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城總動員 宿州走進“公筷”新“食”代

早春的宿城街頭,漸漸恢復著繁華,復工的餐廳迎送著來去匆匆的外賣小哥,進店用餐的食客也分坐就餐。特殊時期,公筷公勺、分餐進食走入公眾視野。

3月初,宿州向全體市民發佈“使用公筷公勺倡議書”,不少餐飲店從復工之日起,就推薦使用公筷。然而,別看是小小一雙公筷,真要把它嵌入人們的生活,並不容易。

近日,記者跟隨春天的腳步,走訪宿州多家餐飲店,一探究竟。


全城總動員 宿州走進“公筷”新“食”代

“公筷”推廣 中高端餐飲店已經走出一條路

近日,記者在宿城餐飲市場做了一番調查,發現倡導客人使用“公筷公勺”,乃至提供分餐服務,早已成為一些中高端餐飲店的固定服務項目。


全城總動員 宿州走進“公筷”新“食”代

3月27日,記者來到宿州國際大酒店,看到大廳醒目位置擺放了“公筷公勺”用餐標識,用以提醒、引導消費者。顧客進店前需經體溫檢測、信息登記等防疫流程,進店後,每張餐桌上都擺放著“使用公筷公勺”的宣傳牌,大家自覺間隔而坐。


全城總動員 宿州走進“公筷”新“食”代

“黑筷不入盤,白筷不入口。”酒店總經理王彬告訴記者,目前每道菜品單獨配一雙公筷或一把公勺,並且每位食客筷架上放有兩雙不同顏色的筷子,白色是公筷、黑色是私筷,鮮明的視覺衝擊提高了顧客使用的正確率。

全城總動員 宿州走進“公筷”新“食”代

全城總動員 宿州走進“公筷”新“食”代

“以前,顧客習慣圍坐在一起吃飯,相互夾菜以示親近,但疫情防控期間,這種傳統就餐習慣潛在地危及了群眾健康。酒店一直以來都倡導客人使用‘公筷公勺’,避免交叉感染。”王彬說,“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公筷公勺’能被大多數消費者接受,吃飯時一筷夾菜、一筷入口,既健康衛生,又尊重他人。”


全城總動員 宿州走進“公筷”新“食”代

中午時分,在餐廳一間包廂內,陶子一家人正在就餐。席間,她先用白色筷子將菜夾到自己碗裡,再用黑色筷子食用。“相比之前,使用‘公筷公勺’是麻煩了些,但這也是為了大家的健康安全著想。”陶子說。

全城總動員 宿州走進“公筷”新“食”代

全城總動員 宿州走進“公筷”新“食”代

當天傍晚,在金滿樓匯源國際大酒店,記者看到,每上一道菜,餐盤上都放有公筷或者公勺,桌上也有提醒市民使用公筷公勺的宣傳牌。

王君是金滿樓匯源國際大酒店的辦公室主任,他告訴記者,酒店提供公筷的做法由來已久。“為了顧客的健康,我們的公筷公勺每天都要高溫消毒。”王君說,以前一些客人嫌麻煩,就餐前還會要求服務員撤走公筷,但現在客人使用“公筷公勺”的意識明顯提高了。“我們也特別交代服務員,上菜前要提醒客人使用公筷和公勺。”

大眾餐飲業“公筷”推廣有點難

在當下的餐飲市場,消費者頻繁光顧的,普遍是一些大眾餐飲門店。它們往往開在老城區或商場內部,以提供2至8人座位,接待家庭會餐、小型聚會、工作用餐為主。而推行使用“公筷公勺”,基礎最薄弱、矛盾最突出的,恰恰是這些門店,他們要跨過運營成本、顧客習慣“兩座大山”。

全城總動員 宿州走進“公筷”新“食”代

經營一家羊肉館的汪磊說,因北方菜系向來以量大為賣點,分餐製做法很難打動顧客。“飯店在疫情防控之前也有使用公筷的做法,但那時操作起來有難度。”汪磊說,上公筷時,客人普遍的反應是“不必啦,都是一家人”,也有人說聲“謝謝”後,就將公筷棄置一旁。

“分餐和公筷在高端餐飲業的行規裡早已有之。只是因為人工成本太高,所以大眾餐館實施起來有點難。”汪磊說。

全城總動員 宿州走進“公筷”新“食”代

另一家老字號連鎖火鍋店的李經理認為:“配齊公筷公勺的確會增加企業成本,但從長期來看,這會成為一種‘新食尚’。尤其剛復工的這段時間,餐飲企業都在使出渾身解數吸引顧客迴流,特殊時期,‘公筷公勺’反而更好推行。”

