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哭闹、耍赖、害怕,是在向妈妈发出求助信号呐!

越来越多的父母意识到,情绪管理在今天的育儿中,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一课。

婴幼儿阶段是情绪培养的关键期,关系到以后智力、意识和整个人格的发展。

情绪培养对宝宝的未来有什么意义?

现代社会要求孩子不仅要有高“智商”,还要有高“情商”,即控制和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

情绪愉悦的孩子

能促进身心发展和良好个性的形成;

身体健康,充满活力,能更冷静更客观地对待困难和挫折,并寻找办法战胜它们;

能够调节、控制自己的不良和消极情绪,保持积极的心态;

能够敏锐地觉察别人的情绪,具有同情心;

能够与人愉快地合作,人际关系融洽。

情绪低落的孩子

其前进的动力、决心和成功的欲望更容易受到压抑和摧毁,这将阻碍他们发展学习的能力;

消极情绪会使人感到难受,抑制人的活动能力,活动起来动作缓慢、反应迟纯、效率低下;

减弱人的体力与精力,活动中易感到劳累、精力不足、没兴趣。

宝宝哭闹、耍赖、害怕,是在向妈妈发出求助信号呐!

这些情况你家宝宝出现过吗?

我的宝宝两岁了,胆子特别小,稍微大点的声响他都怕的不行。比如放鞭炮、大声说话或着大声笑时,他马上吓得掉眼泪,紧紧地抱着我。我怎么做才能让他胆子大一点?

A:宝宝的这种反应很可能是因为家长曾经出现的过激行为,对他造成了心理上的伤害。鉴于宝宝目前的状况,当他再次表现出害怕的时候,要适当安抚,并让他亲自去验证事实并没有那么可怕,下次再经历时,要跟孩子重复已有经验,让孩子逐渐适应新问题。

我儿子4个月大,现在喜欢吃自己的手指,不给吃就哭。以前他醒了就哼哼叽叽,现在不了,醒了自己玩自己的手,除非太久没有人才哭,他这样下去会自闭吗?

A:孩子吃手指是在探索世界,在进行自我认识。为了避免孩子过多吃手指,可以有两个小尝试:一是用安抚奶嘴,二是把一些能套在手上的玩具给宝宝,让宝宝吸吮玩具。总的原则就是既满足宝宝吮吸的需求,又尽量防止他伤到自己的手指。自闭症在很多时候是一种先天性的疾病,没有数据表明成人的忽视会直接导致这种精神疾病。但家长要经常跟宝宝互动,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交流能力。

我家宝宝11个月了,昨晚上睡着后突然大哭,哄也哄不住,怎么办啊?

A:首先要排除孩子是否存在生理上的不舒服,如果没有,那么就要考虑他的心理需求,大哭有可能是孩子白天遇到的过于刺激的场景在脑子里重现,或者是“做梦”被吓到了。这时尽量不要弄醒孩子,轻轻拍拍他,用温柔的声音哄他,跟他说“宝宝不怕,妈妈在”,重复这样说。尽量注意不要在孩子睡前玩过于激烈的游戏或是看过于刺激的画面。

女儿18个月,现在总是特别不听话,比如有尿的时候不告诉你,高兴就蹲便盆,不高兴就地大小便;很多事大人告诉她怎么做,她都不听,还故意气人。请问怎么引导孩子接受大人的意见呢?

A:宝宝有时候不报告大小便确实不是故意的,一般三到四岁以后才能准确控制大小便。宝宝在这个时候表现出的小逆反,是他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大人尽量不要只用说教告诉他做什么,可以把想让他做的事情表现得特别有趣,特别地好玩,让孩子跟着你做,而不是强迫他做。

宝宝在家很活泼,可是一到陌生的环境就很怕生,和小朋友在一起也表现的非常胆小,和在家里判若两人,请问这样是正常吗?

A: 父母需要训练宝宝和别人交往的胆量,比如在家里模拟这样的情境:爸爸故意抢走他正在玩的一个玩具,告诉孩子这时候需要采取的恰当的行为,比如一些固定的语言“把玩具还给我”、“一会儿你再玩”、“再不给我就不客气了”等等。

宝宝哭闹、耍赖、害怕,是在向妈妈发出求助信号呐!

如何做好宝宝的情绪管理呢?

1和宝宝互动、积极回应

当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乖宝宝,而是一个探索者、实验者、沟通者、学习者、思考者和行动派等等时,我们才读懂了他。

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信、适应能力强,常常为社交退缩、胆小、不适应幼儿园等等而烦恼。这些好状态是怎么来的?就是最初,孩子接触到的这个世界的大部分事物,是有序的、稳定的。

2妈妈一定要情绪稳定

妈妈的情绪是稳定的航母。家长的权威来自——爱和乐趣。

但是太多家长做不到,总是发泄式训孩子、和孩子喊叫。

应该怎么做呢?

1)认知上,接纳孩子。孩子此刻的表现取决于他的:a年龄阶段特点;b此刻的状态。

2)多练习。每次能及时发觉、停下,就是巨大的进步。

3)做好安排。多休息,多给自己加油。

宝宝哭闹、耍赖、害怕,是在向妈妈发出求助信号呐!

3平时多一些积极情绪的积累

让自己变得更有趣。多和宝宝玩乐、和宝宝正面沟通、欣赏你的孩子(例如:好事百宝箱、成长记录本、大花园故事、小空间、家族史、经典的童话故事)。

4平静陪伴

遇到宝宝的坏情绪,家长自己HOLD住。

孩子哭闹的后一半,通常不是因为最初的事情(他已经忘了),而是因为家长的态度——暴怒、冷漠、抛弃;只要家长平静,抱抱孩子,通常他们很快会平复下来。

如果是大孩子——别生气,这只说明他在这方面需要更多时间提高。

面对小宝宝——通过人物、环境、事件等等,转移宝宝的注意力,不让他在自己的情绪里陷太久。

总之,最重要的是:做父母的能关注到孩子发出的每个信号,并且恰当地回应他们的信号。父母们简单的、自然的回应将鼓励孩子发展完备出更多种类的情绪。

宝宝哭闹、耍赖、害怕,是在向妈妈发出求助信号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