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月調查 公筷已成新“食尚”洗碗工更忙了

原標題:滿月調查 公筷已成新“食尚”

满月调查 公筷已成新“食尚”洗碗工更忙了

一家連鎖餐飲店為每道菜配了公勺或公筷。

满月调查 公筷已成新“食尚”洗碗工更忙了

越打星餐廳裡,每位客人的餐具都用保鮮膜密封,其中就包括公筷。

3月10日,首都文明辦發佈《公筷行動公約》,號召全體市民共同參與“公筷行動”。多個行業協會也聯合餐飲商家發出了相關號召,以此防止食源性疾病傳播。

公約就要滿月,公筷公勺究竟有沒有擺上飯店餐桌?食客們用得順不順手?連日來,記者探訪朝陽、東城、西城等區的多個知名商圈,看看使用公筷公勺是否成了新“食尚”。

新風勁吹

一菜一公筷眼下正流行

在朝陽大悅城7樓的望湘園餐廳,服務員每上一道菜,都會特別放置一雙公筷。

“春節之後,大悅城物業和望湘園總部都發了通知,要求門店必須主動提供公筷公勺。”店長魏先生告訴記者,這樣的“公筷改革”已持續兩個月,13名員工已習慣成自然。

眼下,朝陽大悅城的客流仍在緩慢恢復,近90家餐企開放堂食,佔全部餐飲門店數量的97%。每家店鋪的飯桌上都擺放著一個小小的標牌,上面寫有“安心堂食”字樣。

原來,為支持商業服務業復工復產,朝陽區商業聯合會在上個月推出了“安心堂食”倡議。配備公筷公勺、結賬區設一米線、隔桌就餐……14條細緻的條款成了餐飲商家的實用“工具書”。如今,該計劃已覆蓋全區所有商圈的餐飲門店。

在東城特色餐飲街簋街,公筷公勺就更不是新鮮事兒了。早在2008年,簋街出臺了全市首個餐飲服務質量標準,其中就有規定:中餐每桌都須配備公筷公勺。

但在疫情之下,這項制度有了更加嚴格的升級版。以花家怡園為例,從前一桌餐食只配一兩雙公筷。如今,酒店嚴格執行起了“一菜一公筷,一湯一公勺”的制度,服務員不但主動提醒顧客使用公筷,必要時還會提供分餐服務。

在王府中環的一家粵菜館,餐廳還特別定製了黑色公筷,與此前的白色私筷區分開。一黑一白,兩雙筷子分別放在顧客左右兩側,顯得非常別緻。在不少火鍋店,除了公筷之外,還特意準備了生食專用筷。

餐飲新風幾乎吹遍了本市各大商圈。記者近日走訪了西單、崇文門、藍色港灣、簋街、青年路等地,在隨機走訪的10家餐飲門店中,8家都主動在上餐時擺放了公筷、公勺或取菜夾,另外兩家餐廳也在記者的要求下提供了公筷。

餐具清洗

兩位洗碗工從早忙到晚

餐飲新風讓很多人感到欣喜。然而鮮有人知的是,一雙小小的公筷,對商家而言卻意味著多了一份經營成本。

自正月十六起,越打星朝陽大悅城門店就一直堅持開門營業。昨天上午11時記者來到這裡,發現桌上擺放的餐具極為講究。黑色塑料私筷、褐色木質公筷以及兩杯、一碟、一碗,都齊整碼放在托盤裡,並用食品保鮮膜包裹起來,使用時由顧客自己拆開。如此細緻的餐具套裝,也是疫情之後的新變化。

“每個工作日,我們大概要接待四五十位顧客。到了週末,這個數字要超過一百人。”門店主管侯國碩介紹說,儘管客流尚未恢復,但因為推廣公筷公勺,餐具的清洗和消毒任務卻不比從前輕鬆。

她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從前筷子“公私不分”,假如有100位客人就餐,就只需清洗消毒100雙筷子即可。但現在,私筷、公筷各有100雙,有的湯菜還要專門配公勺。這樣算下來,筷勺清洗消毒的工作量翻了一倍還多,再加上採購筷勺的物料成本,每月增加支出五六千元。眼下,餐廳的服務員只有一半返崗,清洗任務陡然增加。兩位洗碗工原本的午間三小時休息也不得不壓縮了,一直要忙到晚上10時30分才下班。

在西單君太百貨商場的一家餐廳裡,經理饒先生最近為急劇下降的客流發愁。餐廳裡36張大桌,工作日每天卻只迎客十來桌。即便經營狀況如此艱難,餐廳裡還是執行了“一菜一公筷”的制度。

