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貢獻獎”獲得者王延濤:“以身試藥”,中藥麻醉寫傳奇

6月28日—7月1日,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麻醉學專業委員會在瀋陽召開第五次學術年會。會議舉行了“國醫盛典——融貫中西醫麻醉獎”頒獎典禮,在大會頒發的四個獎項中,徐州醫科大學原附院麻醉科主任醫師王延濤獲“特殊貢獻獎”。頒獎詞是:“王延濤一生從事麻醉事業,致力於中藥麻醉的研究及臨床應用工作,在麻醉藥嚴重供應不足的上世紀70年代初,以身試藥,證明中藥傳奇古方"麻沸散"有一定的麻醉作用,率先開展中藥麻醉的臨床應用,在全國麻醉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極大推動了中藥麻醉在全國的應用和研究,做出特殊貢獻”。


“特殊貢獻獎”獲得者王延濤:“以身試藥”,中藥麻醉寫傳奇


這是該校中藥麻醉研究自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嘉獎後取得的又一殊榮!榮譽的背後,是王延濤堅持不懈的努力和長期艱辛的探索,在發掘和研究中藥麻醉的過程中,他走過了不尋常的道路。


“特殊貢獻獎”獲得者王延濤:“以身試藥”,中藥麻醉寫傳奇


初涉醫學 練就過硬麻醉技術

王延濤最早在徐州市立第二醫院外科工作,1958年醫院更名為南京醫學院徐州分院附屬醫院。上世紀50年代,徐州地區處於嚴重的缺醫少藥狀態,尤其缺少能為患者開刀手術的外科醫生。剛從學校畢業的他,懷揣為傷病員治病服務的一腔熱血,在外科診療開刀手術方面已達到外科主治醫師的水平。外科是醫院的門面,要提高和發展外科的醫療水平,首先要改變沒有麻醉醫生做麻醉的局面。

麻醉業務的開展,首先要技術過硬。通過在南京醫學院的學習,王延濤掌握了當時最尖端的麻醉操作技術,也是國內領先的創新技術。如:高位單次硬膜外阻滯、乙醚全程緊閉吸入、乙醚與笑氣及氧氣組合吸入等高難度的麻醉技術,均在附院手術中順利開展, 得到醫院手術科室醫生的認可。麻醉與外科,成為在蘇北地區的權威。來徐醫附院進修的人員越來越多,培養了一批近鄰省市縣的麻醉醫生。

然而,由於時事的變化,藥廠全部停止生產。乙醚庫存消耗殆盡,儘管採用多點硬膜外阻滯,但是不能解決胸內手術的麻醉,很快,大手術麻醉就難以為繼了。當時,附院外科需要用全麻做手術的病人就有15例。面對病人和家屬乞求的眼神王延濤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他暗下決心,一定要為他們儘快找到一種麻醉的辦法。

以身試藥 冒險體驗麻沸散藥效

王延濤心急如焚,有天夜裡突然有了靈感,他想到華佗不是用“麻沸散”為患者做手術治病的嗎?他詳細查閱了古籍,華佗麻沸散的處方特別引起了他的注意。但兩張處方的麻沸散主藥不同,曼陀羅花(洋金花)與羊躑躅(鬧羊花)。

他抱著試一試的想法,做了實驗,不同劑量的試驗結果顯示,所有動物均未出現全麻的作用。此時,王延濤真的有點想放棄。但是,領導的鼓勵、患者的哀求、同行的希望,讓他振作起來。

看著需要全麻的患者,他寢食難安,於是決定親身試驗。中醫師和藥工都說洋金花是劇毒藥,劑量大了,會高燒抽筋,呼吸困難死亡,無法搶救。可是強烈的責任感促使王延濤決定謹慎試服。第二次試服洋金花兩克,出現了效果, 睡了三個小時,這堅定了他的信心。1970年7月1日,他稱好自制的複方洋金花散劑,煎藥服下後不到五分鐘就失去了意識。經過漫長的9個小時,才醒悟如初,醒後精神清爽。

他把服藥後的切身體驗向醫院黃書記作了彙報,經領導研究決定:應用王延濤服藥的劑量試用於臨床。於是在 1970 年7月8日,中藥麻醉作為全身麻醉誕生了。當天就為一例32歲女性做了甲狀腺次全切除手術,在口服複方洋金花4克的麻醉下,順利完成了手術。手術的成功,宣告了中藥麻醉的開始!

