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云南又上央视了

云南又在央视“火了”

!就因为一款美食纪录片

好消息!云南又上央视了

这个九月,《风味原产地》第二季,换了一个地方,换到了中国西南边陲的神奇省份:我们大云南是也!仍然是由《舌尖上的中国》的导演“陈晓卿”大神导演!

好消息!云南又上央视了

提到家乡,你第一个想到的美食是什么?

是昆明街边的小锅米线,骨汤和米线在旺火里噗嘟噗嘟的翻滚着,人们呼哧呼哧的吸溜着。


好消息!云南又上央视了

▲咕嘟咕嘟的小锅米线

还是“鲜花饼”招牌店里,老板把收来的重瓣玫瑰加白糖腌渍,让它们在时间中褪去柔嫩;


好消息!云南又上央视了

▲鲜花饼

还是无处不在,各种叫不上名的菌子。热锅爆火下,鲜嫩的菌子汁液在火腿高温油脂中,散发出迷人的香气…(不注意还能看到五彩小人干架

好消息!云南又上央视了

好消息!云南又上央视了

▲鲜嫩的菌子


而这些,在新一季《风味原产地·云南》里,其实,

统!统!都!没!有!

这么容易让你们猜到,岂不是砸了我“全中国最会吃的男人”的招牌~

《风味原产地》跑来云南的目的:带你挖掘这里真正具有地域特色的美味,告诉你为什么应该专门飞一趟来吃,以及怎么开启最地道!

生活在西南边陲的云南人,将不同食材与香料混合舂倒,就能获得浓烈辛香的滋味,这道被称作“喃撇”的凉菜,会带领我们看到当地人在物产丰厚的自然环境中,运用传统智慧,如何选择不同的食材与搭配,来酝酿独特的风味。

好消息!云南又上央视了


喃撇

云南德宏,一个普通的傣族人家正在准备喃撇。这是一种介于蘸水和凉菜之间的神奇食物,如果从形态上对它归类,更像一种酱。


好消息!云南又上央视了

*《风味原产地·云南》


能做成喃撇的食材很多,常见的树番茄、马鬃鱼和苦子都有独自担任主角的能力。


好消息!云南又上央视了

△树番茄

*《风味原产地·云南》

好消息!云南又上央视了

△马鬃鱼

*《风味原产地·云南》

好消息!云南又上央视了

△苦子

*《风味原产地·云南》


配角的选择同样不能马虎,河谷以及热带地区,小米辣基本替代了煳辣子;蒜的加入既能提味又能杀菌;大芫荽、苤菜、香蓼……云南的深山中每一花每一叶都有独特的秉性。

院子里的那口石臼没闲着,每一次舂捣都是让食材风味充分释放的过程。万物皆可舂,昆明人熟悉的舂鸡脚不过是傣族菜中的冰山一角……


好消息!云南又上央视了

△舂鸡脚

*《风味原产地·云南》


这是独属于云南人的早晨,1公斤大米可以做3公斤米线,做它的话,却只能做出1.5公斤来。刚出炉的口感不要太好!又有嚼劲又香,简直可以空口吃掉好几大个!


好消息!云南又上央视了

*《风味原产地·云南》


如今,木桩舂捣的声音渐渐在机器与手工的配合里慢慢消失,但云南人对饵的热爱却未削减丝毫,而在水稻种植的源头,人们也将大米塑造出与饵极为相似的形态。

好消息!云南又上央视了

▲劲韧的饵块

*《风味原产地 · 云南》

好消息!云南又上央视了

▲饵块配稀豆粉

*《风味原产地 · 云南》


好消息!云南又上央视了

▲云南菜的经典大救驾

*《风味原产地 · 云南》

块、丝、片,从大米到饵再到形态不一的菜肴,支撑起云南人的日常餐桌。

饵块也好,年糕也罢,人们对于食物的追求从未停止于果腹。

种植只是收获的第一步,自然馈赠的作物,在人们的手中重新焕发出生机。如此延伸出的种种,才是稻作文明的意义。

好消息!云南又上央视了

▲稻作文明的基因

*《风味原产地 · 云南》

不少云南城市,“酸爽”是如同名片般的存在。

不爱吃酸的可别来,但爱吃酸的人——这些地方“酸”的开启方法和种类,可以闪瞎你的世界观,让你爱到一口一口,根本停不下来!是不是真正的“吃酸高手”,只有来了云南才作数。

好消息!云南又上央视了

▲这酸爽!

