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清官楊震,為官正直不屈權貴,屢次上疏直言時政之弊

楊震字伯起,從小就好學,並且十分聰明,學識廣泛。楊震通曉經傳,博覽群書,對各種學間無不深鑽細研,時人稱他為“關西孔子楊伯起”。楊震為官清正,唯才是舉。公元117年,他被任為太僕,後來又升任為太常。在他擔任太常之前,博士的選舉由於受諸多力量的干擾多名不副實。在楊震擔任太常後,他不受干擾,選用的都是學識淵博、通曉經書的名士。由於楊震的唯才是舉,使得大量有能力的人能夠在相應的位置上將本門學業發揚光大,天下儒生都對此交口稱讚。後來楊震做了太尉,當時的皇帝漢安帝的舅父、官居大鴻肪的耿寶向楊震推薦中常侍李間的哥哥,想通過楊震給他機會入朝做官。可是楊震對於這樣的推薦完全不予理會。

古代清官楊震,為官正直不屈權貴,屢次上疏直言時政之弊

耿寶只好親自到楊震住處拜訪,還語帶威脅。楊震聽了這話更加嚴肅地說:“朝廷有朝廷的規矩,如果朝廷想徵召誰,那就應該按照規定從尚書那裡把皇帝的教書送來,怎麼可能讓你來傳達皇上的意思呢?”耿寶對此無言以對,只好恨恨而去。當時皇后的哥哥閻顯官居執金吾,他也向楊震推薦自己的熟人,想入朝做官,楊震同樣予以拒絕。但是當時有個掌管工程建設的官吏司空劉授聽到這個消息後,就立刻徵召了此二人入朝做官,並且在短時間內就將兩人提升。有了劉授這樣官吏的對比,楊震的清正愈加光輝,但他也因此得罪了很多權臣。

古代清官楊震,為官正直不屈權貴,屢次上疏直言時政之弊

在楊震任司徒職務的第二年,臨朝聽政掌握實權的鄧太后逝世,朝廷中皇帝身邊的內寵氣焰日益囂張。尤其驕橫的是漢安帝的乳母王聖,她由於養育安帝有功,贏得了安帝的信任和尊重。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她的女兒也能夠隨意出人禁宮,還明目張膽的在官員中收受賄賂。楊震對此痛心疾首,於是上疏,提醒安帝注意對王聖的封賞已經超越了禮制。結果安帝看了楊震的奏章十分生氣,不但沒有采納楊震的意見,還將奏章給王聖等看。這些人十分憎恨楊震,而且有了皇帝的庇護,他們更加恣意妄為。後來王聖的女兒與已故的朝陽侯劉護的遠房堂兄劉瑰結婚,安帝讓劉瑰承襲了劉護的爵位,官至侍中之職。

古代清官楊震,為官正直不屈權貴,屢次上疏直言時政之弊

對於這件事楊震表示了堅決的反對,因為劉護的同胞弟弟劉威還健在,按照規矩,應該是劉威繼承劉護的爵位。但是安帝十分昏庸,依然不予採納。楊震擔任太尉時,安帝下令給王聖修建宅院,當時朝廷裡有一些官員還在推波助瀾,一時間弄得朝廷中沒有安寧之時。楊震只好再次上疏,他在奏摺中苦口婆心地勸諫皇帝要體恤百姓,注重百姓的休養生息,不能為了給王聖修建宅院而勞民傷財、浪費無度。加上朝廷中有一些大臣,藉助皇上週圍奸佞小人的權勢,干涉國政、賣官需爵,使得朝廷內黑白混淆、暗無天日。可是安帝對於楊震的勸諫仍然置若罔聞。那些貪得無厭的官吏見皇帝對楊震的上疏毫無反應,便越發猖狂地挪用國庫錢物,各自置辦宅院、田地等產業。

古代清官楊震,為官正直不屈權貴,屢次上疏直言時政之弊

眼見著國家權益受損、百姓負擔加重,楊震憂心忡忡,恰逢當時京城發生地震,楊震借這個機會又再次上疏,他從地震這一現象開始分析,將原因引至宦官擅權,干預政事。加上皇上寵信的那些小人驕奢淫逸、逾越禮制,這才使得上天發怒降下災禍,出現地震以及雨水不調的現象。可是安帝我行我素,對於楊震的奏章置若罔聞,而且對楊震也十分厭惡不滿。安帝身邊的那些奸佞更是對楊震恨之入骨,但是由於楊震是當時十分有名的學者,他們也不敢隨意加害於他。過了不久,民間有個叫趙騰的人上書批評朝政,這觸怒了安帝。安帝將趙騰逮捕後定罪為誣惘皇上,罪當斬首。

古代清官楊震,為官正直不屈權貴,屢次上疏直言時政之弊

楊震得知後,上書為趙騰說情,他勸諫皇帝要鼓勵下層人民坦率上書,因為這是英明君主應該有的氣度,也是國家太平昌盛的象徵。但安帝並不理會,將趙騰處決了。公元124年,中常侍樊豐等人趁著安帝巡遊泰山的時候,偽造詔書修建宅第。楊震調查得到樊豐等人的罪證,便準備等安帝回京後上奏。樊豐等人對此十分懼怕,於是他們利用當時太白犯員的自然星象造謠誣陷楊震有悖逆犯上行為,並對朝廷一直懷有怨恨之心。結果安帝聽信了誣言,在回宮之前連夜派使者收繳了楊震的太尉印緩,楊震自此閉門謝客。樊豐等人繼續誣陷楊震不服處置,心懷怨氣,安帝便又下詔遣送楊震迴歸故里。

古代清官楊震,為官正直不屈權貴,屢次上疏直言時政之弊

七十多歲的楊震悲憤交加,在返鄉途中路過洛陽城西幾陽亭時,他對兒子和門人說:“身為士大夫,為國而死是尋常的事情,我只遺憾在我身居高位的時候不能替國家誅殺奸臣,我沒有面目活在世間。等我死後,你們用雜木棺材和粗布壽衣收驗我,不要送我入祖墳,更不要設祠堂。”囑咐完以後,他就飲毒酒自盡了。結果樊豐等人派人攔截了楊震的靈車,並將靈樞置於道旁任憑日曬雨淋,楊震的兒子也被罰做苦役。老百姓都為楊震一家的遭遇心酸落淚,卻不敢言。

古代清官楊震,為官正直不屈權貴,屢次上疏直言時政之弊

公元125年,漢順帝登基,樊豐等人都被處死,楊震的門生上疏要求順帝為楊震申冤平反。順帝調查清楚了事實真相後不但給楊震平反,以高規格將楊震改葬在華陰潼亭,還給楊震的兒子賜官。楊震的子孫世代任公卿,“弘農楊氏”成為東漢著名的世家大族。楊震的廉潔品格使得“四知”的典故流傳至今,而他的清正官品促使他不顧自己的安危,一次又一次地勸諫君主,貫穿他為官生涯的是“多諫”,並最終因為“多諫”而獻出了生命。他的清正廉潔讓他名垂青史,萬世流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