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說出“我害怕”,家長別隻說“不怕”,你的做法很關鍵!

這個世界對於每一個剛剛到來的孩子來講,完全都是陌生的,所有的事物除了讓孩子感到好奇以外,通常還伴隨著恐懼,對不瞭解、不確定性的恐懼,這就是孩子口中常常說的:“我害怕!”

孩子說出“我害怕”,家長別隻說“不怕”,你的做法很關鍵!

“媽媽,我床下有鬼!”孩子只要接近小床,就會像觸動機關一樣,大喊大叫。孩子懷疑“床底下有鬼”,並非個例,看來“鬼”不僅是孩子難以克服的夢中魘,更是媽媽們揮之不去的心頭病。

類似這樣的害怕,在孩子身上並不少見,有的孩子怕黑,不敢一個人睡,告訴媽媽“我害怕!”

有的孩子怕狹小的空間,不喜歡坐電梯、不敢去廁所,告訴媽媽“我害怕!”有的孩子怕打針,剛坐在醫生旁邊就開始大哭不止。有的孩子怕小動物,看到小狗、小貓就想躲得遠遠的。

要想解決這一問題,還需找出原因,對症下藥。

孩子說出“我害怕”,家長別隻說“不怕”,你的做法很關鍵!


孩子產生恐懼症的原因:

1、 忽略孩子的恐懼

當孩子產生了恐懼心理,第一時間的反應,就是會向能夠給他(她)帶來安全感的父母去進行自己心理的表達,希望能夠獲得父母的安慰與保護。

而很多的父母往往由於缺少同理心,認為孩子就是膽子小甚至會覺得孩子無理取鬧而忽視孩子的感受,簡單的應付孩子幾句就不了了之。

殊不知這種做法根本無法化解孩子的恐懼心理,只會增加他的不安全感,並且變得更加害怕。

孩子說出“我害怕”,家長別隻說“不怕”,你的做法很關鍵!


2、恐嚇孩子

孩子不聽話,為了孩子能夠聽話、順從家長的意願,很多老人會用言語來恐嚇孩子,這種方法屢試不爽。例如孩子不想睡午覺,家長就會告訴孩子:如果你要是再不睡覺的話,就會有妖怪來把你抓走。雖然這種方式短期內家長是達到目的了,但長期來看對孩子的心理發育是有著巨大的影響。

3、孩子有一些不好的經歷

兒童教育專家李躍兒曾說過這樣一件事:一個小女孩小紅兩歲多的時候,有一天拿著一個杯子跑到衛生間去舀水,但不知怎麼回事,衛生間的門卻給關上了,她很害怕。姥姥很著急,使勁推開門,把小紅抱在了懷裡。從此,小紅害怕家裡面積小的房間,進而發展到害怕進電梯、害怕進親子班、害怕上飛機,小紅的家人著急得不得了。

孩子說出“我害怕”,家長別隻說“不怕”,你的做法很關鍵!

那麼當孩子對家長說出“我害怕”的時候,家長應該怎樣去做呢?

1、認同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告訴父母他(她)害怕的時候,如果家長僅僅只是告訴孩子不要怕,又或者是對孩子進行“你膽子怎麼這麼小啊?”“你怎麼這麼不勇敢呢?”這類言語上的打擊或嘲諷,就會另孩子覺得自己擁有恐懼心理是一件不正常或者是不對甚至是羞恥的事。

家長要接受孩子的“我害怕”,告訴孩子“我知道你很害怕,媽媽小時候對這個也會害怕”,讓孩子知道害怕是一種正常行為,沒什麼大不了的,讓孩子感受到他的害怕是被認同的。然後抱住孩子,讓孩子獲得安全感,消除心理上的恐懼。慢慢地孩子就能掌控這種心理了。

孩子說出“我害怕”,家長別隻說“不怕”,你的做法很關鍵!

2、家長不要逼迫孩子勇敢

經常會有一些家長覺得,凡事都得以毒攻毒,孩子越害怕什麼,越需要訓練孩子去接觸什麼,時間長了就會形成習慣,克服恐懼。就像有的孩子恐高,家長就讓孩子練習攀巖,有的孩子暈水,家長就讓孩子練習游泳一樣。

然而這種做法並不會打消孩子的恐懼,相反只會另孩子的恐懼心理更加深刻。所以不要逼迫孩子去做那些家長認為可以鍛鍊膽量的事。

家長沒有必要去逼迫孩子變得勇敢,只需要在孩子對你說出“我害怕”的時候,你可以蹲下身來給他(她)一個深深的擁抱,然後告訴孩子覺得害怕並不可恥,並且你會永遠的在他(她)身邊保護他(她),這才是父母應該做的事。

孩子說出“我害怕”,家長別隻說“不怕”,你的做法很關鍵!

3、不要在他人面前去議論自己孩子的恐懼

很多家長都不把孩子的恐懼心理當成一回事,甚至會當著孩子的面,去和其他人談論自己的孩子是多麼多麼的膽小,多麼多麼的懦弱,而不考慮孩子當時的心理感受。

大家知道“標籤效應”嗎,就是說,當你給一個人貼上一個標籤之後,然後還不斷的在這個人面前提起這個標籤,那麼這個人就會不自覺地向這個標籤靠攏,認為這就是在說的自己。

久而久之,就會另孩子變得比較自卑,真的就會越來越膽小、越來越懦弱。


孩子說出“我害怕”,家長別隻說“不怕”,你的做法很關鍵!

孩子說出“我害怕”,家長別隻說“不怕”,你的做法很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