洋金花的藥效是肯定的,那麼鬧羊花怎麼樣呢?一個醫者的嚴謹和執著令王延濤決定再次嘗試一下。愛人辛治娟發現了他放在書架上的藥包,為了不讓他再次冒險,就自己服下了藥,結果被搶救了七天七夜才甦醒過來,險些要命!當時,王延濤真的是既後悔又後怕!想到三個年幼可愛的孩子,想到愛人不計生命的付出,他心裡充滿了深深的內疚。

此次試藥證實了鬧羊花不是全麻藥,不是華佗麻沸散的主藥,書本記載為誤傳,是錯誤的。鬧羊花有類膽鹼作用,對循環抑制嚴重,服用量大有致命危險。該校藥理教研室的陳景明教授做動物實驗也證實鬧羊花對循環有嚴重抑制,人服用是危險的。

迅速推廣 權威專家高度評價

徐醫附院中藥麻醉研究成功的消息迅速傳遍了全國,多家醫院前來參觀學習。複方洋金花麻醉改名為中藥麻醉,初步在徐州市內4家大醫院應用,積累了30餘例患者麻醉手術的經驗。1970年8月上旬江蘇省在徐醫附院召開現場會,大家看過麻醉手術,訪問術後患者,在總結會上肯定了這是全身麻醉,有效安全,但存在麻醉深度不能調控、甦醒時間較長等問題。

1971年夏天,第一屆全國中藥麻醉學習交流會在徐召開,代表們觀看了徐州市4家醫院在中藥麻醉下施行手術的情況,非常高興,都贊同洋金花輔以冬眠藥就是中藥麻醉,能達到全身麻醉的要求,認為這是我國獨特的全身麻醉。

專家們認為,這個複方雖然不是用的華佗麻沸散,但是又離不開麻沸散,取名中藥麻醉是最恰當的;中藥麻醉過得硬,中藥麻醉下做雙腔氣管插管很容易,又能做低溫降壓麻醉,真是了不起的事實,再次證明中國是世界上外科手術和麻醉的鼻祖這個不可置疑的事實。

1973 年夏秋之交又在徐州市召開了第二屆全國中藥麻醉會議,對中藥麻醉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僅兩年時間,與會代表就收集了四萬六千例中藥麻醉病例,事實證明此法是安全、有效、簡易的全身麻醉。

據王延濤回憶,會上,與會代表指出,中藥麻醉是我國獨特的麻醉,斷了兩千年的線,你們徐州把它接起來了,這是件很了不起的事。並提出兩點意見:一是辦通訊情報,及時交流全國信息;二是分片協作,進一步完善中藥麻醉。

1975年8月,第三屆全國中藥麻醉會議再次在徐州召開,全國劃分為五個協作片區,針對中藥麻醉深度問題,著重研究中樞抑制、肌松等問題。

在1970年到1981年十年間,在沒有全麻藥不能手術的特定情況下,中藥麻醉在全國全軍作為全身麻藥廣泛應用,解除了患者的痛苦,挽救了無數生命。


“特殊貢獻獎”獲得者王延濤:“以身試藥”,中藥麻醉寫傳奇


1978 年3月,王延濤光榮地出席了第一屆全國科學大會。受獎者為徐州醫學院,合作完成的成果為中藥麻醉。

改革開放後, 在1987年8月24至26日召開的全國麻醉專業招生論證會,一致認為徐州中藥麻醉在全國影響大,有一套研究中藥麻醉的班子,徐州醫學院具備開辦麻醉學專業的條件。

1987年2月,徐醫附院成立疼痛科,為江蘇省第一家開設疼痛科的醫院。1987 年 9月8日徐州醫學院麻醉學專業正式招生開課,王延濤為麻醉學專業學生自編了第一稿臨床麻醉學教材、疼痛學教材。

披沙瀝金,艱難玉成。王延濤用一生的艱辛探索和追求,把中藥麻醉這塊瑰寶奉獻給了國家和人民。他付出了幾乎是生命的代價,在中醫藥發展的歷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