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葉嘉瑩:古人作詩,有感而發


【薦讀】葉嘉瑩:古人作詩,有感而發

幼年吟誦的詩句伴隨我一生,讓我歷經無數苦難,仍樂觀平靜。

我從小就喜歡讀詩,從事古典詩詞的教學工作也已70年了。這本不是出於追求學問知識的用心,而是出於古典詩詞中所蘊含的一種感發生命對我的感動和召喚。在這份感發生命中,蓄積了古代偉大詩人的心靈、智慧、品格、襟抱和修養。所以中國一直有“詩教”之說。

我的一生經歷了很多苦難和不幸,但我一直保持著樂觀、平靜的態度,這與熱愛古典詩詞實在有很大關係。現在有一些青年人因為被一時短淺的功利和物慾所矇蔽,而不再能認識詩詞可以提升人之心靈品質的功能,這自然是一件極為遺憾的事。如何將這遺憾的事加以彌補,這是我多年來的一大願望,也是我決意回國教書,而且在講授詩詞時特別重視詩歌中感發之作用的一個主要原因。


【薦讀】葉嘉瑩:古人作詩,有感而發

我深信,孩子們吟誦古詩,長大後會成為對社會和人類都更為關懷的人。

為青少年編選一冊古詩的讀本,而且教給他們怎樣去誦讀和吟唱古詩,這是我多年來一直常存在心中的一個願望,我抱有這個願望,還不僅是為了保存中國古典詩歌的寶貴傳統而已,而更是想藉著教導他們誦讀和吟詠古詩的訓練,來培養和提高我們下一代孩子們的道德品質與學習能力。

我深信孩子們如果能在童幼年時代,就學會了古詩的誦讀和吟唱,這樣不僅能使他們長大後成為一個富有愛心的,對社會和人類都更為關懷的人,而且能使他們在學習中更富於聯想和直觀的能力,無論是在文科方面或理科方面,都可以因此而獲得更為突出的成就。

【薦讀】葉嘉瑩:古人作詩,有感而發

中國的古典詩歌有一種最可寶貴的特質,那就是詩歌中蘊含著—種興發感動的力量。早在鍾嶸的《詩品·序》中,就曾經對詩歌之創作的原動力,提出了他的看法,說:春風春鳥,秋月秋蟬,斯四候之感諸詩者也。又說:嘉會寄詩以親,離群託詩以怨,凡斯種種,感蕩心靈。前—段話,說的是自然界四時景物之使人感動;後一段話,說的是人事界的離合悲歡種種情事之使人感動。

詩人以他敏銳的觀察和深厚的感情,透過了文字,為我們寫下了一篇篇美麗的詩歌,其中充滿了詩人對於宇宙萬物和人間社會的種種賞愛和關懷。小朋友們若從小就學會了古詩的誦讀和吟唱,那自然也從小就培養了他們對宇宙萬事萬物之觀察感受的能力,以及賞愛和關懷的感情。

【薦讀】葉嘉瑩:古人作詩,有感而發

古人作詩,有感而發,這種生命力傳遞千年,生生不息。

曾有人問我:中國古典詩詞會滅亡嗎?我以為不會。中國古人作詩,是帶著身世經歷、生活體驗,融入自己的理想意志而寫的;他們把自己內心的感動寫了出來,千百年後再讀其作品,我們依然能夠體會到同樣的感動,這就是中國古典詩詞的生命。所以說,中國古典詩詞絕對不會滅亡。因為,只要是有感覺、有感情、有修養的人,就一定能夠讀出詩詞中所蘊含的真誠的、充滿興發感動之力的生命,這種生命是生生不息的。

【薦讀】葉嘉瑩:古人作詩,有感而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