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托孤大臣,司马懿等人为何没能制约皇权,反沦为新君的消耗品

公元226年盛夏,刺眼的阳光照耀着曹魏的皇城,却无法窥视密闭的寝宫。魏文帝曹丕,这个继王莽之后第二个受禅上位的皇帝,正奄奄一息地躺在龙床上,向太子曹叡作最后的叮咛。

说实话,曹丕并不喜欢这个儿子,否则也不能狠心赐死他的生母甄氏,不过既然选了人家接班,就得把后事安排妥当。为了稳住新君即位后的局面,曹丕给曹叡指派了四个托孤大臣,按地位排名,先后是:曹休;曹真;陈群;还有我们的老熟人司马懿。请记住这个顺序。


作为托孤大臣,司马懿等人为何没能制约皇权,反沦为新君的消耗品

这是一份精挑细选的名单,连座次排序都用意深远。首先,由战功显赫的同族曹休做老大,就能镇住满朝的文武和宗室,而后面三个全是曹丕的嫡系,是做公子时招揽的人才。三人中,曹真为武将,陈群是文臣,而司马懿则属于谋士,只要有他们在,曹休就不可能大权独揽,可谓才尽其用,相互制衡,相得益彰。然而,这对即将登基的曹叡来说,老爹费尽心机所安排的一切,似乎并没有意义。

说起托孤大臣,就不得不提到咱们的诸葛丞相了。三年前,诸葛亮在永安接受了刘备的托付,把自己卖给了后主刘禅和他的蜀汉政权,并在此后的日子里,权倾朝野臣不嫉,功高盖主主不疑,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传为千古美谈。


作为托孤大臣,司马懿等人为何没能制约皇权,反沦为新君的消耗品

遗憾的是,尽管此后也有过很多次托孤,却再难找到诸葛亮这样的了,那些托孤大臣不是被皇帝搞掉或杀或贬,就是搞掉了皇帝另立新君,或者干脆自己做起了皇帝。当然,相对和谐的也不是没有,比如明朝的万历首辅张居正,趁着皇帝还搞不定他,自己先死掉了。

不言而喻,托孤大臣就是悬在龙椅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即便没有篡逆的野心,对皇权也会产生巨大的压制。因此,只要新君的实力允许,无不对托孤大臣痛下杀手。那么曹休司马懿等人的命运又将如何?是杀是贬还是篡权乱政?都不是,因为新君曹叡是个比秦皇汉武稍有不及的英主,对他们有更科学的使用方式。


作为托孤大臣,司马懿等人为何没能制约皇权,反沦为新君的消耗品

黄初七年,刚刚即位的曹叡封曹休为大司马,做军队的最高统帅。别忙,还有后半句:都督扬州。什么意思?就是说,让三军总司令曹休去主持扬州的地方军务,至于政务么,还得跟实际占有者孙权商议。另外多说一句,曹休的军事能力非常有限,吴国大将朱桓就认为曹休是靠亲戚关系上位的,绝非智勇之将。那么除了曹休还有没有更合适的人选呢?至少三个,曹洪、张郃、徐晃,前一个是曹操的堂弟,后两个是五子良将,都是至忠至勇的勋旧之臣。

太和元年(即公元227年)六月,魏明帝曹叡下诏,封司马懿为骠骑将军,都督荆、豫二州,屯驻宛城。太和二年正月,封曹真为大将军,都督雍凉,驻守长安。至此,四大辅臣已去其三,曹叡已是大权独揽。对了,还有个陈群没有打发,不过留下自有留下的道理。


作为托孤大臣,司马懿等人为何没能制约皇权,反沦为新君的消耗品

在《魏略》中有这样的记载,说太和五年(231年)的时候,曹叡因大将张郃被蜀军所杀,便当众感叹:“敌国未灭而大将先死,以后可怎么办呐?”时任司空的陈群就随声附和:“张郃确是良将,国家离不开他。”本来这话也没什么,可颍乡侯辛毗却偏要挑毛病,他质问陈群说:“你这是什么话!以前武帝(曹操)在的时候,人们都说天下离不开武帝,后来文帝(曹丕)即位,又说天下离不开文帝,如今明主当国睿智少有,一个张郃又算得了什么?”陈群听得心惊胆战,马上改口说:“的确如你所言。”曹叡听完哈哈一笑:“陈群可真是善变呐!”

不难看出,陈群在曹叡面前表现得十分乖巧,不会像诸葛亮那样动不动就把先帝搬出来教育新君,而且他是文官,远离兵权,对曹叡没有威胁。再说了,大权独揽不等于大事全干,曹叡的个人能力再强,也得留个干活儿的。


作为托孤大臣,司马懿等人为何没能制约皇权,反沦为新君的消耗品

太和二年(228年)九月,首辅曹休在石亭大败于吴国陆逊,不久病死。太和四年(230年)七月,次辅曹真率军伐蜀无功而返,因病调回洛阳,次年三月离世。司空陈群在朝期间,殚精竭虑尽忠职守,于青龙四年(236年)病逝。只有司马懿活过了曹叡,除了健康问题,这跟个人运气也有很大的关联。

曹叡在位十三年,让司马懿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先后与吴、蜀、辽东等强敌作战,大仗七次小仗无算,能活下来实属不易,更别说干涉朝政了。魏明帝曹叡在位期间,四个辅政的托孤大臣形同虚设,不但无法与曹叡分权,还在无休止的战争中逐一陨落,彻底沦为政治上的消耗品。好了我是小歇,感谢关注欢迎留言,再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