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歷史上的監察官:楊震

四知太守 清白傳家

陝西華陰西嶽廟,始建於漢代,為歷代帝王祭祀華山之神的場所。現在的西嶽廟裡,有許多從各地蒐集而來的古代石碑,其中,“關西夫子”碑,就是清代道光年間為紀念楊震而鑿刻的。

楊震作為經學名家,“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早已深植內心。“為國效命,救黎民於水火”,懷抱這樣的意願,已年屆五十、到了知天命歲數的楊震,邁開了離別故鄉的腳步。

楊震被舉薦入仕後,品行端正、聲名清廉,幾年內已歷經數次升遷,東萊太守是他即將擔任的新職務。夜幕降臨,昌邑縣令王密來到了館驛,他是楊震在荊州刺史任上舉薦的人才。故舊相見,自然格外親切。一番寒暄過後,王密從隨身攜帶的行囊裡,拿出一包東西,遞到了楊震面前,裡面是沉甸甸的一份厚禮。對此,《後漢書·楊震列傳》裡這樣寫道:“懷金十斤以遺震”。

得知包裹裡放的是一份厚禮,楊震的臉色頓時沉了下來。王密見此急忙解釋:“我是趁夜晚時分前來拜訪的,這件事情絕不會有人知道。”王密以為,經過這一番解釋,楊震自然就會消除顧慮。出乎他的意料,楊震卻做出了振聾發聵的一番回答:“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這句話讓王密羞愧難當,更成為傳頌千古的名言。隨後,“四知”一詞作為頌揚官員高潔品行的代名詞被廣泛運用。

“清白傳家”成為楊震留給後人的另一份重要精神遺產。華陰市區楊家村,在一戶楊震後人的房子裡,一面有著百年曆史的老牆被一直保留著,雖已基本喪失實用功能,但牆上的這片磚雕,對於楊氏家族而言卻是格外珍貴。

公元120年,已經六十多歲的楊震接任司徒一職。司徒和太尉、司空並稱“三公”,同屬東漢政權的最高行政官員。接任司徒的第二年,太后鄧綏去世,漢安帝劉祜親政,他身邊的一干親信開始把持朝政。公元124年,京城洛陽開始大興土木,負責工程的人是一位得寵宦官樊豐。此時,東漢政權的國力已經日漸衰落,不僅邊境戰事難以平息,災害導致的饑荒也時常蔓延。楊震因而屢屢進諫,卻一次次石沉大海。

經過調查,一個驚人的秘密呈現在楊震面前,京城大興土木竟然是樊豐假傳詔書而進行的。樊豐雖然是根據皇帝的心思去辦事,但假傳詔書是死罪一條,如果這一情況能讓朝廷上下知曉,大興土木的工程就難以進行下去。

於是,楊震立即上疏舉報。可沒想到的是,這一舉動給楊震帶來的卻是空前的災難——楊震上疏舉報的消息,很快就被耳目眾多的樊豐得知,隨即,他聯合另一位對楊震懷恨已久的宦官李閏,一同先行狀告楊震。

收到狀告楊震的奏疏後不久,劉祜啟程回到都城洛陽,當晚他就命人收回了楊震的官印。在宦官們的繼續誣告之下,皇帝又將楊震貶為庶人,詔令把他遣返華陰原籍。離開都城,前方路途漫漫,楊震傷懷於自己被誣告去職,更讓他難過的是人生的抱負無以實現。

天地自有清正,公道總在人心。告別家人後,楊震斷然飲下毒酒,終年70歲。正如楊震生前所期望,他傳給子孫的並非富足家產,而是“清白吏”的千古聲名。楊震自盡一年之後,漢安帝病亡,漢順帝繼位,楊震得以平反昭雪。

他的兒子楊秉先後出任豫、荊、徐、兗四州刺史,向來“計日受奉,餘祿不入私門”。從楊震到兒子楊秉、孫子楊賜、曾孫楊彪,家族四代人一直清白為官,並都位列“三公”高位。唐代大詩人李白寫詩讚嘆:“關西楊伯起,漢日舊稱賢。四代三公族,清風播人天。”(田人隆)


分享到:


相關文章: