“何不立成王之弟?”

駁得朱棣啞口無言,只好說:“這是我的家事。”

接著,他叫左右拿筆墨來,堅決地說:“詔告天下,非先生來寫不可!”

孝孺接過筆,寫上“燕賊篡位”幾個字後,隨即擲筆於地,且哭且罵:“死就死!詔書絕不能寫。”

朱棣勃然變色,提出警告:“你難道不怕滅九族?”

“滅十族又如何?”

“好!”朱棣惡狠狠地說,“我就滅你的十族。”

於是,朱棣一面命人繼續將方孝孺關押獄中,一面搜捕其親戚家屬等人,以及他的學生,算作十族,押解至京。

在當年的六月二十五日,也就是朱棣登上皇帝寶座的第八天,就在南京的聚寶門,當著方孝孺的面,朱棣將“十族”一個一個地殺戮。每殺一個追問一聲方孝孺,是否回心轉意。當方孝孺看到他的弟弟方孝友受自己的牽連,就要被砍頭時,深感痛心,淚流滿面。

方孝孺兄弟三人,感情很好。哥哥方孝聞早在方孝孺任職漢中府的時候,就已病逝。方孝孺聽到喪訊,悲傷了很久。而今,弟弟又遭此劫難,方孝孺內心的傷痛無法言說。他的弟弟孝友卻絲毫沒有責怪他,反而在死前勸慰其兄,作詩道:

阿兄何必淚潸潸,取義成仁在此間。

華表柱頭千載後,旅魂依舊到家山。

誅方孝孺十族,死者達八百七十三人,行刑七日方止。

臨到最後殺方孝孺時,方孝孺謾罵不止。朱棣先是命人將方孝孺的嘴割裂至兩耳,並割下舌頭,隨後處以凌遲之刑。

死前,年僅四十六歲的方孝孺器宇軒昂,作《絕命詞》一首。

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

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猶;

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

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

嗚呼哀哉兮庶不我尤!

清初史家谷應泰這樣嘆道:“嗟乎!暴秦之法,罪止三族;強漢之律,不過五宗……世謂天道好還,而人命至重,遂可滅絕至此乎!”

歷史上絕無僅有第一個被滅“十族”的儒學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