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 葉嘉瑩:詩書藏於心,歲月不敗美人

文|程小亦

導語:

在每一屆的《詩詞大會》上,看著選手們對古典詩詞的掌握和理解,所流露出來的淡定、從容的狀態,讓很多人羨慕不已。

在中國的詩詞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南有張愛玲,北有葉嘉瑩”。

在《朗讀者》節目中那位滿頭白髮、氣質卓越、文采斐然、舉手投足間盡顯優雅、曼妙的耄耋老人,她就是古典國學大師葉嘉瑩,她是繼楊絳先生之後,被人們稱為第二個穿裙子的“士大夫”,連主持人董卿都親切的稱她為“先生”。

先生在《朗讀者》中曾表露過這樣的心聲:我的詩歌是我的親生經歷,讀我的詩歌就知道我一生的經歷。

葉嘉瑩:詩書藏於心,歲月不敗美人

即便她歷經了“一生漂泊、半世艱辛”,卻依然抱著那份最初的熱愛與真摯的感情投入古詩詞,用畢生傳達中國古詩詞之好。

毫無疑問,是詩詞,帶她走過人生的無常;是詩詞,伴她一路而來,承載了她一生所向。

葉嘉瑩先後應邀到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幾十所大學講學,她的足跡遍佈祖國大陸的每個角落。

葉嘉瑩的一生,幾乎就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甚至是中國當代文化史的一部別傳,讓人讀來韻味雋永、情意深長。

01年少顛沛流離

葉嘉瑩號迦陵, 1924年7月出生於北京的一個書香世家,父親葉廷元為北大英文系的高材生,母親李玉潔曾任教於女子職業學校。

葉嘉瑩:六歲開始熟讀《論語》、《唐詩三百首》;12歲即可為文作詩;17歲考入輔仁大學的國文系,師從顧隨。

雖出生於書香世家,但葉嘉蒙的境遇卻十分坎坷。

1937年,盧溝橋事變,她的父親隨國民政府撤退,音信全無,家中生活多艱辛。

1941年,當中醫的大伯告之母親體內有腫物,需要用西醫治療,臨走前,母親特意交待葉嘉瑩要照顧好兩個年幼的弟弟,舅舅陪著母親去天津做手術,不料母親術後感染,最終在從天津回北京的火車上病逝。

母親去逝後,葉嘉瑩不得不帶著剛上小學的弟弟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

1945年葉嘉瑩大學畢業,開始了教學生涯。

葉嘉瑩:詩書藏於心,歲月不敗美人

葉嘉瑩先後在臺灣大學、哈佛大學、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南開大學等多個學府教授中國古典詩詞,是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

02相伴一生,竟是陌路

為葉嘉瑩寫傳記的學生張侯萍說,“葉先生熟諳古詩詞中的兒女情長,可她這一生從來沒有戀愛過。”

1945年,經人介紹,葉嘉瑩認識了在國民黨海軍任職的趙東蓀。

1948年3月,葉嘉瑩嫁給了趙東蓀。隨後,夫婦二人輾轉來到臺灣高雄附近的左營海軍軍區。

葉嘉瑩:詩書藏於心,歲月不敗美人

1949年8月,他們的第一個孩子言言降臨人間。當母親的喜悅油然而生,她曾對人說過:沒有做過母親的女人,人生是不完整的。

但這樣的幸福瞬間並沒有維持多久。

1949年前後趙東蓀被捕入獄。1950年,先生和尚在襁褓中的女兒也進了監獄,當局查遍檔案,無任何可疑之處,很快又將她們母女釋放,隨即她也被學校開除。

當時,長女尚未滿週歲,她既無財產亦無住所,葉嘉瑩只能投奔高雄的親戚,親戚也剛來臺灣,經濟窘迫,自顧無暇,烈日當下,她抱著幼小的女兒四處奔波。夜深人靜的時候才敢回屋,小心翼翼地在窄小的走道上鋪上涼蓆。

趙東蓀被關押獄中三年,刑滿釋放後,他們很快有了第二個女兒言慧。丈夫見生下的又是一個女孩,他並不高興,因為久被囚禁他性情大變、動輒暴怒,乖戾的丈夫即使找到工作也幹不長,一家六口的生計落在了她纖弱的肩上。