採訪中,也有餐飲店負責人表示,一定要讓市民充分認識到使用“公筷公勺”的重要性,這也需要相關職能部門加強此類知識的普及。

多數市民表示支持新風尚

朋友聚餐、親友吃飯,你們會用公筷嗎?3月28日,記者隨機採訪了10位市民,其中4位受訪者表示,基本不用公筷。但這些被訪者也表示會積極響應“公筷公勺”倡議,如果餐廳主動提供的話,在就餐過程中還是會使用公筷。


全城總動員 宿州走進“公筷”新“食”代

採訪中,也有不少市民認為,聚餐時是否使用公筷,取決於一起吃飯的同伴。“比如說和一些不太常見的,或者不太瞭解的親友吃飯,這時候你不知道他們的身體狀況,還是要用公筷的。”陳女士說,而比較熟的閨蜜和朋友,可能就不會那麼在意了。還有人表示,會顧忌同伴的感受,“如果我提出用公筷,搞得人家不太高興怎麼辦?傷感情!”


全城總動員 宿州走進“公筷”新“食”代

“俗話說,‘病從口入’,通過飛沫、接觸傳播,大家圍坐在一起,你一筷我一勺,病毒就有機會‘趁虛而入’。而使用‘公筷公勺’、分餐進食就能避免這種潛在隱患。”公務員周女士對此舉雙手贊成,“雖然用‘公筷公勺’吃起來比較麻煩,但是我覺得這樣既安全又安心。”

今年32歲的崔娟認為,如果有條件,則會使用“公筷公勺”。“新時代新風尚,這是從健康的角度出發。”她說,若飯店提供,用起來很自然;但如果確實沒有,為避免傷和氣,她不會主動提出使用“公筷公勺”。

全城總動員 宿州走進“公筷”新“食”代

58歲的邵世梅則認為,使用“公筷公勺”一是太麻煩二是不符合中國人的飲食文化傳統。“在家中聚餐時,可能我們會覺得子女嫌棄自己,客人會覺得主人沒有誠心,如果席間有人刻意使用‘公筷公勺’會顯得生分。但是如果在外就餐,還是很有必要使用‘公筷公勺’的。”

全民動員共守“舌尖上的健康”

對於使用“公筷公勺”倡議,市立醫院傳染科副主任武玲表示很贊成。“如今,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風,排隊時保持距離、見面問好不握手……這些細節成為人們的共識和心照不宣的基本禮儀。要實現全民健康,一定要避免‘飲食不潔’帶來的隱患。”武玲告訴記者,甲肝等消化道傳染病,引起慢性胃炎的幽門螺桿菌等疾病,都容易在一起就餐時傳播。“使用公筷能阻斷疾病的傳播,但不會阻斷友情親情。讓分餐制和‘公筷公勺’走進尋常百姓家,只做推廣和規範還不夠,要樹立全民意識,使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走進每個人的心裡,成為自覺行動。”

全城總動員 宿州走進“公筷”新“食”代

全城力促“公筷行動”,從公共餐桌推廣到家庭飯桌,還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市人大代表沈會表示,使用“公筷公勺”,不是矯情而是文明,是拒絕生病而不是生分。家有老人,要善意引導使用“公筷公勺”;宴請賓客,要主動引導使用“公筷公勺”;教育孩子樹立良好的“公筷意識”,做到專人專筷、多人公筷,既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更彰顯社會責任。

“公筷比分餐更適合國情。”沈會建議,婚慶等大規模聚餐活動時使用分餐制,讓“分餐”成為新時尚,用“小餐桌”帶動“大文明”。

全城總動員 宿州走進“公筷”新“食”代

皖北衛生職業學院老師田娜娜認為,好的行為習慣,需要一個引導的過程,“學生在食堂就餐,一直都實行分餐制,每人一套餐具,我們更鼓勵學生自帶餐具。同時,倡導學生在居家生活中推進‘公筷公勺’使用,儘管家庭中公筷的使用是關乎傳統和文化習俗的‘私事’,不能強制,也很難一蹴而就。但我們也能看到,當下年輕人,對於分餐和使用公筷是習以為常的。這種新的飲食文明的演化,很可能會在代際更替的過程中最終完成。”(劉曉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