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于禁帶領四萬大軍降於關羽,但是關羽為什麼不用呢?你怎麼看?

MILKLA


劉備集團對自己抓到的、或走投無路來投靠的降將,從來是興趣不高!

1、嚴顏,自幫助張飛後,突然消失了。

2、張任,劉備入川,好不容易抓了忠勇之士張任,卻令軍士去勸降,結果當然不出意外,因“不侍奉二主”而殺掉。



3、馬超,215年馬超僅帶幾人投靠劉備,後帶兵合圍成都逼劉璋投降。217年馬超策動氐族雷定七部萬餘人,助劉備爭奪漢中。功勞不算小,按理他與曹操有不共戴天之仇,是北伐的一把利劍。可仍得不到重用,鬱鬱而終!

4、黃忠,是帶有人馬投靠的劉備,稍微好一點(他當時可以投靠東吳),但也只是在定軍山一戰為統帥,平時都是按諸葛亮的計劃行事。

5、夏侯霸,走投無路,到蜀國連個朋友都交不到,最後也消失了。



關羽歷來瞧不起人。

《三國志》記載:關羽當初:“聞馬超來降,舊非故人,羽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比誰類?亮知羽護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

(意思是:關羽聽說不是自己老朋友的馬超前來來投降,就寫信問諸葛亮:“馬超這個人品德才幹本領與誰是一個層次的?”諸葛亮回覆關羽說:“馬孟起這人雖不是一般人能比,只與張飛差不多,不及你關羽美髯公冠絕古今。”關羽看了諸葛亮的回覆的書信,非常高興,把信展示給各位賓客們傳看。)

看關羽這是做的什麼事?人家馬超走投無路來了,沒有非分之舉,也不礙你的事,嫉妒什麼?把私下的信公開傳閱,這一下好了,自己的虛榮心得到一點的滿足,鬧得一圈人心裡不舒服。例如《三國演義》中,張飛就不服氣找馬超單挑,大戰了三百回合還耍賴,要挑燈夜戰。搞得劉備為張飛擔心。

《三國演義》中,張郃與張飛有三戰,

第一次,張飛與郃戰到二十餘合,因張郃“望見山背後有蜀兵旗幡,.不敢戀戰。

第二次:兩將在火光中,戰到三五十合……張郃不見救兵至,只得奔瓦口關去了。

第三次:張郃與張飛戰到十合,郃又詐敗。

三次單挑,張郃都不及張飛,如果張郃能一心一意與張飛打,四五十個回合應該沒問題。而馬超只要二十個回讓張郃敗退。由此可見,馬超比張飛技高一籌,馬超在葭萌關與張飛單打獨鬥,有所保留。

關羽連馬超都瞧不起,哪兒看得起于禁!


碧水青山0


首先要更正題目裡一個小問題,于禁投降時是三萬大軍,而且只是迫不得已才投降,並非真心,所以關羽沒法直接使用。

于禁率部向關羽投降是大家熟悉的水淹七軍一戰,根據《三國志·于禁傳》記載:

秋,大霖雨,漢水溢,平地水數丈,禁等七軍皆沒。禁與諸將登高望水,無所迴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龐德不屈節而死。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于禁並非是因為敬仰劉備或者關羽,帶著部隊主動來投降,而是被困在大水裡,關羽率水軍打上門來,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為了活命才投降,而且他們的家人也都在魏國,所以無論是于禁還是三萬大軍肯定都不會對蜀漢效忠。在這種情況下,關羽怎麼可能放心直接使用於禁的大軍呢。而更糟糕的是關羽自己的部隊也不多,所以不能將降軍打亂編制分散在各軍裡使用。

關羽攻打襄樊的時候具體帶了多少部隊並沒有史料記載,但是在劉備打下益州以後,孫權曾經率大軍來爭奪荊州,這一次關羽率部和魯肅在益陽對峙時號稱有三萬大軍,一般號稱都是要比實際多,所以關羽實際能動用的機動部隊應該少於三萬。

而且曹操命于禁率七軍來救援樊城,關羽是蜀漢名將,曹操一向對他很重視,那麼派給於禁的部隊不會比關羽更少。根據《華陽國志·卷六》記載,于禁所部七軍是三萬人,這麼推算關羽的大軍最多也就三萬。

水淹七軍一下子抓了三萬俘虜,這確實是一個很大的勝利,但是關羽自己的部隊也不過三萬左右,和俘虜數量差不多。這麼多俘虜即使解除了武裝留在軍中也是一個大隱患,如果分兵看管那麼會削弱自己的力量。所以最後關羽決定將所有的俘虜送到荊州關押也是權衡利弊以後的決定。


不沉的經遠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率荊州軍北上,圍襄樊甚急。曹操命于禁領七軍(三萬多人吧)支援襄樊前線。結果全軍大敗,于禁投降、龐德戰死,七軍三萬餘人全部被俘虜。



面對這幾萬俘虜,關羽可愁壞了!