葉嘉瑩:詩書藏於心,歲月不敗美人

但哪怕在最困難的時候,先生也很少和人傾訴生活中的愁苦,一直保持著尊嚴與優雅。而詩詞,讓她的感情有了寄託,也給了她活下去的理由和力量。

1953年,戴君仁、許世瑛兩位先生在臺大教書,經他們推介,葉嘉瑩先後在臺灣大學、淡江大學、臺灣輔仁大學等校兼職教授詩詞曲。從早工作到晚,養家餬口,產後身體本就瘦弱,加上課程繁重,染上了氣喘,每一呼吸一口心中都有掏空般的隱痛。回家後,還要因沒有做好家事懷著負疚的心情面對丈夫的責怨。在肉體與精神的雙重摺磨之下,葉嘉瑩想過用煤氣結束生命。
先生曾回憶道:“那時我終於被逼出一個自求脫苦的方法,就是把自己一部分精神感情完全殺死,這是使我仍能承受一切折磨而可以勉強活下去的惟一方法。

在那段生活裡,無論是出於強烈的自尊,還是為使女兒們不受悲觀情緒的影響,她一貫以平和愉悅的面容示人。在她心裡,最常憶及的是王國維的詠楊花《水龍吟》:“開時不與人看,如何一霎濛濛墜。”

我以為自己如同所詠的楊花一樣,根本不曾開過,就已經凋零了。

1966年是葉嘉瑩的轉折之年。當時大陸杜絕與美國院校的一切文化交流,於是美國人要研究漢學只能跑到臺灣去聽先生的課。

憑藉古文詩詞底蘊,葉嘉瑩被邀請赴美國密歇根大學、哈佛大學講學。1969年夏,她欲按原計劃重返哈佛,卻未成行。海陶瑋教授一心想把她留在北美與他合作研究,於是請人把她安排在了加拿大哥倫比亞大學教書。”

那一年她46歲。一家老小遷來異域,女兒在讀書,而她,還要重新學習一門語言,以向西方學子講述中國詩詞之美。

拖著一天的疲憊回家,先生一時沒有找到工作,她還要面對丈夫的咄咄發威,默然做完家事,一個人湊在臺燈下翻字典查找生詞直至凌晨,次日一大早上臺講課。即使生活上有再多難處,至少她可以在講堂上隨心所欲、信馬由韁,與學生們心靈相通、肝膽相照。

在晚年時,有一次丈夫看到她講課的錄像帶,驚奇地問:“這是你在講課嗎?下次我也去聽好不好?與她生活了一輩子的丈夫,就像一個陌生人。”

關於這段婚姻,先生曾意味深長地說:“我的一生都不是我選擇的。我的先生不是我的選擇。他姐姐是我中學老師,她很喜歡我,我老師選擇了我。去臺灣也不是我的選擇,但是誰讓我結了婚呢?”

先生從不避談婚姻中灰暗時刻,她坦蕩示人,光明磊落,她對他早已徹底寬恕。

就如先生所言:我曾經親自把自己的感情殺死過的人,我的餘生就只剩下了詩詞講授之傳承的一個支撐點。

03在詩歌裡找到了慰藉與自由

先生一生都痴迷於古詩詞,她是詩歌的擺渡者,是中國古典文學的傳燈人。

1939年,年僅15歲的葉嘉瑩寫了第一首詩《秋蝶》:幾度驚飛欲起難,晚風翻怯舞衣單。三秋一覺莊生夢,滿地新霜月乍寒。

1940年,在戰亂頻仍、動盪不安的祖國大地上,16歲的葉嘉瑩寫下了:“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如來原是幻,何以渡蒼生。

1941年,母親病逝後葉嘉瑩寫下詩句:“早知一別成千古,悔不當初伴母行”

1950年寄人籬下時,她在《轉蓬》中這樣寫道:“轉蓬辭故土,離亂斷鄉根。已嘆身無託,翻驚禍有門。覆盆天莫問,落井世誰援。剩撫懷中女,深宵忍淚吞。”

1974年,葉嘉瑩終於盼到了重回祖國大陸的時刻,將近三十年的分別,葉嘉瑩一口氣寫了2700字的長詩《祖國行》:“卅年離家幾萬裡,思鄉情在無時已,一朝天外賦歸來,眼流涕淚心狂喜……”

1976年,長女夫婦命喪車輪之下,她咽淚寫下:噩耗驚心午夜聞,呼天腸斷信難真。何期小別才三日,競爾人天兩地分。

哭母髫年滿戰塵,哭爺剩作轉蓬身。誰知百劫餘生日,更哭明珠掌上珍。

萬盼千期一旦空,殷勤撫養付飄風。回思襁褓懷中日,二十七年一夢中。

2007在《迦陵講演集》的序言中,她寫道:“以無生之覺悟做有生之事業,以悲觀之心境過樂觀之生活”。

2008年丈夫去逝,時年84歲的先生在詩中寫下這樣的心境: “一握臨歧恩怨泯,海天明月淨塵埃。”

