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弱德之美:谈词的美感特质》

新书速递 | 叶嘉莹:《弱德之美:谈词的美感特质》

新书速递 | 叶嘉莹:《弱德之美:谈词的美感特质》

《弱德之美:谈词的美感特质》

叶嘉莹 著

商务印书馆

定价:66.00元

“弱德之美”是叶嘉莹先生对词体的美感特质提出的一种本质性说法,其所具含的乃是在强大之外势压力下,所表现的不得不采取约束和收敛的属于隐曲之姿态的一种美。本书以词人、词史为线索,从文学体式、性别文化、历史世变等多方面探讨词体的美感特质,是作者关于“弱德之美”之专论、讲演、访谈的首次结集。

传 道 中 西

叶嘉莹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大家,毕生专注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研究和传播。早年毕业于辅仁大学。1948年赴台北,先后任教于台湾大学、淡江大学、辅仁大学。60年代赴美国,任密西根州立大学、哈佛大学客座教授。后定居加拿大,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90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此外,还被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多所大学聘为客座教授,荣获香港岭南大学荣誉博士。自20世纪70年代末回中国大陆讲学,先后被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等多所高校聘为客座教授或名誉教授,更在南开大学创立“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受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名誉研究员。2008年被中华诗词学会授予“终身成就奖”,2012年受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

新书速递 | 叶嘉莹:《弱德之美:谈词的美感特质》

孜 孜 撰 述

叶先生勤于治学,著述颇丰。已出版的作品有《迦陵文集》10册、《叶嘉莹作品集》24册,以及“迦陵讲演集”“迦陵著作集”系列,“迦陵说诗”系列,等等。《弱德之美》是叶先生解词的又一部新作,由商务印书馆于2019年6月出版。本书紧密围绕“弱德之美”这把解词之密钥而展开,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叶先生近年来以诗词中的“弱德之美”为主题而撰写的论文及书序,第二部分为根据叶先生在多所高校中讲解“弱德之美”所辑录的演讲录,第三部分附录为叶先生之友人及弟子所撰的研读“弱德之美”的相关论文及访谈录。可以说,这部新作是研究和了解叶先生词学观最为重要的著作,更是通晓古词之美的捷径。

新书速递 | 叶嘉莹:《弱德之美:谈词的美感特质》

独 创 新 说

“弱德之美”是叶嘉莹先生对词体的美感特质提出的一种本质性说法,也是诠释词的一把钥匙。这一概念萌芽于叶先生在90年代撰写的《论词学中之困惑与〈花间〉词之女性叙写及其影响》一文。在该文中,叶先生曾就女性形象、女性语言,以及男性作者在女性叙写中所无意流露出来的双性心态,探讨过《花间词》所形成的一种美学特质,认为其中蕴含了一种不同于显意识活动,而由文本中女性形象及女性语言所传达出的深微幽隐之意蕴。自《花间词》以后,词在语言、内容和技巧上出现了较大转变,背离了“花间词派”的女性语言、女性形象及双性心态。不过,

在叶先生看来,凡被认为是佳作的好词,不论属于哪种流派,则大多含有一种深微幽隐的言外之意蕴。换句话说,在词的演进中,虽然写作语言、写作内容及写作方式都已发生了种种变化,但是由《花间词》所形成的,以富于深微幽隐的言外之意蕴为美的衡量标准,则一直没有改变。

叶嘉莹先生后来从艳词发展史角度研究了朱彝尊爱情词所蕴含的美学特质,正式提出了“弱德之美”这一概念。在《从艳词发展之历史看朱彝尊爱情词之美学特质》长文中,叶先生提出,词人内心郁结的“难言之处”,是“在强大之外势压力下,所表现的不得不采取约束和收敛的属于隐曲之姿态的一种美。如此我们再反观前代词人之作,我们就会发现凡被词评家们所称述为‘低徊要眇’‘沉郁顿挫’‘幽约怨悱’的好词,其美感之品质原来都是属于一种‘弱德之美’”。

叶先生特别强调,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里挨打,那不是弱德。弱德是一种坚持,是一种持守,是在重大的不幸遭遇之下,负担承受并且要完成自己的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不是要用于进攻。也就是说,弱德是弱者以内力应对外压的默默承受,是对自我和信念义无反顾的坚守。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