*《风味原产地·云南》

云南人讲究食材的搭配,他们会根据酸度与风味的不同,搭配不同的料理方式和食材,将酸水果化身点睛之笔。景颇名菜鬼鸡就是一个典型。

好消息!云南又上央视了

▲柠檬树下你和我

*《风味原产地 · 云南》

好消息!云南又上央视了

▲挤入小青柠

*《风味原产地 · 云南》

好消息!云南又上央视了

▲酸木瓜鱼

*《风味原产地 · 云南》

因为地理、气候和历史的原因,云南人产生了吃酸的偏好;而这种偏好又让他们对酸水果有了更深一层次的理解,于是,各种各样的美食应运而生。它们是美食,却又不只是美食,而是一段历史,一段地方志,在岁月的冲刷中,闪烁着光芒。

好消息!云南又上央视了

▲酸多依洱海白虾

*《风味原产地 · 云南》

云腿

在云南,倒挂的火腿是最美味的风景线。一条条红粉相间、带着大理石般纹理的云腿,会在火腿师傅的陪伴之下,走完四季的变化。

好消息!云南又上央视了

▲倒挂的火腿

*《风味原产地 · 云南》

不同的山头会诞生出不同的味道,不同师傅的手里也有不同的独家秘笈,但想要造就一只完美的云南火腿,离不开三步——选材、腌制、熟成

好消息!云南又上央视了

▲肌肉细致,脂肪均匀

*《风味原产地 · 云南》

好消息!云南又上央视了

▲洒盐

*《风味原产地 · 云南》


好消息!云南又上央视了

▲该收工了

*《风味原产地 · 云南》


简单的火腿背后,是不简单的天时地利与人和,火腿是“盐、酶和时间翻云覆雨的表现”。


好消息!云南又上央视了

▲猜猜猪腿变成了什么?

*《风味原产地·云南》

其实“撒”和“撇”两个字都是傣语。“撒”是生/凉拌的意思,“撇”是苦的意思,合着就是道苦味凉拌。除了牛肉的,也有其他不同变种,比如柠檬撒,蚂蚁撒,猪撒撇等。每个主原料不同,配料香草也会相应的产生变化。

好消息!云南又上央视了

▲苦撒

*《风味原产地 · 云南》

在德宏这个多民族交融的居住环境里,“撒”更像是一个被不同民族不断升级优化的产品,并被所有人共享。比如傣族的苦撒,生牛肉香草丸混合着煮好的苦肠汁,就是傣族人民蘸着吃米线的绝佳“汤汁”。景颇族则会依据自己对酸的口味偏好。


好消息!云南又上央视了

▲少数民族交融

*《风味原产地 · 云南》


好消息!云南又上央视了

▲蚂蚁撒

*《风味原产地 · 云南》


好消息!云南又上央视了

▲猪撒撇

*《风味原产地 · 云南》


估计没有人想到过,生食鲜肉,这个从狩猎时代就存在的饮食方法,居然在数千年人类文明的繁衍生息中,悄悄地保留了下来,并成了这么一个美味丰富的模样。


好消息!云南又上央视了

▲在湿热的酷暑中悠然自得

*《风味原产地 · 云南》


芭蕉

用芭蕉叶包裹食物,放在火上直接烤的烹饪方式,在云南叫包烧,是傣族人最常用的烹饪手段。

早先云南南部的人,吃菜烹饪主要靠狩猎和采集,并不是种植。芭蕉这个植物,茎叶巨大且耐用不说,还生生不息,砍了一颗,8个月后又出一条好汉。所以自然地,当地演变出了用芭蕉叶来盛烹食物的习俗。

好消息!云南又上央视了

▲生生不息

*《风味原产地 · 云南》

在傣族人眼里,没有什么是包烧不能烹饪的。但其中最有意思的存在,还是包烧芭蕉花。一株芭蕉树只开一朵花,当其中部分花蕊长成芭蕉后,其他花蕊也将停止生长。因此摘掉芭蕉花,不但可以让芭蕉的生长更加充分,也可以给当地人带来一种新的食材尝试可能。


好消息!云南又上央视了

▲里三层外三层包起来

*《风味原产地 · 云南》


好消息!云南又上央视了

▲傣族对芭蕉花的烹饪方式有很多

*《风味原产地 · 云南》

好消息!云南又上央视了

▲汆芭蕉花蕊

*《风味原产地 · 云南》


任何感受过这种美好的人,都舍不得遗忘。那在口中融汇成一种名叫幸福的滋味。


好消息!云南又上央视了

▲芭蕉粑粑

*《风味原产地 · 云南》


好消息!云南又上央视了


这并不是《风味原产地·云南》的全部,十集的美食纪录片还有更多神秘的食材穿插其间轮番撩拨食欲,在等着你一一发现探索。


如果充了会员(贫穷的拉风哥并没有),一晚看完,那么你就要忍住当晚“说走就走”的冲动。如果没有会员得多受会煎熬,虽然内心会一直惦记。

那里的植物动物都汲取着彩云之南的灵气,在大山深处、川流之间野蛮生长。

那里不同宗族文化下的烹饪手法各异,最终呈现出食物风格也如万花筒般绚烂。

好消息!云南又上央视了

▲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

*《风味原产地 · 云南》


好消息!云南又上央视了

把握商业脉搏、抢占财富先机“保山闽富综合市场”30000平方旺铺现面向各大商户火热招商,黄金地段、停车便捷,只等你一触即发!

地址:保山市保岫东路南侧清华街道对面

招商电话:199 8756 6668

133 8875 8668

0875-6863333

好消息!云南又上央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