葉嘉瑩:詩書藏於心,歲月不敗美人

先生艱辛的一生,是詩歌給予她精神上的磨練;先生坎坷的一生,是詩歌給了她以力量、勇氣、寄託、慰籍,就像她曾說的

“詩歌的最大的作用,是要讓我們有一顆不死的不僵化的心靈”。

04

先生在耄耋之年,毅然申請回國,為中國的古典文學傳承燈火。站在通往古典文學的道路上,誨人不倦度人無數。

1978年,葉嘉瑩向中國政府提出申請回國講學;

1979年,開始了每年利用假期回國講學的忙碌生涯;

1989年,獲得了加拿大皇家學會授予的院士頭銜,成為至今皇家學會唯一的華裔院士。

葉嘉瑩:詩書藏於心,歲月不敗美人

2013年12月,葉嘉瑩獲得國家“中華之光——傳播中華文化年度人物獎”,被譽為“在世界文化之大座標下,定位中國傳統詩學,她是白髮的先生,詩詞的女兒”;

2015年10月18日,阿爾伯塔大學授予葉嘉瑩榮譽博士學位,成為該校文學榮譽博士;

2016年3月21日,華人盛典組委會公佈葉嘉瑩獲得2015-2016年度“影響世界華人大獎”終身成就獎;

2014年,漂泊流離一輩子的葉嘉瑩定居南開;

2014年,為她慶祝九十歲生日的時候,溫家寶曾來信稱讚先生「您的心靈是純淨的,您的志向是高尚的,您的詩詞給人以力量,您自己多難、真實和審美的一生將教育後人;

2015年,擔任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

2016年10月,葉嘉瑩先生在南開大學的一次講座,九十二歲,冒雨而至,風華依舊,邏輯嚴密,聲音清亮,講臺上也都圍滿了學生。

她拒絕了學生遞給她的椅子,全程沒有任何停頓,完成了長達一百三十分鐘的講座。

她說要“抓住老年的尾巴”,連著舉辦三場講座,場場座無虛席。

2016年12月,葉嘉瑩在南開大學“葉氏駝庵獎學金”發放儀式上感慨,如今教書育人初心不改,想把藏書、書畫及身後積蓄留給待了37年的南開,衷心希望南開學子能有建樹。

2018年3月12日 , 獲“影響世界華人大獎”終身成就獎;

2018年4月,入選“改革開放40週年最具影響力的外國專家”名單;

2018年6月3日,在全球南開校友會會長論壇上,94歲的葉嘉瑩通過視頻宣佈,將全部財產捐贈給南開大學,用於設立“迦陵基金”。

葉嘉瑩:詩書藏於心,歲月不敗美人

她向南開大學捐贈了自己的全部財產1857萬,主要來源於變賣早年在天津購得的養老用房380萬,以及出售其昔日在北京居住的大四合院拆遷改建後分到的回遷房1080萬。

儘管校方遵從了葉先生和家屬的意願,對捐贈做了低調處理,但消息還是在網上傳開了。傾心學術研究,不慕名利,將畢生所得悉數捐贈。

2008年12月,榮膺中華詩詞學會首屆“中華詩詞終身成就獎”;

2018年,已經94歲高齡的先生曾公開說,若身體允許的時候,她仍會出現在講臺上,堅持站著講課,和一代又一代年輕的學生傳達著古詩詞中蘊藏的生生不已的感知的生命......

2019年5月,先生再次向南開大學捐賺1711萬元。

05

先生一生嚐盡人生百味,卻對詩書文化情有獨鍾。為支持傳統文化研究,前後累計捐贈3568萬元。

先生一生獲得無數榮譽在,仍在耄耋之年 “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她的一生就如同她的詩一樣美好:寸心如水。

“蓮實有心應不死,人生易老夢偏痴。千春猶待發華滋。”這是先生曾經寫的一闕詞。

很多美好的事物,從來都不會被時間帶走,蓮心穿越千年,仍會花開滿塘。

“我的蓮花總會凋落,我要把蓮子留於世人”,這就是一位博學師長在飽經磨難之後的最終心願。

詩書藏於心,歲月不敗美人。

《迦陵論詞叢稿》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我的詩詞道路》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


參考網頁:

1.葉嘉瑩:故園春夢總依依 .人民網 . 2013-11-27

2.葉嘉瑩:故園春夢總依依 . 一曲曼聲低吟詩 葉嘉瑩:故園春夢總依依_中國網 . 2013-11-23

3.《小詞大雅--葉嘉瑩說詞的修養與境界》.新華網 . 2015-05-05

4.葉嘉瑩先生93歲壽辰 新書《獨陪明月看荷花》南開首發 .南開大學 . 2017-06-2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