殺了?一世忠義形象被毀。

放了?俘虜放回去,拿起武器又是戰鬥力。

收編?那問題來了,關羽為何不用這波人?



首先:于禁率七軍前來對戰關羽,大家雄心壯志的趕往前線,結果一箭未發就輸了。他們不是輸在戰鬥力不足、也不是輸在戰術失誤,而是輸給了天氣,大家肯定不服氣。

其二:就是龐德的寧死不降起了表率作用,龐德作為曹營的新人,都能做到寧死不屈,再看其他人,誰還敢降?

其三:就是軍法問題,這些士兵的家屬都在魏境,若士兵投降,其家屬必然蒙羞,甚至還會被株連。

所以這數萬魏軍屬於被俘,不屬於投降,自然不會為關羽效力,關羽自然也不敢用他們上戰場。

不能殺!不能放!不能用!那就只能關押了,於是關羽將這幾萬魏軍關押在江陵。關押那就得管飯吧!一下多了幾萬張嘴吃關羽,這就導致關羽糧食出現緊缺,最後竟然去奪東吳的糧食,孫權大怒......所以啊,關羽戰敗,也有關羽被俘虜吃垮的原因在裡面!


左將軍


于禁乃曹操手下大將,公元219年,關羽攻樊城,于禁與龐德一起救援曹仁,此時大雨連綿,漢水暴漲,七軍都被大水淹沒。于禁和眾將登高坡望水,沒有可以迴避的地方,關羽乘船攻打于禁等人,于禁隨即投降,被關押在荊州江陵。

孫權破荊州殺關羽後將於禁從荊州獲釋到了吳國。公元221年,孫權遣還於禁回魏。曹丕表面上任命他為安遠將軍。于禁拜謁曹操的陵墓時,曹丕卻命人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于禁降服之狀,于禁見到後,便因為覺得丟臉而羞愧得病死去,同年去世,諡曰厲侯。

《三國演義》總結他“三十年來說舊交,可憐臨難不忠曹。知人未向心中識,畫虎今從骨裡描。”

其實于禁的被俘軍隊是有戰鬥力的。關羽將其俘虜後被逼投降有以下幾種可能:

第一于禁投降是為了保全幾萬兵士性命而降,不可能因為自己為了保全個人性命而降。關羽也是知道其心事,這些軍隊即便用於同曹軍作戰的戰場也還會臨陣脫逃甚至倒戈,所以既不能用於戰場,又不能用於鎮守後方。

第二既然不能為我所用,那麼關公為何不斬殺于禁?筆者認為是關羽的仁義。關羽曾經降曹而於于禁算是故交不忍殺之只是關押於江陵。

第三是關羽根本未將於禁的這支敗軍放在眼裡。當時關羽大敗魏軍,據說曹操嚇得要遷都避其鋒芒,心高氣傲的關羽更不會利用這些個俘虜了。亦或是關羽直接就瞧不起于禁。





神舟六


不知大家聽過解放戰爭時,對國軍俘虜開展大規模的“訴苦運動”沒有?中共就是以這個方式,把大批的俘虜變成了自己的戰士,解決了兵力的來源。直到三大戰役時,共軍中“解放戰士”的佔比幾乎達到了70%。但大批的俘虜,都不是一俘虜過來,就能馬上使用的。古代沒有什麼思想工作可做,俘虜轉化為自己軍隊的幾率比較小。但也有例外;

中國人的家庭觀念,幾千年來都是根深蒂固的。士兵的戰鬥力強弱,很大程度是跟家庭、家族的生死榮辱連在一起的(秦兵的強悍,就是這個原因)。曹操收編的青州兵,就是因為妥善的安置了青州兵的家屬,才成為曹操手中的一支精銳的。這班人是黃巾出身,曹操徵張繡時,就只有于禁震懾住了他們。所以,于禁此次“七軍”的戰士,估計也是以青州兵為主。

關羽俘虜了他們,其實是一個大麻煩;他們的家人都在曹魏,你的思想工作再厲害,也不可能讓他們服服帖帖的為你所用。最小的麻煩是利用在前線之便,集體逃散回到魏國。最大的危害是戰鬥中反戈一擊,幫助曹仁殺敗荊州兵。而關羽明知這班人不可用,還是不忍坑殺,只好送回江陵羈押。還要從本來就兵力不夠的前線,抽出相當的兵力押解俘虜、看守俘虜。要押送四萬俘虜走幾百里路,還要帶著糧食,至少不可能少於三千人。項羽、曹操之所以大批量殺俘虜,其實也是不得已而為之。這也可以殘酷的從另一面解釋什麼叫“慈不掌兵”了!所以,關羽這一做法,是真正體現出了他是真正的仁慈和善良,他不成聖誰能成聖?!

