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嘉瑩:《弱德之美:談詞的美感特質》

新書速遞 | 葉嘉瑩:《弱德之美:談詞的美感特質》

新書速遞 | 葉嘉瑩:《弱德之美:談詞的美感特質》

《弱德之美:談詞的美感特質》

葉嘉瑩 著

商務印書館

定價:66.00元

“弱德之美”是葉嘉瑩先生對詞體的美感特質提出的一種本質性說法,其所具含的乃是在強大之外勢壓力下,所表現的不得不採取約束和收斂的屬於隱曲之姿態的一種美。本書以詞人、詞史為線索,從文學體式、性別文化、歷史世變等多方面探討詞體的美感特質,是作者關於“弱德之美”之專論、講演、訪談的首次結集。

傳 道 中 西

葉嘉瑩先生是享譽海內外的中國傳統文化研究大家,畢生專注於中國古典詩詞的研究和傳播。早年畢業於輔仁大學。1948年赴臺北,先後任教於臺灣大學、淡江大學、輔仁大學。60年代赴美國,任密西根州立大學、哈佛大學客座教授。後定居加拿大,任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1990年當選為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此外,還被日本、新加坡、中國香港等地多所大學聘為客座教授,榮獲香港嶺南大學榮譽博士。自20世紀70年代末回中國大陸講學,先後被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四川大學等多所高校聘為客座教授或名譽教授,更在南開大學創立“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受聘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名譽研究員。2008年被中華詩詞學會授予“終身成就獎”,2012年受聘為中央文史館館員。

新书速递 | 叶嘉莹:《弱德之美:谈词的美感特质》

孜 孜 撰 述

葉先生勤於治學,著述頗豐。已出版的作品有《迦陵文集》10冊、《葉嘉瑩作品集》24冊,以及“迦陵講演集”“迦陵著作集”系列,“迦陵說詩”系列,等等。《弱德之美》是葉先生解詞的又一部新作,由商務印書館於2019年6月出版。本書緊密圍繞“弱德之美”這把解詞之密鑰而展開,主要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葉先生近年來以詩詞中的“弱德之美”為主題而撰寫的論文及書序,第二部分為根據葉先生在多所高校中講解“弱德之美”所輯錄的演講錄,第三部分附錄為葉先生之友人及弟子所撰的研讀“弱德之美”的相關論文及訪談錄。可以說,這部新作是研究和了解葉先生詞學觀最為重要的著作,更是通曉古詞之美的捷徑。

新书速递 | 叶嘉莹:《弱德之美:谈词的美感特质》

獨 創 新 說

“弱德之美”是葉嘉瑩先生對詞體的美感特質提出的一種本質性說法,也是詮釋詞的一把鑰匙。這一概念萌芽於葉先生在90年代撰寫的《論詞學中之困惑與〈花間〉詞之女性敘寫及其影響》一文。在該文中,葉先生曾就女性形象、女性語言,以及男性作者在女性敘寫中所無意流露出來的雙性心態,探討過《花間詞》所形成的一種美學特質,認為其中蘊含了一種不同於顯意識活動,而由文本中女性形象及女性語言所傳達出的深微幽隱之意蘊。自《花間詞》以後,詞在語言、內容和技巧上出現了較大轉變,背離了“花間詞派”的女性語言、女性形象及雙性心態。不過,

在葉先生看來,凡被認為是佳作的好詞,不論屬於哪種流派,則大多含有一種深微幽隱的言外之意蘊。換句話說,在詞的演進中,雖然寫作語言、寫作內容及寫作方式都已發生了種種變化,但是由《花間詞》所形成的,以富於深微幽隱的言外之意蘊為美的衡量標準,則一直沒有改變。

葉嘉瑩先生後來從豔詞發展史角度研究了朱彝尊愛情詞所蘊含的美學特質,正式提出了“弱德之美”這一概念。在《從豔詞發展之歷史看朱彝尊愛情詞之美學特質》長文中,葉先生提出,詞人內心鬱結的“難言之處”,是“在強大之外勢壓力下,所表現的不得不採取約束和收斂的屬於隱曲之姿態的一種美。如此我們再反觀前代詞人之作,我們就會發現凡被詞評家們所稱述為‘低徊要眇’‘沉鬱頓挫’‘幽約怨悱’的好詞,其美感之品質原來都是屬於一種‘弱德之美’”。

葉先生特別強調,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裡捱打,那不是弱德。弱德是一種堅持,是一種持守,是在重大的不幸遭遇之下,負擔承受並且要完成自己的一種力量,這種力量不是要用於進攻。也就是說,弱德是弱者以內力應對外壓的默默承受,是對自我和信念義無反顧的堅守。從更廣闊的視野來看,