“弱德之美”实际上根植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尤其是道家和儒家的“弱德”之说。

新书速递 | 叶嘉莹:《弱德之美:谈词的美感特质》

多 维 视 角

本书以词人、词史为线索,从文学体式、性别文化、历史世变等多方面探讨词体的美感特质——“弱德之美”。多维的视角更有助于立体而生动地揭示词与人、社会、历史相互交错的演变真相。

比如,书中收录的第一篇文章,就是以词的演进史为背景,尤其是词的三大转变之后,结合个人视野与历史视野的整体叙述,来探讨朱彝尊叙写美女与爱情的一类词,剖析其中蕴含的“深微幽隐的言外之意蕴”。

第三篇文章主要论述词之美感特质之形成及反思与世变之关系。在作者看来,小词参差错落的句式宜于表现一种低徊婉转的姿致之美;小词所写的主要对象为歌伎酒女,多以美色与爱情为其突出显著之特质;小词的作者大多为男性,在叙写女性的伤春怨别之情思时,无意中流露了自己内心中的一份失志不偶的哀伤。以上三点是《花间词》的美感特质及其形成因素。

至于词之美感特质与世变之关系,自唐五代迄于晚清之世,可谓历尽沧桑。词之内容与风格经历了漫长的演进和变化,词之美感特质与历史之世变更形成了互为因果的多重复杂之关系。叶先生重点考察了唐末五代、两宋两个黄金时代。在她看来,从唐末开始,词在形式与内容两方面有拓展,随着诗化之词与赋化之词的形成及演进,终于在南宋之世都先后各自完成了其所独具的美感特质。

新书速递 | 叶嘉莹:《弱德之美:谈词的美感特质》

自 身 感 悟

叶先生所提出的“弱德之美”之说,不仅仅是她数十年研读古典诗词的总结,更是她坎坷一生的升华。叶先生1924年生于燕京书香世家,一生饱经战乱、丧亲、去国、冤狱、羁游、丧女等创痛,恰好印证了王国维所说的“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

叶先生早年身经离乱,1944年曾写过一组《浣溪沙》,时北平沦陷已有七年之久,该作品中已表现出一种“弱德”的品质。不过,彼时涉世未深,心量未广,虽有高洁好修的持守,却仍有痕迹可寻而未至浑化之境。后来远涉瀛海,遍历艰辛,“平生幽怨几多般”,而“弱德”的持守始终如一。

70年代初,叶先生梦中得诗,醒后不能全记,从所存的第二首绝句,即“波远难通望海潮,硃红空护守宫娇。伶伦吹裂孤生竹,埋骨成灰恨未销”来看,流露出的仍是一种绝望中坚贞的持守,情感深挚动人,但方其“空护”“硃红”之际,“吹裂”“孤竹”之时,仍似有失落憾恨者存焉。丧女之痛后,痛苦越出极限,反而渐从悲苦中跳出。其后得遂还乡之愿,更是将全部热情投入诗词文化传承的长流之中,为学已从“为己”转到“为人”,为人更从“操之在人”转到“操之在己”,遂尔有了一种以无生之觉悟做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境过乐观之生活的超越,而作品中所体现的“弱德之美”也呈现出另一种风貌来。

叶先生曾在一次媒体访谈中说:“我这一生都是被动的,没有主动的选择,把我扔在哪儿,我就自生自灭去成长。”在她的学生看来,此语道尽了叶先生对弱势逆境的铭心体认,但她接受且超越了万般苦难辛酸,始终保持了中国知识分子“独善”和“兼济”的高贵品质,以小我促进着古典诗词传承的伟大事业。叶先生写于2008年的词说,“不向人间怨不平,相期浴火凤凰生。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可谓是其多蹇一生的凝练写照,既表现了先生一向自持的弱德,亦表现了先生不惜以己之薄力为理想献身的誓愿。

新书速递 | 叶嘉莹:《弱德之美:谈词的美感特质》

《弱德之美:谈词的美感特质》

新书速递 | 叶嘉莹:《弱德之美:谈词的美感特质》

《性别与文化:女性词作美感特质之演进》

新书速递 | 叶嘉莹:《弱德之美:谈词的美感特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