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说出“我害怕”,家长别只说“不怕”,你的做法很关键!

这个世界对于每一个刚刚到来的孩子来讲,完全都是陌生的,所有的事物除了让孩子感到好奇以外,通常还伴随着恐惧,对不了解、不确定性的恐惧,这就是孩子口中常常说的:“我害怕!”

孩子说出“我害怕”,家长别只说“不怕”,你的做法很关键!

“妈妈,我床下有鬼!”孩子只要接近小床,就会像触动机关一样,大喊大叫。孩子怀疑“床底下有鬼”,并非个例,看来“鬼”不仅是孩子难以克服的梦中魇,更是妈妈们挥之不去的心头病。

类似这样的害怕,在孩子身上并不少见,有的孩子怕黑,不敢一个人睡,告诉妈妈“我害怕!”

有的孩子怕狭小的空间,不喜欢坐电梯、不敢去厕所,告诉妈妈“我害怕!”有的孩子怕打针,刚坐在医生旁边就开始大哭不止。有的孩子怕小动物,看到小狗、小猫就想躲得远远的。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还需找出原因,对症下药。

孩子说出“我害怕”,家长别只说“不怕”,你的做法很关键!


孩子产生恐惧症的原因:

1、 忽略孩子的恐惧

当孩子产生了恐惧心理,第一时间的反应,就是会向能够给他(她)带来安全感的父母去进行自己心理的表达,希望能够获得父母的安慰与保护。

而很多的父母往往由于缺少同理心,认为孩子就是胆子小甚至会觉得孩子无理取闹而忽视孩子的感受,简单的应付孩子几句就不了了之。

殊不知这种做法根本无法化解孩子的恐惧心理,只会增加他的不安全感,并且变得更加害怕。

孩子说出“我害怕”,家长别只说“不怕”,你的做法很关键!


2、恐吓孩子

孩子不听话,为了孩子能够听话、顺从家长的意愿,很多老人会用言语来恐吓孩子,这种方法屡试不爽。例如孩子不想睡午觉,家长就会告诉孩子:如果你要是再不睡觉的话,就会有妖怪来把你抓走。虽然这种方式短期内家长是达到目的了,但长期来看对孩子的心理发育是有着巨大的影响。

3、孩子有一些不好的经历

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曾说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小女孩小红两岁多的时候,有一天拿着一个杯子跑到卫生间去舀水,但不知怎么回事,卫生间的门却给关上了,她很害怕。姥姥很着急,使劲推开门,把小红抱在了怀里。从此,小红害怕家里面积小的房间,进而发展到害怕进电梯、害怕进亲子班、害怕上飞机,小红的家人着急得不得了。

孩子说出“我害怕”,家长别只说“不怕”,你的做法很关键!

那么当孩子对家长说出“我害怕”的时候,家长应该怎样去做呢?

1、认同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告诉父母他(她)害怕的时候,如果家长仅仅只是告诉孩子不要怕,又或者是对孩子进行“你胆子怎么这么小啊?”“你怎么这么不勇敢呢?”这类言语上的打击或嘲讽,就会另孩子觉得自己拥有恐惧心理是一件不正常或者是不对甚至是羞耻的事。

家长要接受孩子的“我害怕”,告诉孩子“我知道你很害怕,妈妈小时候对这个也会害怕”,让孩子知道害怕是一种正常行为,没什么大不了的,让孩子感受到他的害怕是被认同的。然后抱住孩子,让孩子获得安全感,消除心理上的恐惧。慢慢地孩子就能掌控这种心理了。

孩子说出“我害怕”,家长别只说“不怕”,你的做法很关键!

2、家长不要逼迫孩子勇敢

经常会有一些家长觉得,凡事都得以毒攻毒,孩子越害怕什么,越需要训练孩子去接触什么,时间长了就会形成习惯,克服恐惧。就像有的孩子恐高,家长就让孩子练习攀岩,有的孩子晕水,家长就让孩子练习游泳一样。

然而这种做法并不会打消孩子的恐惧,相反只会另孩子的恐惧心理更加深刻。所以不要逼迫孩子去做那些家长认为可以锻炼胆量的事。

家长没有必要去逼迫孩子变得勇敢,只需要在孩子对你说出“我害怕”的时候,你可以蹲下身来给他(她)一个深深的拥抱,然后告诉孩子觉得害怕并不可耻,并且你会永远的在他(她)身边保护他(她),这才是父母应该做的事。

孩子说出“我害怕”,家长别只说“不怕”,你的做法很关键!

3、不要在他人面前去议论自己孩子的恐惧

很多家长都不把孩子的恐惧心理当成一回事,甚至会当着孩子的面,去和其他人谈论自己的孩子是多么多么的胆小,多么多么的懦弱,而不考虑孩子当时的心理感受。

大家知道“标签效应”吗,就是说,当你给一个人贴上一个标签之后,然后还不断的在这个人面前提起这个标签,那么这个人就会不自觉地向这个标签靠拢,认为这就是在说的自己。

久而久之,就会另孩子变得比较自卑,真的就会越来越胆小、越来越懦弱。


孩子说出“我害怕”,家长别只说“不怕”,你的做法很关键!

孩子说出“我害怕”,家长别只说“不怕”,你的做法很关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