“配公筷雖然沒有強制性要求,但這是疫情防控的必然,成本再高也得做。”饒先生說,眼下,公司賬面吃緊,並沒有再採買特製公筷。但隨著經營狀況的日漸好轉,餐廳正計劃採購加長版或顏色鮮豔的筷子做公筷,用鮮明的視覺衝擊提升公筷使用率。

公筷推廣

餐飲習慣得慢慢培養

“十多年前,花家怡園就已經配公筷了。但不論是顧客還是服務員,那時候使用公筷的意識還不太強。”簋街商會秘書長、花家怡園市場營銷總監周梅華說,有些客人嫌麻煩,會主動要求服務員撤掉公筷。我國傳統的餐飲習慣就是熱熱鬧鬧的合餐,大家共飲一碗湯,共吃一碗飯,方顯感情深厚。近些年來,傳統餐飲觀念漸漸有所改變。尤其是疫情發生以來,使用公筷作為餐桌文明的一種,被更多市民接受並付諸實踐了。

“用公筷的人肉眼可見的多了。”市民小葉的父親是一名醫生,所以她從小就知道細菌病毒常在飲食時傳播,因此也一直是公筷的堅定支持者。從前,餐廳往往不主動提供公筷,她和朋友聚餐時也不好意思專門索要公筷,“顯得很生分似的。可現在,用不著我主動要求,餐廳就把公筷擺上桌了。”

望湘園的店長也有同樣的感受。“尤其是商務宴請時,顧客佈菜、夾菜幾乎百分百用公筷了。”不過,一家人吃團圓飯,常常還是吃著吃著就“公私不分”了,“這也屬於正常,餐飲習慣的改變不在一朝一夕,得慢慢培養。”

很多市民都贊成用公筷,但一吃嗨,就不知不覺把私筷插進菜裡了。其實,要把一雙小小的公筷嵌進人們的生活,功夫更在餐桌之外。“最大的難題在於改變大家的觀念和意識,應該做好公筷公勺的使用宣傳,讓大家明白不是筷子伸進一個盤子裡才叫親密。”周梅華說。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公筷雖然在各大商圈的餐廳成了“標配”,但宣傳海報、標語卻鮮少出現。記者僅在西單大悅城6樓的一家餐廳門口,發現了一張A4紙打印的提示單,上面寫有“本店倡導使用公筷”的字樣。

“現在是推行公筷公勺的好時機。我也相信借這次機會,餐飲文明會得到極大的推廣。”周梅華說。

鏈接

公筷問答

對話簋街商會

秘書長周梅華

問:什麼情況下應使用公筷公勺?

答:兩人以上合餐,都應使用公筷公勺。

問:使用時有什麼注意事項?

答:公筷公勺是公用的,不能直接拿來入口,夾完菜後應放回原位。用公筷取餐時注意適量,吃不了的也不能再放回盤子裡。

問:吃火鍋時有必要使用公筷嗎?

答:食材要煮沸持續一段時間才能起到消毒作用。所以也應該使用公筷。

問:使用公筷公勺和分餐制是一回事嗎?

答:不是一回事。分餐制指的是上菜之前,在儘量保持食物形狀的前提下,由服務員按顧客數量分裝菜品。

問:與分餐制相比,公筷公勺的優勢在哪兒?

答:中國人講究熱熱鬧鬧的“團圓”,整魚整蝦的菜品也不適合分餐。而且對餐廳來說,如果全面實行分餐制的話,分餐和清洗的工作量會大幅增加。所以,它不如公筷公勺具有可行性。公筷公勺本質上還是其樂融融的合餐。

公筷故事

宋代就有公筷公勺了

宋代以前,上層社會吃飯時都是“一人一案”,由專人使用公筷公勺為食客夾菜。

《西湖志餘》記載,宋高宗每頓飯都要擺上兩雙筷子和兩隻勺子,其中就包括公筷和公勺。凡是他認為自己愛吃而且吃得完的飯菜,都先用公筷和公勺分到一個大盤裡去,剩下的飯菜則分賞給宮女。皇后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他說:“朕不想讓別人吃剩飯嘛!”

宋代以後,商業繁榮,食材豐富,烹飪方式多樣,尋常百姓也走出家門享受美食。飲食成為社交手段,象徵著分享、熱情的合餐制,逐漸變成社會主流飲食習慣。

北京晚報記者 朱松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