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流行胡服,官服也受影响从宽袍大袖向紧身窄袖发展

唐朝统治者对服饰曾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如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唐太宗规定官吏袍服颜色:“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下服绯,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服以青,带以石。妇人从夫色。虽有令,仍许通著黄。”

唐朝流行胡服,官服也受影响从宽袍大袖向紧身窄袖发展

到了总章元年,也就是668年,规定除了天子以外,任何人再不许穿黄袍。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人们不再在服装上与封建统治者直接对抗,而巧妙地穿封建制度不曾限制的胡服。

胡服的基本特征是翻领、对襟和窄袖,在衣服的领、袖、襟、缘等部位,一般都缀有一道宽阔的锦边。《新唐书·五行志》说:“天宝初,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妇人则簪步摇钗,衿袖窄小。”可见妇女对胡服的偏爱更甚于男人。

唐朝流行胡服,官服也受影响从宽袍大袖向紧身窄袖发展

陕西乾县章怀太子墓、水泰公主墓墓室壁画和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群张礼臣墓出土绢画所绘妇女,可以看到这种翻领紧身窄袖的服装。从图像看,这种服装腰间系有一条缀有若干条小带子的革带,是从北方少数民族服装脱胎而来的蹀躞带。唐代文武官员腰间悬挂算袋、刀子、砺石、契芯真、哕厥、针筒、火石袋,合称“蹀躞七事”,民间则省去这些累赘,只留下垂带做装饰。

胡服的款式对唐代的官服很有影响。官服一般是圆领、大襟、大袖,其中大袖很影响人的活动,尤其在寒冷季节,因为透风,不利于保暖;大襟袍服也有行动不便的缺点。唐代自贞观年间就开始改造官服,将袍服向紧身、适体方向发展,尤其袖子改为紧裹双臂的窄袖,形成接近胡服的风格。最后在袍的膝盖部分施一横襕,称“襕袍”,大画家阎立本所绘《步辇图》中唐朝官员全是穿这种服装。

唐朝流行胡服,官服也受影响从宽袍大袖向紧身窄袖发展

妇女服装较男装更多吸收了胡服特征,一般上穿小袖短襦,下着紧身长裙,裙腰束至腋下,然后用绸带系扎。或者直接穿胡服,包括戴锦绣浑脱帽,穿翻领窄袖袍,条纹小口裤,还有透空软锦靴。有一段时间流行回鹘装,从甘肃安西榆林窟壁画上,可知这种服装略似长袍,翻领,袖子窄小,衣身宽大,下长曳地,一般用红色织锦制成,在领、袖等处镶有宽阔的织金锦花边。胡服的翻领启发了唐代妇女的灵感,于是盛唐以降,妇女流行袒领,里面不穿内衣,袒大半胸脯于外,唐诗中“粉胸半掩疑暗雪”,以及“长留白雪占胸前”,都是说的这种装束。从周防《簪花仕女图》中,还可以看到仅以轻纱蔽体,更多暴露肌肤的情况。

唐朝流行胡服,官服也受影响从宽袍大袖向紧身窄袖发展

与胡服一起流行的装束还有胡帽,包括蕃帽、搭耳帽、珠帽、毡帽、浑脱帽、卷檐虚帽等。唐以前的传统装束是“幞头”,是一块包头用的黑色布帛,幞头巾角皆成带状,通常在裹发时前面二角包过前额,绕至脑后结带下垂,另外二角由后朝前,自下而上,曲折附顶,于额上系结。远远看去,背后似有两条飘带。由于另外两角反曲折上系结于顶,故幞头又被称之为“折上巾”。幞头质地过软,而且系结过程也过于复杂,于是人们开始如胡人一样外出戴帽子,最早是向吐谷浑学习戴“羃䍦”。羃䍦是一种遮面之巾,用黑色纱罗制造,戴时覆于顶,下垂于背,在近脸面处开孔,露出眼睛和鼻子。

唐朝流行胡服,官服也受影响从宽袍大袖向紧身窄袖发展

唐高宗时期,羃䍦被帷帽取代,帷帽的前身是“围帽”,这是一种在藤席编织的笠帽上再装一圈丝网的帽子。“女人戴者,其四网垂下网子,饰以朱翠,谓有障蔽之状。”这种帷帽在模样上很像今天西方的“礼帽”,不过在帽子的后面加上一层丝绸纱幕而已。由于皮革或毛毡

制的胡帽比这种帷帽更加简便,以致人们很快争戴胡帽,使得羃䍦与帷帽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