于禁可不像《三國演義》描述的那麼沒用,那麼的無恥。龐德不是主帥,他的殺身成仁不會對士卒有什麼影響。于禁可不同,他是“五子良將”之首,長期的征戰,生死早已司空見慣。個人生死榮辱對他來說,應該早已不縈於心。他當然知道,他要頑抗到底,這四萬將士將死無葬身之地。作為主帥,他不得不為這些將士的生死著想。他的家人也是在魏國的,難道他不知;道關羽絕不會反過來用他為將?他不知道將受到無窮的汙辱?但他是沒有選擇的,只能犧牲自己的名譽,保存這四萬將士的生命!

再看看關羽失荊州時,因為呂蒙控制了荊州兵的家屬,所以半路上荊州兵全部散去。魏延與王平對壘時,當魏延手下的將士認為是魏延“造反”時,也是選擇了散去,為何?也是因為魏延的兵將家屬都在蜀中的緣故,如果魏延是真的造反,家屬安危就沒有保障了。從這些就可以看出,為什麼關羽不敢使用於禁的降卒了!


傲視蒼穹39


公元219年,關羽率軍攻打樊城,曹操派大將於禁率七軍救援樊城,八月,關羽水淹七軍,于禁投降。關羽將於禁等三萬曹軍俘虜押往自己的大本營,然後率自家兵馬猛攻樊城,在這過程中,關羽並沒有藉助於禁等降軍的力量。

我相信任何人在那個時候,都不會用於禁等三萬降軍,關羽率軍攻打的是樊城,曹操的地盤,帶一群曹軍俘虜去不是找死?于禁等人戰敗,並不是敗在攻打下,而是敗在大水上,這一群俘虜心裡肯定不服,等到前線與曹仁等人幹架時,于禁這群俘虜肯定會反,那麼關羽不就腹背受敵?關羽沒有這麼傻,自己打仗還帶個炸藥包。

其次,如果不讓他們去打曹魏,而是讓他們後來打孫吳,他們肯定也不會出力,首先水淹七軍,自己的很多戰友都被淹死,心中早就對關羽有怒火,再加上此時的孫吳在幫助曹魏,他們就會把孫吳當成自己人,自己人打自己人,不可能吧?于禁這些俘虜的家人、親戚都在北方,你如果死心塌地的幫助關羽,那麼自己家人的性命不久丟了,所以這群俘虜從哪個方面都不會真心幫助關羽的,關羽肯定看破了,所以不用於禁等俘虜。

這個就跟白起俘虜四十萬趙軍一樣,當時白起只有將他們坑死,如果讓他們加入秦軍,然後去打趙國,拿著刀砍自己的親人,他們會願意嗎?


司馬長史


于禁為曹操的五子良將之一,跟隨曹操征戰多年,討黃巾,攻袁術,破張繡,擒呂布,抗袁紹戰功赫赫,威名遠播。曹操討伐張繡時,曾經稱讚于禁有古名將之風。後因功于禁升為左將軍,假節鉞,分邑五百戶,封一子列侯。

關羽猛攻樊城,曹仁抵擋不住,曹操派于禁和龐德一起救援曹仁,此時大雨連綿,漢水暴漲,關羽決堤放水,淹沒曹軍,並且乘船攻打于禁龐德,于禁隨即投降,龐德被斬首。

于禁在曹軍已是左將軍,益壽亭侯,假節鉞。關羽在蜀漢只是受封前將軍,加之關羽一向孤傲,更加看不起降將,而且,關羽包括劉備也給不了于禁更大的榮華富貴,所以,就算于禁本事再大,關羽也無法重用。


秦時明月照我還


才投降的士兵怎麼敢大規模用?

士兵都是有家有業的,除非勝利之後才能進行甄別選用,否則戰場上倒戈怎麼辦?


四川達州


這個問題很簡單,一,于禁名氣大,武力值不高,用他沒多大益處,二,招收了4萬降兵,有于禁在,有可能帶人譁變,就是用也是送往益州讓劉備安排,三,關羽驕傲成性,三流武值于禁不入他的眼,如於禁有龐德武值,關羽會考慮,四,關羽以忠義聞名,更看不起主動變節之人,五,于禁算是曹操身邊走得近之人,用他風險太大,何況關羽在曹營一直養不熟,一個人用自己理念衡量別人是絕大部分人的思維


小竹心


日本舉國投降,中國還說不要,偏要說中日友好?!怎麼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