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關節炎骨質疏鬆,這些誤區一定要看哦

得了關節炎,一定就會骨質疏鬆嗎?我們常常覺得關節炎只有老年人才會患上,其實現在也有許多年輕人也會患上關節炎,那麼生活中有哪些誤區呢?下面這四點,大家一定要多多注意。


關於關節炎骨質疏鬆,這些誤區一定要看哦


1、骨質疏鬆是不會痛的

大家常以為腰痠背痛、關節痛就是骨質疏鬆。

其實,大多數骨松是沒有症狀的,一旦有症狀,常常就是骨折。所以如果不是因為強烈的外力撞擊,而只是輕微跌倒就造成骨折,那麼就可能是來自於骨質疏鬆。這也就是為什麼小孩子或年輕人摔跤、跌倒都沒事,但年紀大了,卻稍微碰一下就會骨折。

我們如何在沒有症狀前,診斷出是否有骨松呢?可以透過骨密度,藉由DXA(雙能量X光吸收儀)機器來檢測。

2、光測腳跟,無法確認是否有骨質疏鬆

要測量是否有骨質疏鬆,只要測測腳跟就知道了!

其實,這是不夠的。腳跟的超音波只能當作篩檢,骨密度比較低的人,更要進一步用DXA(雙能量X光吸收儀)機器來做診斷。

骨質疏鬆的診斷,是用骨密度T值來看。這是與年輕人比較,小於年輕人的某個百分比以下,例如小於或等於負二點五,就稱為骨質疏鬆,介於負一至負二點五之間,稱為低骨量,但臨床上則是反過來,只要發現有脆弱性骨折,不需要根據骨密度T值,就可以判斷病人有骨質疏鬆症,開始進行治療。

3、骨質疏鬆會提高死亡率

骨質疏鬆不像心肌梗塞、中風等疾病嚴重。

多數人都認為骨質疏鬆不是什麼大病,當然也不知道骨松這麼常發生。在美國,因為有骨松而骨折的病人,約有一百五十萬人,不過,美國一年發生心肌梗塞加上乳癌、中風的患者,其實,都還比一百五十萬人少!

骨質疏鬆罹病率如此之高,民眾卻從來都不覺得骨松是個大病,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有一半來自脊椎壓迫性骨折,且多數是沒有症狀的,而雖然髖關節骨折很痛,痛到病人必須就醫,但以發生的比例上來說,相對較低,而且骨科治療後,醫師與病人常常就忘記造成髖部骨折的原因是骨松,所以也就沒去治療了。

大家都以為骨松骨折的死亡率不高,但數據統計,女性因骨松所造成的死亡率為百分之十五,男性則是百分之二十左右。

比較起來,急性心肌梗塞的死亡率少於百分之十,所以骨質疏鬆的死亡率,遠比想象中來得嚴重。

4、年紀大了,當然會變矮

其實這常常是骨松的一種表現,並不是正常的現象,所謂的「倒縮」,可能是脊椎壓迫性骨折,當然也可能是脊椎側彎,或其他原因。而脊椎壓迫性骨折,則是骨松最容易發生的三部位之一。

三個骨松骨折的好發部位,分別是:脊椎骨折、手腕骨折、髖部骨折。這裡提到的骨折,是指不是因為重大外力,例如車禍、被外力撞到等,而只是輕微碰到,或者跌倒就骨折。

大家都覺得人老了,就是會變矮,其實這是十分錯誤的迷思,所以如果家裡的老人家,現在的身高比過去變矮超過三公分,那麼就應該特別注意老人家是不是有骨質疏鬆。

一旦我們的關節受到了損傷,尤其是其中的軟骨組織受損,由於軟骨組織是沒有血供和神經的,所以軟骨組織是無法自己癒合的,如果長期拖延不治療,最終會影響我們的行動,而且還要承受巨大的疼痛。

這時候我們可以選擇採取SVF注射治療,SVF全稱叫做自體脂肪來源複合修復因子,是將抽取出來的人的自體脂肪組織,除去其中的成體脂肪細胞而成,主要成分是原生態脂肪間充質幹細胞+PRP(富血小板血漿)+高濃度的營養細胞群。

脂肪間充質幹細胞,廣泛存在於人體脂肪組織中,可分化成軟骨細胞;富血小板血漿PRP,含高濃度的白細胞,比如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可控制組織的炎症反應;營養細胞,由多種細胞因子和免疫因子組成,為脂肪間充質幹細胞ADSCs提供良好的微環境。


關於關節炎骨質疏鬆,這些誤區一定要看哦


SVF中的各組分之間有協同效應,相互影響並通過自分泌和旁分泌作用,增加組織的修復能力和創面癒合能力,安全、有效。所以對關節腔內的實質性損傷,SVF無疑是更合理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