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 避開五個坑,養出開心去打預防針的娃!聽二寶媽媽解讀寶寶心理

避開五個坑,養出開心去打預防針的娃!聽二寶媽媽解讀寶寶心理

每次帶著女兒去打預防針,總會見到哭聲慘烈的孩子,還有形形色色的爹孃。那些哭鬧的孩子都一樣,哭鬧孩子的家長卻各有不同,但表現形式不同,其主要問題只有一個——不能使孩子面對打針的恐懼情緒。

我們來細數家長的這些錯誤做法,引以為戒:

1.哄騙。一種家長就是各種騙,孩子害怕得說“我不打針”,家長就說“不打,不給你打,給我打針呢”之類的話騙孩子。今天帶著女兒去打針時,排在我前面的一位爸爸面對哭鬧的女兒,就是騙。兩歲多的孩子已經很懂事了,雖然爸爸不斷地說:“不給你打針,阿姨給我打針呢!”她還是在爸爸的懷裡亂踢亂蹬,吵著“我不打針,我要回家!”

2.忽視。一種家長對孩子的情緒不予理睬。曾見過一個小女孩兒被四五個大人陪著來打預防針。小女孩兒非常害怕,不斷地鬧著喊:“我不打針!”起先女孩兒的爸爸說:“不打針,你看爸爸連接種本都沒有帶。”小女孩兒後來又鬧著要回家,爸爸和其他親屬卻圍成圈兒東說說西聊聊地拉起了家常,完全不去理會那個害怕哭鬧的女孩兒。似乎這樣就能讓孩子不害怕一樣。

3.威脅。還有一種家長不接納孩子的哭,當孩子痛哭流涕時,起先還能哄幾句,後來便開始煩躁,讓孩子閉嘴,並威脅孩子再不閉嘴就不要你了!一位媽媽帶著三歲多的兒子去打針,打完後,兒子仍然非常委屈地哭著。這位媽媽先是說:“不哭了,已經打完了,又不疼,哭什麼哭啊!”兒子越發哭得厲害了,媽媽便覺得顏面掃地,馬上惱了:“我再哭,我不要你了!”丟下兒子獨立下樓了。兒子一面急得追媽媽,一面哭得更緊了。

4.否定。我也見過許多家長會否定孩子的感覺。有一位奶奶帶著孫子打針。沒打前,奶奶便對害怕的孫子說:“又不疼,就像蚊子咬一下一樣。”孫子喊著:“疼呢!”奶奶以一種權威的語氣說:“根本不疼,奶奶還能騙你!”等打完了,孫子哭聲裡帶著被奶奶欺騙的委屈感。奶奶卻依舊說:“不疼麼,哭啥呀!”

5.比較。還有一次,我遇到一位媽媽帶著四歲小女孩去打針。小女孩站在媽媽身邊,拉著媽媽的衣襟喊:“我不要打針!”媽媽說:“你看比你小的孩子都要打針,你也要打!”旁邊一個不認識的爺爺也插話道:“那麼小的娃娃都不哭,你還哭啊!”

避開五個坑,養出開心去打預防針的娃!聽二寶媽媽解讀寶寶心理

我的小女兒上個月打針的時候,哭得比較厲害,以前是不怎麼哭的。我立刻去覺察在她的內在發生了什麼?她只有1歲5個月,當然說不出自己的感受,我便試著對她說:“媽媽今天沒有跟你溝通打針的事,你有點生氣,是嗎?”她當下帶著哭腔答應:“嗯!”雖然滿臉是淚,卻已經釋然了。

聽武志紅的微課時,他講道:嬰兒是通過哭聲去傳達自己的感受的。當那個感受被媽媽(或者養育者)所理解時,他就停止了。這在我與女兒的相處中的確得到了無數次的印證。每次女兒哭鬧,我都會努力去猜她發生了什麼,然後說出她的需求和感受,她便停止哭泣了。

而在以上我所見到的這些家長與孩子之間,其實存在著一種溝通的阻障。當孩子以哭鬧錶達自己對於打針的害怕時,家長則以各種方式繞開那個害怕的情緒,“王顧左右而言他”。雖然有許多孩子已經可以用語言表達自己了,但卻無法將內心的那份情緒清晰地表達出來,而一句“我不打針”的背後,隱藏的正是孩子對於這件事的恐懼,寶爸寶媽以及寶爺寶奶們有沒有聽懂呢?!只有聽懂了孩子行為和語言背後所隱含的意義,才能打開孩子的心門,讓孩子更坦然地接受打針。

避開五個坑,養出開心去打預防針的娃!聽二寶媽媽解讀寶寶心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