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了麼佣金高達2成,流量也不及美團,為何無人提及

最近餐飲業刮來一陣"佣金"大風,把"這幾年主要搞外賣"的美團外賣拉進輿論漩渦。 "高佣金"、"壟斷"似乎成了典型標籤的。可是,美團在疫情期可是拿出了"優異的成績單",而且,餐協針對的"高佣金"、"壟斷"立論並不能站住腳。連《法制日報》都刊文指明:美團被亂扣了"壟斷"的帽子。而所謂的高佣金,其中包含的配送服務就大概佔到80%。


但是,為何這場輿論之火久久不能熄滅?另一邊的餓了麼被外界認定"高佣金"、"壟斷",也是鐵錚錚的事實,為何此刻依然在春天裡安穩"打鳴"?這背後,筆者看來本質上是一場公關戰。


年初很多微信群裡不時可以看到有不知名媒體丟進來一些文章鏈接,內容是各個省份餐飲協會或者商家自發組織的對美團的抗議報道,但之前是星星點點,現在輿論上這把火終於被燒起來了。


疫情的到來,讓很多本來1-3年內要倒閉的商戶,變成了1-3個月內要倒閉。餐飲業的頭號大敵是,大部分人還是不敢去線下吃飯。以前外賣的比例是10%-30%,現在佔到70%有的甚至90%以上,但無奈銷售額和客流整體都在大幅降低,很多店面人員和租金的成本還在支付,倉促轉型外賣但還沒找到有效的方式,只能說疫情倒逼加速了餐飲業整體的洗牌速度。


對於沒有自己品牌或者忠誠客戶的小餐飲而言,做外賣確實很難。因為如果用戶不會主動搜索你或者進行復購,每次都得靠美團餓了麼給你的付費曝光(包括靠打折換來的流量),那麼確實這就是一個沒有出路的生意,其實應該趁早轉行。


大中型的餐飲連鎖,如果採取的措施得當,還是有機會的。


舉個例子,疫情之前,外賣只佔到木屋燒烤營業額的5%;疫情期間,木屋燒烤外賣業務拉昇了10倍,收入佔比超過了50%。通過外賣,那家"最慘"的門店,10天收入漲了17倍。創始人隋政軍還對外提到過:這期間外賣平臺確實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疫情期間,假如外賣也關了,那我們連這點兒收入都沒有了。它是我們一個重要的平臺和通道,實際上平臺也給了不少補貼。比如我們在美團上做了推廣,平臺給了一定佣金返還,配送費也有補貼。


另外,有一個微妙的心態是,那些在美團上賺得不錯的商家,並不會特別願意發聲支持美團。儘管自己利潤還行,甚至老闆已經發了財,但萬一佣金真能降下來一點,自己這邊本來訂單多Or客單利潤高,由此獲得的好處比那些快乾不下去的小商戶要多得多,所以他們靜觀其變隔岸觀火就行。


事實上,選哪個平臺做外賣,或者做不做外賣,這本來是商家個體的經營行為,他們可以直接轉投餓了麼,但是美團確實訂單更多配送服務更穩定。這也是阿里為何在外賣領域,自己第一次不是領先者。


今年3月中旬,阿里本地生活在線上召開了"2020年商家大會",阿里巴巴集團合夥人、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公司總裁王磊宣佈,未來將全面擁抱支付寶數字生活開放平臺,阿里釋放未來的願景,何嘗不是在"隔空喊話"美團。然而,現實依舊很殘酷,相比於美團點評在本地生活深耕10年,阿里本地生活還不到一年半,阿里和美團的戰爭終將是一場至少10年的"持久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