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賣血”,疫後求生

叮咚“賣血”,疫後求生


0元配送之後,叮咚買菜又燒錢了。


4月13日,生鮮電商平臺叮咚買菜推出了一項定向拉新活動,老用戶在成功邀請新用戶並且完成下單後,雙方都可以獲得獎勵。


叮咚“賣血”,疫後求生

叮咚買菜定向拉新


此前隨著疫情的延續,客單、復購以及新增用戶等核心數據得到了抬升。叮咚買菜此前對鋅財經表示,疫情期間,每天新增用戶4萬+,自然增長也從25%上升至75%,同時客單也從50元被抬升到了70元。


迎來春天,成了很多歷經2019年爆雷而存活平臺的真實寫照。但隨著疫情的結束,此前被抬高的數據也順勢回落,而叮咚買菜此波拉新,也被視為應對數據回落的舉措。


但依舊離不開燒錢。


鋅財經在研究叮咚定向拉新後發現,此次拉新成本已經遠高行業的水平。一位前生鮮電商平臺負責人衛衛(化)告訴鋅財經,定向拉新並非叮咚買菜首創,自己就曾用過,但是效果一般。而在前置倉整體尚未盈利的情況下,這波營銷對渴求現金流的叮咚也造成了不小的壓力。


獲客成本上天


在群裡看到叮咚拉新海報的一剎那,衛衛一恍惚,“這不是就是自己玩過的嗎?”


衛衛此前就職於一家社區生鮮電商平臺,為了引流,常常會做一些促銷手段。“為了保證新用戶的精準性,我們在設計活動時,往往會針對老用戶的同一小區,甚至同一街道,行業裡叫定向拉新。”


但是在仔細研究叮咚的海報後,衛衛的第一反應是,單位獲客成本要上天。


衛衛給鋅財經算了一筆賬:


叮咚買菜此次採取的是雙向補貼政策,即新老客戶都有補貼,新用戶可以獲得108元的代金券,老客戶獲得的是牛奶(叮咚宣傳上是39.9元)。


“我們以50元的定向成本計算,將專門薅羊毛的無效用戶(領券消費一次後不再消費的或隔月不再消費的)的拉新成本歸入有效拉新成本中,按照1/3的用戶留存率(實際上行業的留存遠沒這麼高)計算,則實際的拉新成本為166元。”


叮咚“賣血”,疫後求生


“我們之前做的是社區店,流量稍微便宜一點。如果只計算獲客成本是8元,算上激活是十幾塊,如果是把無效用戶補貼回算給有效用戶,那也就20上下波動。”


換句話說,叮咚此次獲客成本是一般社區店的8倍。


對此,鋅財經獨家採訪了叮咚買菜CEO梁昌霖,對方的回覆是,因為疫情期間自然增長多,拉低了整體的獲客成本,折算下來平均獲客成本30+元。


對於鋅財經繼續追問“30+元如何定義?新人優惠券、首單配送成本、牛奶是否包含其中”時,梁昌霖則並未給出正面回應。


燒錢補貼的效果也未可知。衛衛告訴鋅財經,此前類似的定向拉新,最後效果也很一般。


燒錢前置倉


這並非叮咚買菜第一次出手闊綽。


早在2018年,為了吸引流量,叮咚買菜推出了“0起送費、0元配送”的燒錢政策。而根據當時叮咚官宣的每天15萬單的數據計算,僅上海一個城市一年的補貼投入就高達數億。


但對梁昌霖而言,最大的壓力依舊在前置倉本身。


高損耗,低毛利,一直是前置倉頭上揮之不去的陰霾。每日優鮮CFO王珺說過一個數據,“前置倉模式平均履約成本在12-15元之間,按照傳統商超20%的毛利計算,客單低於70元,就等於是在燒錢。”


高昂的履約成本,是前置倉盈利的最大難題。


鋅財經得到一份前置倉成本結構分析表,發現前置倉的主要成本包括:倉庫人力成本、人員配送成本、折舊水電及房租、冷鏈損耗以及稅費等。


叮咚“賣血”,疫後求生

某生鮮電商平臺前置倉數據


圖表顯示,在毛利率為20%的情況下,前置倉日訂單為500時,每月虧損為8.8萬元;1000單時月虧損為12萬元;日訂單超過1000變成1200單時,單位前置倉虧損降為10萬元。


截至目前,叮咚買菜在全國共有550個倉。而根據梁昌霖此前的說法,叮咚買菜超過1年且成熟的前置倉,才有盈利的可能。事實上,目前除了上海倉較為成熟,其他城市才進駐剛滿1年或不到1年,成熟與否尚未定論。


而在此前,有媒體在分析叮咚買菜的成本結構後,發現叮咚盈利依舊無望。


根據此前億歐網的報道,截至2019年1月叮咚在上海約有200個前置倉,每個前置倉的面積約為300平,可容納SKU為1500個。根據此前叮咚買菜官宣,每天的訂單量為15萬單,客單為45元。最後經計算發現,叮咚買菜在僱員少於普通生鮮店,營收是後者兩倍的情況下,依舊無法實現盈利。


數據美麗,但盈利打臉,成了叮咚真實的寫照。2019年叮咚買菜GMV為50億,距離年初定下的目標尚有20億的缺口。


缺乏造血的叮咚買菜,對資本也是異常渴求。天眼查的數據顯示,2018年至今,叮咚買菜完成了驚人的8輪融資。


奔命叮咚


2020年,被梁昌霖屢次提及的,就是復購。在對外口徑中,梁昌霖離不開的兩個數字,是4和6.5。前者是目前叮咚買菜的用戶復購數,後者是叮咚2020年的用戶復購目標。


日訂單量,成為前置倉盈利的核心。


鋅財經在研究前置倉成本結構分析表後發現,在毛利短期難以改變的前提下,每日人力成本及配送成本這兩項核心數據,會因為訂單量的增加,邊際成本被快速拉低,這也成為前置倉盈利的核心。


以每日人力成本為例,當單位前置倉的日訂單量分別為500、1000、1500時,對應的日人力成本分別為3271元、5668元、7540元。鋅財經計算後得出,訂單量為500時,單位訂單的人力成本為6.54元;訂單為1500時,單位訂單的成本為5.02元,成本壓縮23%。


同樣,當日訂單從500變成1500時,配送成本也被壓縮23%。也就是說,依照圖表給出的參數,日訂單從500翻3倍,人力及配送兩項成本就會被壓縮23%。


叮咚“賣血”,疫後求生

叮咚買菜融資史,圖源天眼查


除此之外,涉及提高盈利的另外兩個因素,毛利和損耗,在短期看來依舊難以改善。其中毛利提高在於重塑供應鏈,但模式的成立的前提在規模,在C2M領域走在前方的拼多多,已經是年活為5.85億,GMV破萬億的巨頭。再反觀叮咚和每日優鮮,如今依舊疲於奔命。


這也解釋了,不管是徐正還是梁昌霖,都屢次提及復購的原因。通過復購提高訂單,完成對配送、人工的邊際成本優化實現盈利,成了當下唯一的路。


一直以來,讓VC瘋狂跟進生鮮電商的原因在於,3000億的服裝市場供養出了淘寶,1000億的3C市場供養出了京東,而生鮮電商市場卻高達5萬億。


但對於這個萬億級別的市場,除了燒錢大家似乎都沒想好怎麼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