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說“害怕”時,父母說“不怕”,可能會養出一個更膽小的娃

相信恐懼這種心理情緒是人類與生俱來

的,雖然它是一種生理應激的本能,但不得不說這種恐懼心理在小孩子身上見得尤其多。

可能家長覺得小孩子出現恐懼並不用擔心,很有可能是孩子太小或者是孩子的性格懦弱所導致的。

當孩子說“害怕”時,父母說“不怕”,可能會養出一個更膽小的娃

面對這樣的情況,家長反而會對孩子的恐懼進行責備,但是家長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那就是孩子擁有正常的恐懼心理是非常正常的。

而根據科學研究表明:如果經常讓孩子處於這樣的恐懼心理的話,反而會影響孩子的生長髮育。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當中,他們性格也會變得更加自閉。

在尋求家長幫助沒有結果也會讓他們不願意去表露自己內心當中的想法以及情緒。

久而久之會讓孩子成為一個非常內向,並且不愛說話的人,對於孩子未來也是擁有著很大的影響。

當孩子說“害怕”時,父母說“不怕”,可能會養出一個更膽小的娃

面對孩子的恐懼心理時,家長應該如何做呢?

  • 及時安撫孩子的情緒,讓他不再害怕

當孩子出現恐懼的情況時,家長首先要安撫孩子,讓他們的內心能夠慢慢的平靜下來,並且可以通過適當的語言或者是擁抱,讓他們感覺到一定的安全感。

如果孩子感覺到了家長的陪伴,那麼什麼都不用害怕了,反而會減少他們內心當中的恐懼和不安

不過在這個時候父母千萬要記住,不要用斥責或者是進一步恐嚇的方式來讓孩子平靜,這反而會讓孩子內心當中受到

深度驚嚇,對於孩子的未來發育也是擁有著一定的影響。

當孩子說“害怕”時,父母說“不怕”,可能會養出一個更膽小的娃

  • 父母以身作則,表現出勇敢不畏懼

在孩子非常害怕的時候,父母一定要非常的

勇敢,表現出大人的擔當,只有這樣才能夠給孩子起到一定的示範作用,反而讓他們覺得自己還有著依靠和後盾

如果家長表現的比孩子還膽小害怕,那麼很容易會加深孩子內心當中的恐懼,可能也沒有辦法很好的走出恐懼的陰影。

再加上家長本身就是孩子的榜樣,如果家長在面對恐懼的東西時能夠直接面對,那麼可能孩子也會效仿家長這樣的行為。

當孩子說“害怕”時,父母說“不怕”,可能會養出一個更膽小的娃

  • 和孩子一起揭開恐懼的面紗

根據專家也表明本質的原因:他們對於這這個世界的陌生,畢竟孩子在剛剛來到世界的時候,他們瞭解世界的事物並不是很多,反而是在不斷的成長過程當中才能夠慢慢的去接觸。

其實孩子之所以會出現恐懼心理,這也就使得他們對於很多事物都不曾瞭解。

比如,在黑乎乎的巷子裡面會有什麼東西?

爸爸媽媽口中所說的那些大怪物到底存不存在?

甚至有的小孩子會把電視中的那些動畫人物也轉移到現實世界當中。

當孩子說“害怕”時,父母說“不怕”,可能會養出一個更膽小的娃

如果在這個過程當中,家長能夠了解孩子內心當中的想法,想必也能夠對症治療,和孩子一起去探索一下這些好奇的問題,與孩子一起揭開那些恐懼的神秘面紗

當孩子知道真相之後,恐懼心理也就會慢慢的消失了,當然在孩子面對恐懼的過程當中,其實他們更加需要的則是父母的安慰

如果父母並沒有對他們進行安慰,反而非常嫌棄或者是斥責的話,很容易讓孩子的心靈受到一定的創傷,在未來的生活過程當中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精神問題

這就使得當家長髮現孩子的恐懼心理是在第一時刻就要關心孩子有沒有受傷

,並且用愛意的話感化他們的內心,讓他們知道父母則是他們一生當中最大的靠山

當孩子說“害怕”時,父母說“不怕”,可能會養出一個更膽小的娃

很多寶寶出現害怕的情況,可能是因為沒有獲得足夠的安全感。

而睡前故事多以童話故事為主,情節不會激烈,多為美好結局,寶寶聽後很容易獲得安全感,產生睡覺後也有父母陪伴的感覺,睡覺會更香。

當孩子說“害怕”時,父母說“不怕”,可能會養出一個更膽小的娃

睡前故事還能促進寶寶的聽力,父母的聲音也是對寶寶大腦最好的刺激,能促進大腦發育,擴大孩子的視野,增進親子之間的感情。我從樂樂1歲起就開始講睡前故事,這時孩子已經能聽懂大部分簡單的詞語,她特別喜歡《上床囉:寶寶晚安故事》和《兒童情緒管理和性格培養》

當孩子說“害怕”時,父母說“不怕”,可能會養出一個更膽小的娃

每一冊都是單獨的小故事,故事簡單清晰,很符合寶寶能理解的思維,更多的是搭配了精美的圖片,顏色明麗、溫和,不會讓寶寶的大腦過於興奮,促進睡眠還能培養審美觀。

當孩子說“害怕”時,父母說“不怕”,可能會養出一個更膽小的娃

每天給寶寶換不同的小故事,不會枯燥,碰到寶寶喜歡的也可以反覆講,其中故事都能夠讓寶寶增加勇氣,不再害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