“弱德之美”實際上根植於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尤其是道家和儒家的“弱德”之說。

新书速递 | 叶嘉莹:《弱德之美:谈词的美感特质》

多 維 視 角

本書以詞人、詞史為線索,從文學體式、性別文化、歷史世變等多方面探討詞體的美感特質——“弱德之美”。多維的視角更有助於立體而生動地揭示詞與人、社會、歷史相互交錯的演變真相。

比如,書中收錄的第一篇文章,就是以詞的演進史為背景,尤其是詞的三大轉變之後,結合個人視野與歷史視野的整體敘述,來探討朱彝尊敘寫美女與愛情的一類詞,剖析其中蘊含的“深微幽隱的言外之意蘊”。

第三篇文章主要論述詞之美感特質之形成及反思與世變之關係。在作者看來,小詞參差錯落的句式宜於表現一種低徊婉轉的姿致之美;小詞所寫的主要對象為歌伎酒女,多以美色與愛情為其突出顯著之特質;小詞的作者大多為男性,在敘寫女性的傷春怨別之情思時,無意中流露了自己內心中的一份失志不偶的哀傷。以上三點是《花間詞》的美感特質及其形成因素。

至於詞之美感特質與世變之關係,自唐五代迄於晚清之世,可謂歷盡滄桑。詞之內容與風格經歷了漫長的演進和變化,詞之美感特質與歷史之世變更形成了互為因果的多重複雜之關係。葉先生重點考察了唐末五代、兩宋兩個黃金時代。在她看來,從唐末開始,詞在形式與內容兩方面有拓展,隨著詩化之詞與賦化之詞的形成及演進,終於在南宋之世都先後各自完成了其所獨具的美感特質。

新书速递 | 叶嘉莹:《弱德之美:谈词的美感特质》

自 身 感 悟

葉先生所提出的“弱德之美”之說,不僅僅是她數十年研讀古典詩詞的總結,更是她坎坷一生的昇華。葉先生1924年生於燕京書香世家,一生飽經戰亂、喪親、去國、冤獄、羈遊、喪女等創痛,恰好印證了王國維所說的“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

葉先生早年身經離亂,1944年曾寫過一組《浣溪沙》,時北平淪陷已有七年之久,該作品中已表現出一種“弱德”的品質。不過,彼時涉世未深,心量未廣,雖有高潔好修的持守,卻仍有痕跡可尋而未至渾化之境。後來遠涉瀛海,遍歷艱辛,“平生幽怨幾多般”,而“弱德”的持守始終如一。

70年代初,葉先生夢中得詩,醒後不能全記,從所存的第二首絕句,即“波遠難通望海潮,硃紅空護守宮嬌。伶倫吹裂孤生竹,埋骨成灰恨未銷”來看,流露出的仍是一種絕望中堅貞的持守,情感深摯動人,但方其“空護”“硃紅”之際,“吹裂”“孤竹”之時,仍似有失落憾恨者存焉。喪女之痛後,痛苦越出極限,反而漸從悲苦中跳出。其後得遂還鄉之願,更是將全部熱情投入詩詞文化傳承的長流之中,為學已從“為己”轉到“為人”,為人更從“操之在人”轉到“操之在己”,遂爾有了一種以無生之覺悟做有生之事業,以悲觀之心境過樂觀之生活的超越,而作品中所體現的“弱德之美”也呈現出另一種風貌來。

葉先生曾在一次媒體訪談中說:“我這一生都是被動的,沒有主動的選擇,把我扔在哪兒,我就自生自滅去成長。”在她的學生看來,此語道盡了葉先生對弱勢逆境的銘心體認,但她接受且超越了萬般苦難辛酸,始終保持了中國知識分子“獨善”和“兼濟”的高貴品質,以小我促進著古典詩詞傳承的偉大事業。葉先生寫於2008年的詞說,“不向人間怨不平,相期浴火鳳凰生。柔蠶老去應無憾,要見天孫織錦成”,可謂是其多蹇一生的凝練寫照,既表現了先生一向自持的弱德,亦表現了先生不惜以己之薄力為理想獻身的誓願。

新书速递 | 叶嘉莹:《弱德之美:谈词的美感特质》

《弱德之美:談詞的美感特質》

新书速递 | 叶嘉莹:《弱德之美:谈词的美感特质》

《性別與文化:女性詞作美感特質之演進》

新书速递 | 叶嘉莹:《弱德之美:谈词的美感特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